文言文断句三法

2021-08-09 02:00袁丹锐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断句实词虚词

袁丹锐

断句是理解、翻译句子的另一种形式,只有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断句。如何迅速准确地断句呢?如下技法可资借鉴。

一、巧抓动词,提纲挈领

文言句段中,动词谓语是文言句子的中枢和关键。找准了动词,向前找发出动作的主语,向后找动词支配的中心语,就可以快速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把句段快捷切分为几个意义单位。如: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

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此句首先要找出动词及施动者:“不”是副词,那么“修”即动词,“修”在此处是“学习”的意思,要带宾语,因此“常人近事”后要断开;“工”有“擅长”意,后面也需要宾语,因此到“射”处断开;“人”的宾语只能是“山泽”,故“山泽”后断开;“大获”是“猎”的结果,因此在“大获”后要断开;“为”是动词,“后将军钟毓长史”是其宾语,在其后断开;“与”为介词,“参佐射戏”为其宾语,故“射戏”后断开。

二、妙抓标志,顺蔓摸瓜

所谓“标志”,即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文言断句中的标志,即能准确标明文言句子细微意义单位的词或句式。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虚词标志;二是实词标志;三是修辞标志。

(一)虚词标志

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故、惟、凡、窃、若、若夫、向使……常见的句尾虚词有:者、也、欤、乎、哉、矣、即、耳、焉……常见的句中虚词有:以、于、而、则、者……如: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此句先从句末虚词“也”“者”入手,可断两处;句中虚词“而”表明句意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而”前应停顿;“穷而在下”是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此题根据虚词标志,就可辨明句读。

(二)实词标志

1.对话中的标志性动词有:曰、道、言、云、谓……文言文对话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这种情况在高考断句中并不多见,一旦出现,多在其后面断开。

2.对话中的标志性代词或名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可以明晰地断句了。如: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抓住两个代词“其”,辅以“故”和对称句式,此题可迎刃而断。

(三)修辞标志

1.抓顶真。顶真是文言文常见形式,句子前后一脉相承,前一句的主语,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根据顶真手法,此题可破解。

2.据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句式。句式整齐,四字句多,又是文言文一大特点,可帮我们准确断句。

3.寻反复。反復,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自然有助于断句。

三、妙辨句式,快捷切分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都可以作为速解断句题的切入点。还有一种结构上的总—分—总句式,亦可为断句提供方便。

断句并不能单靠一种方法,而应该综合分析。如湖北语文高考卷中的断句片段,就可妙抓标志语来断句: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诺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首先读懂文意,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此段中的标志词可轻易断句。

此段中的虚词标志有“郡邑患苦之”的“之”“用兵未晚也”的“也”;实词标志有对话词“曰”;实词标志有官职名“万夫长”“江阴侯”;句式标志词有“奈何……乎”。据此可快捷断句: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诺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猜你喜欢
断句实词虚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妙用标点巧断句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断句难不难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
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