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汉语谦敬语研究综述

2021-08-09 09:52汪梅枝
现代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汪梅枝

摘  要:谦敬语是汉语中一类独特的词语形式,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近三十年来,汉语谦敬语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从研究语料、研究视角、研究范围三个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对其研究倾向和研究特色进行总结。从中也可以洞见今后的研究趋势:应加强对出土材料和上古时期谦敬语的系统研究;在专书和断代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通论性的谦敬语综合研究。

关键词:谦敬语;研究综述;出土文献

谦敬语是含有谦逊和恭敬基本意义或附属意义(色彩)的词语,包括敬语和谦语两大类,它是人类语言中一类独具特色的词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该民族群体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特征。谦敬语更是汉语词汇的独特成员之一,自古及今都数量颇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谦敬语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飞跃,在对谦敬语相关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上,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了更好地总结汉语谦敬语的研究特色并预见其研究趋势,笔者主要对近三十年汉语谦敬语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研究语料的来源

(一)对传世文献谦敬语的研究

总的来说,对传世文献谦敬语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其中又以中古至近代为多。如刘宏丽的《明清敬谦语研究》[1]、刘敏和尤绍锋的《〈史记〉的谦敬词研究》[2]、李玫莹的《〈三国志〉和〈世说新语〉谦敬语探索》[3]、郝跃凤的《〈左传〉谦敬语考察》[4]等。其他专书如《南齐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镜花缘》《儒林外史》《曾国藩全集》等,都有对其中的谦敬语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这一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学位论文居多。

同时,还有以“称谓词”“委婉语”“礼貌语”等为研究对象,间接涉及谦敬语研究的论著。这类成果较为丰富,并涌现出多部力作,如袁庭栋的《古人称谓漫谈》[5]、夏先培的《〈左传〉交际称谓研究》[6]、王琪的《上古汉语称谓研究》[7]、王子今的《秦汉称谓研究》[8]等。同时,一些学位论文也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如王尽爱的《〈红楼梦〉委婉语研究》[9]、李华颖的《〈镜花缘〉称谓词研究》[10]、李玮的《先秦社交面称研究》[11]、吕秀丽的《〈聊斋俚曲集〉礼貌语言研究》[12]、吴会娟的《中古汉语谦敬称谓研究》[13]等。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成果对上古、中古和近代文献均有所涉猎。

从以上成果的研究内容来看,或对谦敬语(称谓词、委婉语、礼貌语)进行语义探究和分类描写,或对其进行结构类型的分析,或对其进行语用功能的阐释,为今后的谦敬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出土文献谦敬语的研究

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对出土文献谦敬语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不集中、不系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的论著只是对汉代简牍等文献中的习语、称谓有初步的探讨,而不是以谦敬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如罗振玉、王国维的《流沙坠简》[14]、劳榦的《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15]、陈直的《居延汉简研究》[16]、

陈槃的《汉晋遗简识小七种》[17]、李均明的《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18]、张小艳的《敦煌书仪语言研究》[19]、彭砺志的《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20]等,不过,这些成果仍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谦敬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第二,有的成果虽以出土材料中的谦敬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或涉及材料范围较小,或仅为单个谦敬语的考证分析。如吴松庚的《关于〈新书〉的整理者及“君幸食”“君幸酒”铭文释义两个问题的考辨》,通过对马王堆漆耳杯铭文中的“君”字及《新书》中“怀王问于贾君曰”中的“君”字进行双向考辨,提出了“君幸食”“君幸酒”铭文的新解释,即汉代子女对已逝父母的一种敬称,进而指出《新书》系贾谊之子贾璠所整理[21]。范董平的《〈敦煌汉简〉词语通释》,对敦煌汉简军旅文书中的谦敬词语进行分类分析,论述了边塞下层人士讲究礼仪的社会面貌[22]。郭炳洁的《汉代简牍书信中的“无恙”》,则分析了简牍书信中“无恙”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民众宗教信仰的变化[23]。

(三)对网络资源谦敬语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从网络资源中获取语料展开研究的,但成果更少,如全纪宇的《网络谦辞——“弱弱”》,探讨了“弱弱”使用的语境、语用功能、搭配能力等问题[24]。

总体上看,对出土文献的谦敬语研究,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落后于传世文献,而且也缺乏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视角的多元

(一)谦敬语的概念界定

马庆株的《敬辞、谦辞和詈辞》[25]、洪成玉的《谦词、敬词、婉词概说》[26],均结合大量的语言材料,分别阐释了三类词的含义和区别,洪先生还探析了这些词语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观和生死观。刘宏丽的《现代汉语敬谦辞》,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辨析了“敬谦辞”与礼貌词語、尊谦称、美称、婉辞、客套话等的异同情况,并提出了敬谦辞的三条判断标准:语素准则、义素准则、语用准则[27](P2-P13)。之后,刘宏丽又出版了专著《明清敬谦语研究》,该书对敬谦语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了重新界定,“狭义的谦敬语通常指有声语言范围内的成型化的谦敬词和谦敬短语。本研究将涉及广义的谦敬语:广义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视野下表达谦己敬人、抑己扬人态度的词语形式和语用手段的总和。这种广义的界说,从外延看,既包括有声语言中含有谦敬意义的基本固定语汇(语素、词、短语、小句),也包括有声语言的语用谦敬形式和手段(或俗约性的,或临时性的),还包括无声语言中的体态谦敬手段和书写形式谦敬手段。”[1](P20)并将其鉴别标准进一步完善为:语素标准、义素标准、俗约标准、语境标准[1](P21-P25)。李春玲的《关于敬词、谦词及应答之词等问题》,主要讨论了这些概念的区别及归属[28]。

从以上研究对谦敬语这一概念的相关界定来看,在名称使用上,学界尚不统一。就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而言,使用“谦敬语”或“敬谦语”的渐趋增多。由此可以看出,其外延应该是既有词又有短语。结合相关语料,笔者比较认可刘宏丽先生的界说,而采用“谦敬语”这一名称,它和“敬谦语”只是词序上的不同,并无实质差异。

(二)翻译学角度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小说翻译中的谦敬语处理问题。如祖利军的《〈红楼梦〉英译的若干问题研究》,结合部分译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在处理敬谦语上的异同进行了剖析[29]。张小妍的《〈儒林外史〉杨宪益译本中敬谦语翻译的研究》,在指出中英文化背景不同造成敬谦语数量、表达方式、重视程度不同的前提下,重点探讨了译者对敬谦语翻译的策略及影响[30];闫敏敏的《敬谦语翻译的文化接受视角——以〈三国演义〉罗译本部分敬谦语的翻译为例》[31]、《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看〈三国演义〉罗译本的敬谦语翻译》[32],从不同的翻译目的出发,对敬谦语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三)修辞学角度的研究

这类研究基本上是把谦敬语归为委婉语的一种,这也是造成上文所说概念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如许智银的《古汉语委婉修辞的文化意蕴》,指出谦敬语是委婉修辞的表现方式之一[33]。刘玉环的《谦敬语修辞的文化色彩》,从谦敬语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发展变化和中西比较等三个方面,对谦敬语修辞的文化色彩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辞现象,谦敬语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凝聚、积淀着民族的世界观、哲学思想、思维模式、观念心态、宗教信仰、民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34]。

(四)汉语教学角度的研究

这类研究中,以对外汉语教学为视角的研究成果最多。如叶雯雯的《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初、中级)的敬词研究》,重点分析了敬词的句式义与敬词使用的限制条件,对四套具有代表性的初、中级口语教材中敬词选编的情况进行了穷尽性统计,总结了教材敬词编排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编排建议,最后对学生习得偏误的情况进行调查,进而探究偏误的原因及教学策略[35]。小川惠佳的《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敬谦语偏误分析》,在分析汉、日谦敬语的不同界定和各自词汇系统的基础上,对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敬谦语偏误的现状展开调查,探究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36]。单琪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敬谦语教学试探》,在将汉英谦敬语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37]。还有一批成果,基于谦敬语的概念类型、特点功能,结合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谦敬语教学的现状(涉及教学大纲、教材、学情等方面),或分析影响谦敬语学习的因素并提出优化教学的方法,或指明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或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展开教学反思等。如王令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敬谦语教学》[38]、董骞的《对外汉语视野下的汉语谦敬语教学研究》[39]、马思佳的《对外汉语敬谦语教学研究》[40]、王红阳的《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敬谦语研究》[41]、李铭娜和于航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中的敬谦语教学研究》[42]等。这些成果多是学位论文,其题目名称、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相近,虽然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汉语谦敬语的教学现状,也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但往往流于空泛,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有的则是对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展开深入探究,如王佳的《对外汉语谦敬语语境教学研究》,对谦敬语语境的构成和语境教学的原则作了详细介绍,并为对外汉语谦敬语教学设计了分类学习、情景对话、造句练习、纠错练习等丰富的语境教学方案[43]。该研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还有少数研究是针对学科语文教学的,如赵思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谦敬词教学研究》,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指出高中语文谦敬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不同层面的原因,最后提出优化谦敬词教学的方法[44]。该研究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传统文化角度的研究

如温志权、崔达送、储泰松、詹绪左的《古代汉语谦敬语的文化意蕴》,从古代长幼尊卑的观念、崇尚谦让的传统和语言美的要求三方面,分析谦敬语蕴含的文化意蕴[45]。丁海燕的《中国古代敬语的性质与特点》,将其与现代敬语进行对比,论述了古代敬语原生性、传承性、典雅性、尊卑性、繁豐性的特点[46]。刘宏丽的《敬谦语视野下传统敬谦文化的特点》,通过谦敬语来反观传统敬谦文化的典型特点:敬一情二,礼仪优先;内外之别,动态和谐;扬人抑己,对立统

一[47]。刘宏丽的《中国传统礼文化与敬谦语传播关系研究》,则分析了谦敬语与传统文化的表里共生关

系[48]。其他如王珏的《古汉语委婉语的等级色彩》[49]、钱惠英的《汉语敬谦修辞及其文化影响》[50]等,也属于此类研究。

(六)思维特征视角的研究

徐慧的《从思维定势的角度看〈镜花缘〉谦敬语的使用》认为,思维定势的稳定性、示范性、广众性特点,对《镜花缘》谦敬语的使用和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1]。刘宏丽的《明清敬谦语的空间文化思维走势》认为,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明清敬谦语,必然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文化思维走势,其中,内外、长幼、大小的空间文化思维走势最为突出[52]。

(七)辞书编纂视角的研究

洪成玉的《谦词敬词婉词词典》,首次将散见于历代文献中的谦词等词语加以收集整理和研究,汇集成一部专门性的语文词典。全书约35万字,共收录常用词语3000条[53]。有学者称其为“第一部较为全面地收集汉语礼貌语言词汇的辞书”,“促进谦敬婉词在汉语词汇学和语用学等学科中的深入研究”[54](P22-P26)。再如温端政的《敬谦语小词典》,收古今常用敬语(含敬辞、敬称)、谦语(含谦辞、谦称)共1606条[55]。王泽鹏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敬谦辞》,对《现代汉语词典》敬谦语的词条收录、指称义解释、附加色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描述了词典中敬谦词的大致面貌,为词典编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56]。

(八)谦敬语的运用研究

在这类研究中,分析谦敬语误用的论文最为多见,大多是以举例的方式分析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误用谦敬词语的各种情况及误用原因,有的还结合其特点分析了正确使用谦敬语的条件并确立了使用原则。如阮长德的《常用谦敬词误用例释》[57]、周探科的《敬谦词的误用》[58]、李露蕾的《“小”“大”类推之误——敬谦词运用之难》[59]、刘宏丽的《关注成人敬谦辞运用的得体性——由敬谦辞的误用所想》[60]、申雅辉的《试论敬谦词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正确使用》[61]、李展的《谦敬辞的使用礼仪》[62]等。

同时,还有关于语用策略的研究,如刘庆委的《敬谦用语探微》,指出运用谦敬语需讲究“礼”“情”“量”“级”“度”等原则,由此来提高交际效果,体现个人修养[63]。其他有言午的《课堂上的谦辞艺术》[64]、王晨钟的《敬谦语在警务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之研究》[65]等。

综上所述,谦敬语的研究视角丰富多样,既有关于语言的本体研究,又有关于实际应用的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谦敬语的独特价值。

三、研究对象的范围

(一)通论性的综合研究

刘超班的《中国敬语研究》,用八章的内容系统阐述了中国敬语的名称定义、性质特点、起源形成、构造方式、类型、作用功能、吸收变异、规范运用,使我们对敬语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66]。蹇照芹的《汉语敬语的初步研究》,从界定、特点、分类、传承变异等四个方面,对汉语敬语进行了初步探讨[67]。不过,这样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因为通论研究是以个体词语、专类词语和专书断代研究为基础的,否则,通论性的谦敬语著作就不够厚重。

(二)某一专词的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大多刊发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尤其是语文类刊物。如俞理明的《敬辞“乃”——你的,我的,他的?》,主要分析了亲属称谓前用“令”和用“乃”的区别,指出“令”的敬称性更强,更适合称呼对方亲属,“乃”更适用于指称第三方的亲属[68]。黄鸿森的《谦词“家”的释义》,辨析了几部辞书中对亲属称谓词“家×”之“家”釋义的正误[69]。俞理明的《汉语的谦称“愚”》,从大量的文献语料中梳理出“愚”的四类用法,并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界定了“愚”的范

畴[70]。李文庆的《“敢以烦执事”宜这样翻译》[71]、包秀珍的《不合理中见智慧——新议“敢以烦执事”之

“敢”》[72]、杨顺仪的《再议“敢以烦执事”之“敢”》[73]

等,均对“敢”和“执事”的翻译、教材注释问题进行了探讨。朱怀的《“但”的语法功能演变及产生机制》,指出“但”作为谦敬语气副词在晚唐五代敦煌变文中出现,并阐释了它由轻转连词发展而来的原因及主要机制[74]。王启涛的《再说表谦敬语气的句首词“但”——对朱怀〈“但”的语法功能演变及产生机制〉一文的补充》,结合更早的吐鲁番文书语料,分析了表谦敬语气的句首词“但”是对“其”的历时替换[75]。这两篇论文对“但”的深度探究让我们再次看到,语料的全面占有及恰当分析对语言研究及其结论得出的重要性。其他还有董树人的《称父母何须用谦辞?》[76]、常敬宇的《也谈称父母的谦词问题》[77]等。

(三)专类谦敬语的研究

在这类研究中,以称谓性谦敬语和谦敬副词的研究居多。如李小平的《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六朝的谦敬称谓》,在与上古敬谦称谓对比的基础上,论述了魏晋六朝敬谦称谓词的特点[78]。徐萱春的《〈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兼析谦敬词》,在分类列举三类人称代词并阐述其语法功能的同时,对其所关涉的谦敬语也进行了语法功能分析[79]。刘宏丽的《明清时期与亲属称谓有关的敬谦语》,从语义和语用层面,将与亲属称谓有关的敬谦语分为亲属敬谦称、拟亲属敬谦称和泛亲属敬谦手段三类[80]。李和平的《〈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谦称词语研究》,从词汇学、语汇学、辞书学、中国礼仪文化等多个视角,从训释、分类、特点与辞书商补四个方面,对明代尺牍中的186个谦称词语进行了深入探讨[81]。

关于谦敬副词的研究,有刘宏丽的《明清副词性敬谦语素的语用语义分类》,根据语用类聚原则,将明清副词性敬谦语素分为九类,从而再现了近代汉语时期副词性敬谦语素的语用语义类型[82]。还有孙民立的《谦敬副词例说》[83]、王建莉的《敬谦副词与中国古代伦理关系》[84]、杨艳华的《古汉语敬谦副词摭谈》[85]、张利静的《古汉语敬谦副词摭谈》[86]、卢艺的《浅析〈世说新语〉表敬副词》[87]、李娟的《谦敬副词“伏”“窃”的语法化过程及对比》[88]等。由此可以看出,对非称谓性谦敬语、语用性谦敬语、体态谦敬语、书写形式谦敬手段等研究较少。

(四)专书和断代的谦敬语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在前文“研究语料的来源”部分已经提及,其他成果如赵礼淑贤的《中古佛经中的谦敬词演变探究》,以三本成书于中古时期的佛经——《百喻经》《高僧传》和《经律易象》为研究范围,将其中的谦敬词和上古谦敬词进行对比,进而归纳出中古佛经谦敬词的演变状态[89]。再如唐霞的《〈儒林外史〉敬谦词语研究》[90]、谢燕琳的《〈歧路灯〉中的敬谦称谓》[91]、王乌兰的《〈水浒传〉的敬谦词语研究》[92]、彭峥的《〈曾国藩全集·书信〉谦敬婉词研究与〈谦词敬词婉词词典〉修订》[93]等。除了对《左传》《史记》等少数上古文献进行专书研究外,大部分成果都是以中古和近代文献为主要语料,尤其是对近代文献中的敬谦语研究最为集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刘宏丽的《明清敬谦语研究》,该书结合词汇学、修辞学、语用学、文化学等学科,对谦敬语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由概念界定到鉴别准则再到表现特点,由分类系统到语义系统再到历时比较,最后归结到文化阐释,“作者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构筑了敬谦语的基本理论,形成了该书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敬谦语理论研究的空白”[94],“其成果对词汇学、修辞学、语用学、文化学、社会语言学等多种学科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运用上述多学科理论,对敬谦语的基础研究和断代史研究都有多方面推进”[95](P96)。

通过上文对近三十年汉语谦敬语的分析与评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语料选取上,对汉语谦敬语的研究偏重于传世文献,对出土文献的关注相对较少,或研究视角单一,或研究范围有限,大多是关于某个词语的考证;第二,有关传世文献谦敬语的研究,虽然在多种视角下和多个领域中展开,也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局面,但是从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等综合视野下,对汉语谦敬语进行微观阐述和宏观审视的综合性研究成果较少;第三,在研究客体的专类上,对称谓性谦敬语研究居多,非称谓性谦敬语的成果较少;第四,在专书和断代的谦敬语研究方面,尽管已出现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成果,但上古和中古时期的谦敬语断代性研究还不够充分和深入,更缺乏通史性的汉语谦敬语研究。我们从中也可以洞见今后的研究趋势:一是在目前出土简帛材料日益丰富的条件下,对谦敬语进行新的语料挖掘;二是立足于语言本体研究,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进行断代及通史的综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宏丽.明清敬谦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刘敏,尤绍锋.《史记》的谦敬词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3]李玫莹.《三国志》和《世说新语》谦敬语探索[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郝跃凤.《左传》谦敬语考察[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夏先培.《左传》交际称谓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王子今.秦汉称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9]王尽爱.《红楼梦》委婉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李华颖.《镜花缘》称谓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李玮.先秦社交面称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吕秀丽.《聊斋俚曲集》礼貌语言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3]吳会娟.中古汉语谦敬称谓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15]劳榦.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M].台北:商务印书馆,1949.

[16]陈直.居延汉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7]陈槃.汉晋遗简识小七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18]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9]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0]彭砺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1]吴松庚.关于《新书》的整理者及“君幸食”“君幸酒”铭文释义两个问题的考辨[J].船山学刊,2007,(4).

[22]范董平.《敦煌汉简》词语通释[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3]郭炳洁.汉代简牍书信中的“无恙”[J].史学月刊, 2011,(12).

[24]全纪宇.网络谦辞——“弱弱”[J].语文建设, 2010,(11).

[25]马庆株.敬辞、谦辞和詈辞[A].南开大学《语言学论辑》编委会.语言学论辑(第2辑)[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6]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概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27]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8]李春玲.关于敬词、谦词及应答之词等问题[J].中国语文,1996,(3).

[29]祖利军.《红楼梦》英译的若干问题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10,(4).

[30]张小妍.《儒林外史》杨宪益译本中敬谦语翻译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1]闫敏敏.敬谦语翻译的文化接受视角——以《三国演义》罗译本部分敬谦语的翻译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32]闫敏敏.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看《三国演义》罗译本的敬谦语翻译[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1).

[33]许智银.古汉语委婉修辞的文化意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4]刘玉环.谦敬语修辞的文化色彩[J].广西社会科学, 2005,(5).

[35]叶雯雯.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初、中级)的敬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6]小川惠佳.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敬谦语偏误分析[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7]单琪.对外汉语教学中敬谦语教学试探[J].文教资料, 2018,(31).

[38]王令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敬谦语教学[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9]董骞.对外汉语视野下的汉语谦敬语教学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0]马思佳.对外汉语敬谦语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1]王红阳.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敬谦语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2]李铭娜,于航.对外汉语初级阶段中的敬谦语教学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10).

[43]王佳.对外汉语谦敬语语境教学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4]赵思.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谦敬词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5]温志权,崔达送,储泰松,詹绪左.古代汉语谦敬语的文化意蕴[J].学语文,2010,(5).

[46]丁海燕.中国古代敬语的性质与特点[J].东岳论丛, 2000,(6).

[47]刘宏丽.敬谦语视野下传统敬谦文化的特点[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8]刘宏丽.中国传统礼文化与敬谦语传播关系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9]王珏.古汉语委婉语的等级色彩[J].洛阳大学学报, 1995,(1).

[50]钱惠英.汉语敬谦修辞及其文化影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51]徐慧.从思维定势的角度看《镜花缘》谦敬语的使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4,(1).

[52]刘宏丽.明清敬谦语的空间文化思维走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53]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4]张雁.值得关注的谦词、敬词和婉词——兼评《谦词敬词婉词词典》[J].语文研究,2005,(3).

[55]温端政.敬谦语小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56]王泽鹏.《现代汉语词典》的敬谦辞[J].辞书研究, 1993,(3).

[57]阮长德.常用谦敬词误用例释[J].语文月刊, 2001,(5).

[58]周探科.敬谦词的误用[J].应用写作,2004,(2).

[59]李露蕾.“小”“大”类推之误——敬谦词运用之难[J].修辞学习,2004,(4).

[60]刘宏丽.关注成人敬谦辞运用的得体性——由敬谦辞的误用所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61]申雅辉.试论敬谦词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正确使用[J].文学教育,2009,(2).

[62]李展.谦敬辞的使用礼仪[J].秘书之友,2019,(7).

[63]刘庆委.敬谦用语探微[J].高教论坛,2005,(2).

[64]言午.课堂上的谦辞艺术[J].武警学院学报,1995, (3).

[65]王晨钟.敬谦语在警务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之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9,(3).

[66]刘超班.中国敬语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67]蹇照芹.汉语敬语的初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8]俞理明.敬辞“乃”——你的,我的,他的?[J].语文建设,1993,(5).

[69]黄鸿森.谦词“家”的释义[J].语文建设,2001,(12).

[70]俞理明.汉语的谦称“愚”[J].语文建设,2000,(2).

[71]李文庆.“敢以烦执事”宜这样翻译[J].语文教学之友,2006,(10).

[72]包秀珍.不合理中见智慧——新议“敢以烦执事”之“敢”[J].语文教学通讯,2014,(3).

[73]杨顺仪.再议“敢以烦执事”之“敢”[J].语文学习, 2016,(2).

[74]朱怀.“但”的语法功能演变及产生机制[J].中国语文, 2015,(2).

[75]王启涛.再说表谦敬语气的句首词“但”——对朱怀《“但”的语法功能演变及产生机制》一文的补充[J].中国语文, 2016,(6).

[76]董树人.称父母何须用谦辞?[J].汉语学习, 1998,(5).

[77]常敬宇.也谈称父母的谦词问题[J].汉语学习, 1999,(1).

[78]李小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六朝的谦敬称谓[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9]徐萱春.《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兼析谦敬词[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0]刘宏丽.明清时期与亲属称谓有关的敬谦语[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81]李和平.《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谦称词语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2]刘宏丽.明清副词性敬谦语素的语用语义分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83]孙民立.谦敬副词例说[J].语文学刊,1991,(3).

[84]王建莉.敬谦副词与中国古代伦理关系[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1).

[85]杨艳华.古汉语敬谦副词摭谈[J].语文学刊,2009, (8).

[86]张利静.古汉语敬谦副词摭谈[J].语文学刊,2009, (14).

[87]卢艺.浅析《世说新语》表敬副词[J].语文学刊, 2013,(20).

[88]李娟.谦敬副词“伏”“窃”的语法化过程及对比[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7).

[89]趙礼淑贤.中古佛经中的谦敬词演变探究[J].汉字文化,2019,(21).

[90]唐霞.《儒林外史》敬谦词语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1]谢燕琳.《歧路灯》中的敬谦称谓[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92]王乌兰.《水浒传》的敬谦词语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3]彭峥.《曾国藩全集·书信》谦敬婉词研究与《谦词敬词婉词词典》修订[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94]程红,丁鼎.评《明清敬谦语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

[95]张志毅.《明清敬谦语研究》读评[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Review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Honorifics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Wang Meizhi

(College of Literatur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

Abstract:Honorific is a unique form of Chinese words, therefore, it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oncern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Throughout the past 30 years, there are many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onorifics.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mbs these achievements from three aspects: research corpus,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scope. Finding the research tendency and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see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unearthed materials and the honorifics in ancient times; On the basis of special books and chronological studies, we will further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general honorifics. This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study of honorific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honorific;research review;unearthed literature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