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亚平
摘 要:“问题意识”是引导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可以有效思考的重要前提。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完成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从“问题意识”这一视角出发,详细探讨“问题意识”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该如何开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0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23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育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能树立问题意识,能灵活运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形成提升[1]。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不是十分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意识”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文本,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以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依旧以自我为中心,如教师不重视学生提问这一环节。在数学课堂中经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很少有提问与发表意见的机会。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比较消极被动,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探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此外,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不一致的情况,如很多教师在思想上可能会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不能积极地转变教学方法,不能灵活运用问题导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探索性、启发性教学策略进行教学。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技巧比较欠缺。具体来说,很多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提问为主,不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很多学生即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问,也会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提出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而将问题搁置,最后不了了之[2]。
(二)学生方面
从心理品质角度来说,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很多事物都怀有探究欲,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他们也乐于提出一些问题。经过简单的调查研究后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主要是喜欢老师,愿意与老师配合,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关注,但很少有学生是真正对问题感兴趣。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很少深层次思考,他们不会有意识地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因而创造性学习是无法实现的。此外,一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较为消极被动,不愿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动机。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愿动脑筋,不愿深入思考,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能力相对薄弱。相关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虚荣心理,在求知欲与虚荣心面前,很大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虚荣心。他们认为,提出问题就意味着自己不会,也不愿意将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点暴露在教师与同学面前,因而选择不懂装懂。再者,提问题也是一种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体现。一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因而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有价值,有探究价值,而另一些学生的情况则相反。一些学生会在上数学课前先认真做好预习工作,这样他们在上课时就能带着问题更有侧重性地去听讲,但其他的学生在预习时只是将知识简单浏览一遍,并不做深入剖析与探究,因此在课堂上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
二、“问题意识”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一)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问题意识”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材料、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教學时,教师可让学生先预习,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些基础性问题,如某一概念如何提出,某一公式具体应用在何处等。让学生先提出问题,树立起一个相对清晰的学习思路,然后在课堂上有侧重的进行听讲学习。
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章每节都有明显的重难点,每个概念、公式等都有其具体含义与适用层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概括性、系统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将这些问题列在单元目录或是每章小结上,边学习边回答,在学习完这一章后再做一个系统的总结概括,这样学生的提问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等都将得到有效培养与锻炼[4]。另外,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自主探究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每章节讲完后,教师先带领学生对知识做简单回顾,然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由学生自己想办法完成。在这期间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上一层楼。
(二)通过讲解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生社会经验少,行为表现基本能反映其内心真实状态,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观察小学生提问题的数量、质量以及发言情况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在课堂上皱眉、迷惑的眼神以及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推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问题意识形成发展情况。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程会出现畅通、迟缓、受阻等现象。而当学生的思维进程变得迟缓或是停滞不前时,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就要能及时诱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生从迷惑中解救出来,同时也推动后续的教学更顺畅地进行。此外,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这一转折点,教师也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抛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难度不同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推动学生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