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专题活动

2021-08-09 01:49罗其功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材音乐教师

罗其功

音乐课程标准阐述了音乐课程的三大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的内容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的重要特点,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有效甚至高效的音乐专题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也就是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避免过多讲解过于深奥的专业知识,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音乐专题活动,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力争做到每节课至少要有一个音乐活动亮点,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要转变这种观念,必须要“变”,才有“新”。当然这个“变”要有个前提,那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本人从教材、教法、教师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处理教材,要“稳”中求“变”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育,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还要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创造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好的音乐教材应是经过处理的教材。因而,教师备课则应考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大胆取舍,摒弃简单重复的劳动,努力挖掘教材中音乐基础能力训练和具有音乐创造思维训练价值等的学习内容,通过变序、连线、采点、拓展、比较等方式,加以合理组合,在保证教材主体使用效果不偏差的情况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永远具有距离感和新鲜感,从而不断强化其深入钻研的欲望。

如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韵新声》。课程本身具有明确的主题知识,且歌曲难度不大,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古诗韵味,一课一课、一点一点地学习,由于高年级每周只有一课时根本上不完,也不契合现在高效课堂的要求,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单元的特点对教材作一个统筹安排,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教师和课本提示听赏《梅花三弄》《渔舟唱晚》,试学《梅花》《静夜思》。先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古诗韵味及学习方法,然后整合教材,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创作,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向同学们介绍相关知识,演唱歌曲。顿时,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极其活跃。由此可见,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已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学习体验。因此,只要灵活运用教材的性能,又强化音乐学习的功能,就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用不同方法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处理教材,学生能够学得饶有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效果自然比较理想。

二、选择教法,要变“听”为“问”

小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善于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这样效果不佳,不符合现在的教学要求。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问”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问能激趣,问能促思,问能温故,问能知新。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小学音乐课堂的提问设计,把它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即千方百计将音乐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成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设疑———释疑,层层推进并力图穿珠成线,形成一个完整而流畅的教学环节。

音乐教师要追求那种学生人人思考、从参与讨论学习的境界的同时,更要珍视学生的提问。因为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问是会学的体现,只有善于提问题,敢于提问题,才会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有发现新问题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动力。“问”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内化为积极探究问题的动力,为探究创设条件,为创新开拓空间。不管学生基础怎样,所提问题价值如何,只要能问,都应以积极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问”是主体意识支配的产物,我们相信只要不断保持并強化这个意识,就能提高学生成绩。

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尽量少说,让学生多问。始终重在导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大力鼓励学生多问,只要有学生问问题,我就会表扬。在教学贵州彝族儿歌《阿喽喽》时,有五个问句,笔者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发问:“流水上山坡”为什么?然后,笔者设置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边练习歌曲边思考,在大家的不断深入探究学习中解决问题。乡村建起了水电站,有了电就能用抽水机把水抽上去。用淳朴的歌声表达了对家乡新农村巨变的赞美和热爱。

三、安排教程,要变“静”为“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从教学角度看,也可以说“能力来自运动。”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应当体现在有足够的时间与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

课堂上的教师不应是演说家,而应是教练员。一个明智的教练是不会越疽代庖,替运动员去跑,去跳的。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是练就的,而不是讲就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点拨,让学生积极参与。因而要充分认识音乐实践的意义与价值,就必须保证音乐课应该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动”。“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表演、游戏、竞赛、讨论、交流、汇报,或紧扣某一音乐专题活动进行音乐要素的训练。但“动”得有效,还离不开教师有数、有序、有机地安排音乐学习活动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低效乃至无效劳动。如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加强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

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音乐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参与到某小组的学习中去,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又可以发现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教师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从容把握教学方法为前提。

三明市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我们学校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舞蹈造型课《我们都是木头人》。学生一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舞蹈,这节课充满活力,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不断变换造型中体验舞蹈的独特魅力,学生沉浸在美好的音乐情境中,非常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在座的教师体会最深的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摆造型,让学生自主选择组合摆造型,学生非常投入,摆出各种各样的舞蹈造型。大家互相欣赏,互相评议,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舞蹈造型的认识。像这样有特点的音乐专题活动,很好地提升了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小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实践能力。

四、创设情境,要变“苦”为“乐”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目标,达成效果,也能增进师生情感。音乐教师一定要利用好音乐本身的愉悦性,创设快乐课堂,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很难过。笔者最喜欢听到学生们讲:“音乐课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小学音乐课要非常重视创设乐教、乐学的情境,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小学生提供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如果老师始终以朋友、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态度和蔼可亲,语言热情而富有童趣,那么,学生就没有了紧张、畏惧的心理,自然而然表现出童真的一面,敢说、敢问、敢议,积极地参与音乐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沟通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为了让学生比较快地投入音乐学习,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先播放孩子们去春游的愉快画面,再播放孩子們在水里划船的画面,让学生触景生情。因这首歌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于是就让一个平时会唱的同学配前面背景音乐试唱一下。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比较好的学习状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还让他们在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另外,不断提高教师自身音乐修养、业务水平,培养幽默风趣等适合音乐教学内容的教学语言技巧,也是创设乐学气氛的重要保证。总之,在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中教与学,学习已不再是负担,教学也成为一桩乐事,乐教、乐学,其乐无穷。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求变、求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之更适应现代教学要求。

猜你喜欢
教材音乐教师
教材精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