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度:学生数学学习效能的重要标识

2021-08-09 04:50黄亮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倍数数学知识情感

黄亮

课堂参与是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前提。有些课堂参与是一种浅表性的课堂参与,有些课堂参与是一种深层次的课堂参与。如何衡量、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笔者认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投入度”。“投入度”是衡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能的重要标识。数学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投入度,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肤浅学习转向深度学习。课堂投入,不仅仅包括认知投入,更包括情感投入、意志投入、行为投入、个性投入、价值投入等。本文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主要的视角,来研究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投入度。

一、认知投入:提升学生投入度的基石

所谓“认知投入”,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主动进行数学观察、数学操作、数学思维、数学想象等活动”。一般来说,较高的投入度往往是一种高阶的认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展开抽象、推理和建模等活动,是学生具有高阶认知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高投入度地学习的重要表现。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触发学生的多元想象,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认知投入度。

认知投入是发展学生的问题批判能力、问题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创造能力等重要探究品质的前提。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是浅表性地、蜻蜓点水式地参与,学生就会“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因此,高投入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知道、理解、把握数学知识“是什么”,更要追问数学知识“为什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怎么样”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创设条件、抓住契机,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认知同化、认知顺应,从认知不平衡走向认知平衡,又从认知平衡走向新的认知不平衡。这个过程必定是学生认知高度投入的过程。比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引导学生经历了两次思维历险。其一,通过2、5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当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发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不能看个位时,引发了学生的第一次认知冲突。这一次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转变思维。通过倾斜着的百数表、计数器上拨出的3的倍数等引发学生新的猜想,进而能高效投入到新的举例验证活动中来。其二,当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笔者深入追问学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只需要看个位,那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需要看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这样的追问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高投入的探索。在对一个数进行分解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方法的内在一致性。由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超越了归纳,而走向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认知投入,是一种知性的投入,也是一种智性的投入。通过高投入的数学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让学生从消极被动的“要我学”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状态。通过高投入的数学认知,引导学生展开了对数学知识的积极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认知进行谋划、实施、反馈与评价。高投入的数学认知,是打开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

二、情感投入:提升学生投入度的关键

认知和情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两翼。学生的高投入的数学学习不仅包括高认知的投入,也包括高情感的投入。情感投入,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投入度的关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情感才能真正潜入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层面,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进而引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爆学生的头脑风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趣激情”“以境激情”。通过情感投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感悟,从而形成学生深入卷入的数学学习样态。

美国教育家兰本达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投入越深,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投入越深,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越发地富有动力,学生也就会展开自主探究,展开合作性的学习。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付出一定的情感,有了一定的情感投入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正所谓“以情促知,以知怡情”。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用土豆这样简单的素材,和学生一起“变魔术”,建构了这样的操作化情境:將土豆平放在桌面上,垂直向下切一刀,产生了什么?它有怎样的特点?将这个平面朝下,再垂直向下切一刀,又产生了什么?它有怎样的特点?换个方向,再切一刀,又产生了什么?它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操作,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发现,面、棱、顶点对学生来说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他们之间有了一种关联,并且学生初步感悟到这样的一种内在关联。有了对数学知识本体的兴趣,学生就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它们会主动观察、操作、验证,进而就能在具身化认知中深刻把握数学知识。情感的卷入,必然会让学生智慧飞扬。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进而享受到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分享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度的数学思考,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其中,情感是学生进行数学认知的根本动力。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情感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将学生的数学认知与情感调到最佳的状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一种情智共舞、情智飞扬的状态。

三、行为投入:提升学生投入度的标识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学生数学学习的投入不仅包括认知的投入、情感的投入,更包括学生自身做出自觉的意志努力,产生积极的、外在的、表现性的行为。行为投入是学生学习投入的根本性的标识。当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时,就会乐此不疲、忘乎所以。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是一种兴趣。

行为投入,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能力等因素完成学习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没有学生的行为投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不能高效地完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必须给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给学生数学学习的经验,让学生灵活迁移,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他们会积极地剪拼、分割、倍拼等,用多元化的行为探究梯形的面积。不仅如此,在这种倾情投入的学习行为之中,学生会主动联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的推导过程,并能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而“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等。进而归纳总结出转化这一思想方法的精髓,这就是“未知转化成已知”“陌生转化成熟悉”“复杂转化成简单”等。学生学习行为的高度投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意义关联,更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迁移力。

认知投入是学习投入的基础,情感投入是学习投入的关键、核心,而行为投入是学习投入的重要标识。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投入度为视角来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能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能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指导。从认知投入到情感投入,从情感投入到行为投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从狭隘的知识理解、能力发展等过渡到精神的丰盈、生命的浸润及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琳灵.小学数学卷入式校本教研的实践教学分析[J].教书育人,2014(8).

[3]刘佳.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深度卷入[J].新课程研究,2016(10).

猜你喜欢
倍数数学知识情感
情感
倍数魔法
台上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关于“3与9的倍数特征”引起的思考
数学题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