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涉橘诗中的文化意蕴

2021-08-09 01:29郑审
雨露风 2021年5期
关键词:宋诗文化意蕴文人

郑审

摘要:作为一种珍果,橘在宋代广受欢迎。不仅因为橘具有“皪若金弹”“若金悬”的外在色彩美,更因其“易地为枳”的内在美好品质而为人津津乐道。本文主要通分析宋代涉橘诗,以揭示橘在宋代所承载的忠贞品质的象征、游子乡思的寄托、孝亲心愿的传达、仙隐境界的追求等多元化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宋诗;文人;橘;文化意蕴

宋代水果种类繁多,橘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柑橘的专著——《橘录》就出现在宋代,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关柑橘栽培学的著作。由此可见,橘在宋代的地位是十分为人所重视的。据笔者统计,《全宋诗》中的涉橘诗约有八百三十首,其数量已经超过之前历代涉橘诗数量总和。学界目前对于宋代涉橘诗的研究只局限于将橘作为一种意象进行研究,且学术成果不多,专门性论述主要有《浅析宋诗中的橘意象》一篇期刊论文。通过分析宋代涉橘诗的文化意蕴不仅可以看出橘在宋代所具有的文化意蕴,而且对于揭示历代以来橘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逾淮易质从为枳”——忠贞品质的象征

宋代时期水果丰富,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类鲜果,而橘作为珍果就是当時人们经常的选择,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温柑”“绵枨金橘”等橘中珍品在人们饮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韩彦直在《橘録》中所记载橘的品种达二十七种之多,从其种类之多、分布地域之广足见其受宋人重视程度之深。宋代文人经常在诗歌中表现对橘外观的喜爱,如“青橘霜露时”(戴表元《山中玩物杂言十首》)“清霜一洗若金悬”(张耒《橘》)等诗句都说明橘具有经霜色泽更加鲜艳亮丽的特点。橘本身所具有的诸如耐寒、色泽亮丽等种种美好的品质使其作为一种佳果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欢迎,是亲朋好友之间迎来送往之时摆在宴席上的珍果。韩维《和圣俞饮会之作》中有“冰梨走咸黾,霜橘荐穰邓”之句:坐席上摆放的冰梨和被称作橘中上品的“穰邓之橘”不仅代表了主人的善意和诚意,而且表明橘作为佳果所具有的种种美好品质与宾客的才能气质相得益彰。橘作为座上的美食不仅体现了主人对于宾客足够的重视,而且反映了橘作为佳果有着为聚集宴饮营造高雅氛围的作用。宋代文人十分重视学力和人格修养,而宋人冷静、理性、脚踏实地的生命范式与其生活态度和文化性格也不无关系。

橘在宋代更加受欢迎的原因除了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具有“满盘的皪如金弹”(李弥逊《卢橘》)的外在绚丽色彩美之外,它还象征着坚持操守、忠贞不渝等内在的高尚人格。从文学传统上讲,以橘喻人之高洁品质最早可以追溯至屈原《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文人通过涉橘诗赞赏橘的传统也是从屈原开始。宋代涉橘诗更是将橘的这种优秀品质传承下来,具体表现为文人多通过咏橘、以橘自比等方式表现自己忠贞不渝、志节不移的高尚人格。如程公许的《过眉山谒乡耆宿李八丈提刑》中有“我如南州橘,托根非不深。逾淮恐成枳,望远劳我心。”前两句借橘自喻,写自己虽然置身官场已久,但能不为官场功名利禄所动、不为外界万钟之富贵所扰,依旧坚定不移地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份“本真”。但是诗人又怕自己像橘那样易地为枳改变了自己的本性,所以接着写下“逾淮恐成枳,望远劳我心。”这就是借橘“深固难徙,独立不迁”扎根故土的特质表达自己坚贞不移的人格志向,这是对于前代“橘为忠贞化身”这一文化意蕴的继承。

“橘生淮北则为枳”是说橘离开了生长的地方就会变为其他的物质从而失去原有的品格。宋代涉橘诗中还对橘易地成枳来喻示忠贞贤良等美好人格品质的改变,如:

芳草为萧晚节坏,嘉橘成枳中年渝。

——高斯得《孤愤吟上十韵》

南北由来地气偏,凌寒松柏但苍然。逾淮种橘今为枳,岂比中人性易迁。

——刘子翚《和士特栽果十首·橘》

皇树擅芳传楚颂,厥包锡贡纪荆扬。逾淮易质从为枳,书尾重题未降霜。

四老何须隐商岭,千奴谁为种龙阳。遥怜陆绩怀嘉实,归奉慈颜满袖香。

——李洪《橘》

将逾淮成枳的橘与凌寒的松柏进行对比,说明诗人对“嘉橘成枳”背后蕴含的“人性易迁”之痛惜。这也说明了不忘初心、坚持操守、保持忠贞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应当作为人们永恒的追求,不应该随着时间地点的迁移而发生变质。

二、“乡思不堪悲橘柚”——游子乡思的寄托

由于时代原因和个人原因,历朝历代人们离开故土远走他乡是一种常态,远在他乡的游子看到家乡之物不免产生乡思之情,是所谓“宁恋家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世说新语·识鉴》中就记载了张季鹰因难以掩制对家乡的思念而辞官回家,也因此为后人所知。而乡愁从古至今作为一个写不尽的永恒话题也历来为文人墨客所书写。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认为橘生长于淮河以南地区,汉唐时期人们对于橘树生长地域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普遍认为橘树生长地区由“淮南”变为“江南”,橘生江南的观念由此确立。在生产、交通等方面极不发达的古代,橘作为南方特有的水果在北方不易得到,自然也就成为了南方籍文人游子思乡的寄托物。“橘生淮南则为橘”体现了由于橘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规律等原因决定了橘只能生长在南方,“橘生淮北则为枳”则反映了漂泊在外的游子难得其所、漂泊流离的生存处境。游子在外看到家乡的食物的时候,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如:

缃叶隐朱实,累累楚江澨。寒香摘清露,奔走寄迢递。琳腴满金壳,咀嚼想佳惠。

——文同《谢惠橘》

洞庭霜橘偶明珠,磊落堆盘照坐隅。九颂固应原取友,千头宁与李为奴。

佳名自昔南邦贵,丹实由来北地无。此日满怀三叹息,惸然天地一身孤。

——虞俦《食洞庭橘有感》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城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漂泊在外的江南游子看到“金壳”中的“琳腴”,咀嚼之时不免想起家乡之“佳慧”。看到扎根故土的橘的时候,想起自己远离家乡、孤苦无依的漂泊状态,乡思之愁无解,不免悲从中来。历代都不乏文人在涉橘诗中用橘易地变为枳的悲惨遭遇象征自己孤独的漂泊状态和凄苦境地,將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香甜可口的橘上,橘成为乡思的寄托这一文化意蕴逐渐形成。宋代文人游子在涉橘诗中继承了这一文化意蕴,并将其进一步发展。

三、“遥怜陆绩怀嘉实”——孝亲心愿的传达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在重视道统观念的宋代,孝亲思想也成为维护家庭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自《三国志·吴志·陆绩传》中记载的陆绩怀橘遗母之举成为美谈以后,这一故事就广为流传,“怀橘”之典也成为孝亲文化意蕴传达的载体之一,而“陆绩怀橘”的故事也被归入二十四孝之中,被认为是传统孝道的典范表现,足见其影响之深。宋代涉橘诗中也不乏沿用“怀橘”典故传达尊亲孝亲心愿的诗篇,如:

政惭陆子怀无橘,锡类那知有颍封。

——彭龟年《和徐思叔谢向大夫惠柑四首》)

遥怜陆绩怀嘉实,归奉慈颜满袖香。

——李洪《橘》

当年怀橘处,华屋澹晓暾。

——陈与义《题董宗禹园先志亭宗禹之父早失母万方求得之》

“有宋一代”是一个重视文化修养、重视道统的时代,宋代大量涉橘诗中孝亲心愿的传达与宋代重视“道统”的思想也不无关系。张毅在《宋代文学思想史》中提到宋初一部分作家以写作“古文”相互号召,力图改革文风,强调文学的纲常教化以及政教功利之用。孝亲思想是儒家伦理观念的核心,宋代文人在涉橘诗中多用“怀橘”的典故表现对传统孝道的重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重视“道统”、重文学政教之用的思想倾向。对宋代涉橘诗中蕴含的孝亲文化内蕴的解读,对于孝道的传承具有很好的启发借鉴意义。

四、“橘中应不减商山”——仙隐境界的追求

宋代时期道教盛行,隐逸在宋代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喜欢自称隐, 也喜欢称朋友为隐, 建个亭子也要叫个“隐亭”, 建个园子也要叫“隐园”。世人总喜欢把自己和隐扯到一起, 似乎一沾上“隐”就光彩多了。隐逸之风在宋代的盛行从涉橘诗中也得到了表现,宋人在涉橘诗中主要是通过“橘中戏”和“千头橘奴”等典故表现对仙隐生活的追求。

在宋代,由于党争激烈、文忌极多等政治原因,使得部分文人有志难伸,转而在神仙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情怀。宋代涉橘诗主要通过“橘井”表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橘井”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著的《神仙传·苏仙传》中,主要意思是说苏仙在得道成仙之前告诉母亲次年天下将会有大疾,只要以井水加上橘叶给病人服用即可药到病除,第二年果真有疾病出现,远近之人都来向苏母求教治病之方,人们在得到良方之后悉数痊愈,后以“橘井”作为良药之典。宋代有很多涉橘诗中运用了“橘井”的典故,如:

橘井谁知处,桃源莫问津。

——戴复古《寄永嘉太守赵茂实》

苏仙旧隐已藤萝,橘井空来岁月多。

——阮阅《郴江百咏·橘井》

定与苏仙双橘井,他年续入郦元经。

——张元干《桂井》

在上述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橘井”并无治病良药、医术高明之意,其主要意思是表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这固然与宋代文人的神仙道教信仰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在于“橘井”之典在不断地发展运用中由良药、医术高明引申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这也体现出涉橘诗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橘中戏”典故出自《太平广记》,传说古时有一巴邛人家橘园,霜后有两颗橘大如三斗盎。剖开两颗橘之后发现每一颗橘中均有两位老翁在相对而坐谈笑自若地下象棋,四位老翁中有一人曰:“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后人就称象棋游戏为“橘中戏”,也称“橘中乐”“橘里人”“橘中四老”等。由于“橘中戏”典故的频繁运用,“橘”被应用于对寄情山水、回归自然、与世隔绝生活的向往,如:

海上便如逢若士,橘中应不减商山。

——牟巘五《文性之惠蛤蜊绿橘》

年来祗可作橘隐,四人隐学商山仙。

——陈鉴之《包家山和潘孔时》

初隐灵芝处,终逃小橘中。谁言秦法密,网不得商翁。                                             ——刘克庄《商翁》

“商山四皓”之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主要是说汉初商山的四位道家隐士因为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政而隐居商山的故事。在以上涉橘诗中通过“橘中戏”“商山四皓”的频繁运用可以看出诗人隐居愿望之强烈。

古代文人都有希望在清明盛世一展抱负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志不得伸的现象又屡见不鲜。“橘井”“橘中戏”典故的运用都表明文人有着对仙隐世界的向往。总体而言,宋代软弱的外交政策、激烈的新旧党争以及“文字狱”的社会氛围等诸多原因形成了部分文人过于老成稳重的心理,以致于他们感到有志难伸、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故而希冀在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在隐逸生活中寻求精神的富足。就连“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轼也曾以“何日五湖従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表达对幸福自由、衣食无忧的隐逸生活的追求。

涉橘诗中的文化意蕴历经汉唐渐趋成熟,到了宋代臻于完备。这不仅与橘本身种种优秀品质密切联系,更与宋代的政治背景、社会氛围、文化环境乃至文人心理息息相关。宋代涉橘诗的文化意蕴不仅对前代涉橘诗的文化意蕴有所继承,而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文化土壤中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宋代涉橘诗的解读,对于研究橘在不同时代承载文化内蕴的继承和发展、橘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涉橘诗本身具有的文化意蕴对于橘文化的解读具有极高的价值,但由于笔者才识所限,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宋代涉橘诗的解读以及对诗中所包含的文化内蕴作粗略之分析,在部分诗歌的深度解读方面、多维度分析(涉橘诗与政治环境、文人心理、文学思想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故于此不加赘述。

参考文献:

〔1〕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宋]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孟元老撰,王永宽注译.东京梦华录[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

〔4〕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唐子恒点校.晏子春秋[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7.

〔6〕沈海波译注.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谢青云译注.神仙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

〔8〕[唐]白居易撰,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徐赞芳.唐诗橘意象研究[D].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0〕李荣华,张本海.汉唐时期橘意象的发展与演变[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4).

〔11〕霍建波,黄镇.从苏轼隐逸词解读宋代隐逸文化[J].社科纵横,2010,25(08).

〔12〕莫山洪,杨素萍.咏橘诗与文人情怀[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4(02).

〔13〕李敏,祁伟.浅析宋诗中的橘意象[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34(05).

猜你喜欢
宋诗文化意蕴文人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论宋诗中的金明池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我会等你回来
《全宋诗》校读札记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