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的深度教学

2021-08-09 02:11张兆金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法兰西隐性法国

张兆金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仍强调对知识的考查。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即显性知识是陈述状态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而隐性知识则是潜移默化的知识,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来实现。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2]也就是说,融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实现深度教学的重要途径。基于知识的深度教学是复习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此,笔者以“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复习课为例,就此谈点浅见。

一、从历史传统切入

本课时间跨度长,涉及史实多,其显性知识主要有: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等。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共和之路艰难的原因,需要通过深度教学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才能达成。其实,法国深厚的历史传统就是本课隐性知识之一。如果从法国历史传统切入,或许是理解“艰难”的正确打开方式。那法国深厚的历史传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将叙事时间上推至476年,当时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民族北迁。公元8世纪末,查理建立起查理曼帝国,统治着西欧大部分地区。800年,查理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成为扑克牌中“老K”的原型人物之一。814年,查理曼大帝逝世。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帝国分为东、中、西三个法兰克王国,成为德国、意大利、法国的雏形。法兰西国家的开端就是西法兰克王国。

法兰西北部受法兰克人影响大,南部受罗马文明影响较深。南北法兰西在文化、语言、经济上存在明显差别。从12世纪开始,法兰西逐步消灭封建割据,加强王权,又与英国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反侵略战争。15世纪末,南北之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基本完成统一,法兰西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由此可见,多元一体的文化与专制集权统治是其历史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法国的历史走向。

二、抓住隐性的主线

显性知识的呈现有其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抓住隐性的主线贯穿历史过程是理解的关键。本课隐性的主线主要有二:一是法兰西人民对自由、平等观念的执着追求。二是法兰西在历史进程中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客观地说,这两条隐性主线本身就是重要的隐性知识,是理解法兰西艰难共和之路的支点。

1661年,国王路易十四开始临朝亲政,厉行君主专制统治。在亲政的54年间,对外战争不断,专制统治加强,社会矛盾尖锐。1694年出生的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刚出生时,接生婆凭经验判断只能活几天。也正因为这一错误判断,使伏尔泰获得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1717年因写诗讽刺摄政王是愚蠢的孩子,被投入巴士底狱11个月。1726年又因遭诬告获释后被逐出法国。伏尔泰来到英国,目睹了牛顿的葬礼,对英国君主立宪制推崇有加,并形成了反封建专制的主张。三年后回到巴黎,高举“自由、平等”推动了法国的启蒙运动。然而,不同国家对自由与平等之间的选择其实是有侧重的。[3]英国《权利法案》只是重申了自由,没有提到平等,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了“生而平等”。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则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1774年,性格温和内向、处事犹豫的路易十六继位。1788年法国遇到严重的旱灾,造成全国农业歉收,物价上涨,路易十六却执意要加税。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召开已中断了175年的三级会议。三个等级代表都反对加税,愤怒的代表走出会场,组建了国民议会,提出制定宪法的诉求。路易十六则强令解散国民议会,逮捕7名代表,关在巴士底狱。7月14日,愤怒的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最终,在付出98人牺牲的代价后取得了胜利。

法国人民打败了国王,开始以新的理想来设计国家。8月26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宣言》正式通过。宣言共17条,其中第一条就庄严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权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王权和特权,鲜明地体现了“平等”观念,甚至到后来不惜牺牲自由权来保障平等权。

为什么法国人对“平等”如此情有独钟呢?这是因为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人权利平等是實践人民主权的首要前提。[4]法国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以及对英国革命突出自由而忽略平等的反思。然而,法国大革命一开始并非激进,人民只是试图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面对现实,路易十六也选择了妥协。立法会议通过了“179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人民的平等诉求虽没有完全实现,但要求立法机关的大门必须永远敞开,随时欢迎百姓旁听。维克多·雨果在《九三年》中曾感叹“群众走进议会的景象是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景象之一。”[5]这些走进议会的群众开始影响着法国的政局。

不甘心失败的路易十六与普鲁士、奥地利密谋,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这激起了法兰西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法兰西士兵唱着《马赛曲》,高喊着:“民族万岁!”与入侵者进行你死我活的较量。此时,民族语言统一,共同心理素质形成,法兰西民族最终形成。

1792年,波旁王朝倾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开始了吉伦特派的统治。1793年1月,39岁的路易十六被处决。7月,大革命中风云人物马拉被支持吉特伦派的刺客杀害,震惊了整个法国。吉伦特派实行温和政策,不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尤其是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雅各宾派的强烈反对。1793年6月,吉伦特派的领导人被推上了断头台。

罗伯斯庇尔用革命恐怖拯救危难中的法国。凡是涉嫌叛变共和国的人都上了断头台,至1794年7月,共有16594人被处决。作为雅各宾派领袖之一的丹东,因反对罗伯斯庇尔的恐怖政策,于1794年4月被处决。丹东在押往刑场时对罗伯斯庇尔说,下一个就是你。这句话果然应验。7月28号,36岁的罗伯斯庇尔也被送上断头台。幽默的法国人在他墓碑上刻了一行字:我,罗伯斯庇尔,长眠于此,过往的行人啊,不要为我哀伤,如果我活着,你们谁也活不了。革命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动荡超越了革命者的预期。

在这恐怖的时刻,人民依然对理想充满期待。1793年6月,国民公会通过新宪法,规定国民公会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公民获得了对侵犯人权的政府的起义权。人民主权、公民平等权得以充分体现,由此带来的是社会风气的革新。如扑克牌“老K”上的國王变成了启蒙思想家,方片K是伏尔泰,梅花K是卢梭等。[6]此外,人们在服装、称呼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害怕革命蔓延的英、俄等国组成了反法同盟,对法国开战。1799年反法联盟和王党势力逐步增强,热月党人控制的督政府无法拯救危亡,精疲力竭的法兰西期待着一位英雄横空出世。下面是拿破仑的人生履历:

1769年,生于法国科西嘉岛。

1779年,10岁入布里埃纳军校,数学天赋过人。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立志投身革命。

1793年,24岁被授予准将,欧洲军事史首例。

1796年,27岁任法国驻意大利方面军司令。

1799年,回到法国发动“雾月政变”,成为第一共和国执政官。

1804年3月,颁布《拿破仑法典》;12月被选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

1815年,随着滑铁卢的惨败,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七月革命,奥尔良王朝取而代之。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翌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巴黎人民推翻了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经历了长时期的革命,法国人民的理想实现了吗?法国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在封建君主制与共和制之间徘徊。法国仍充斥着巨大的不平等,经济全面落后于英国。尤其是普法战争中又被普鲁士打败,法国跌到了谷底。如何防止专制?如何真正实现平等的理想社会?如何实现强大?

制定宪法的目的是解决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或主要矛盾。经历劫难的法国人开始变得更加理性,对平等理性看待,开始意识到制定宪法并通过投票的方式争取权利的重要意义。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政权由总统掌握。制定这部宪法的意义在于确立总统制共和制,防止专制复辟。之后法国政权更替时有出现,但都是在议会的斗争中和平过渡,血雨腥风的场面不再重演。

三、为隐去的历史补白

限于篇幅,教材没有叙述1875年之后的历史。为隐去的历史适当补白,意在获得贯通的历史认识,这对全面理解法国共和之路很有必要。我们把叙事时间下延到1877年,当时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根据宪法提前解散了共和派占优势的众议院,但共和派在选举中再次获得了多数席位。两年后,麦克马洪辞职。共和派元老格列维出任总统,其发表声明:“我真诚地服从议会制度的大法,我永远不与宪法机构所代表的国民意志作对。”这就表明政府对议会负责,总统不再掌握实权,法兰西议会制共和制得以确立。只是在此体制下,法国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仍然不稳定。

在86年里,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共和制的反复较量,共颁布了12部宪法。法兰西共和之路为什么如此艰难?法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加上又有君主专制的传统,专制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此外,欧洲国家的武装干涉也是重要原因。从1870年至1913年,法国的工业生产翻了一番。但同时期德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美国增长了8.1倍。显然,法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动荡的局势严重迟滞了法国现代化进程。正当它加紧追赶时,两次世界大战再次影响了法国。

此时,法国的历史传统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40年6月至1944年8月,面对侵略,戴高乐发起“自由法国”运动。1946年10月,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1959年1月,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加强了总统的权力,政局稳定。法国抓住欧洲30年黄金发展期,国力迅速增强。1959年,法国宣布告别殖民主义;1960年,法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3年,法国与宿敌德国彻底和解;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可见,坚持独立外交政策的法国,成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国家发展的独立自主,外交上的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不正是自由、平等观念在实践上的产物吗?

深度教学的目标是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赋予知识以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即对于显性知识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对于隐性知识则应重在感受和体验。这便是基于知识的深度教学应有之义。

【注释】

[1][英]迈克尔·波兰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38页。

[2]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5期,第13页。

[3]张协力:《以“平等”观念探寻思想与政治的互动》,《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3期,第11页。

[4][5]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00、604页。

[6]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59页。

猜你喜欢
法兰西隐性法国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莫奈《睡莲》[法国]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理论方法浅析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32小时围捕”震惊法兰西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
列宁与他的“法兰西”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