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高校资助育人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領的重要路径,是推动高校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经济支持是教育公平的物质保障,价值引领是教育公平的不竭动力,高校资助育人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型资助模式建设目标,将精准资助育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深入推进,高校困难学生人数和困难程度逐年递减,高校资助体系不断成熟。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积极推动高校构建起“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教育“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资助育人模式不断深化,资助育人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资助育人模式重心正在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向追求精神和能力培育的成才型资助转移。
一、传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1.资助对象失准化。资助工作主体包括资助者和资助对象,具体涵盖国家、学校、学生、社会、企业等多方主体,受资助者通常被认为是具有迫切经济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传统的识别资助对象的方式是通过学生个人申请陈述家庭困难情况,资助工作者对其困难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等,往往将资助对象界定为学生的经济需求而忽略了其精神诉求。由于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等多种因素的多重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经济条件差,还面临自我认知偏差、学业就业困难、素质能力薄弱等问题,往往处于弱势,简单的物质支持只能解困,并不能扶志,因此,资助对象的感恩意识、理想信念、能力技能、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综合能力等均应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对象。
2.资助过程冲突化。资助评定过程是资助育人中重要的环节,是资助育人实效发挥的重要载体,涵盖了学生申请、数据采集、信息核实、评审认定、公示监督、跟踪反馈、教育引领等多个环节。资助评审过程是将公共资源转化为私人物品的过程,评审的基本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由于评审标准的不可绝对量化性,以及资助申请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性,资助评定过程伴随着政策规定和个人诉求、技术手段与价值诉求之间的失衡问题,伴有无法完全量化评审过程所产生的公共资源再分配时的人为因素,容易导致资助者与受资助者、受资助者与其他申请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
3.资助育人剥离化。由于资助业务工作时间和任务上较为集中,资助工作者容易重业务学习,轻育人引领,重资助轻育人的模式催发了资助政策虽然落地学生却“等靠要”的副作用,学生自助内驱力不足。近年来,在国家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任务量逐年攀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专职人员及落实基层资助工作的辅导员的数量并与学生数量不同步增长,加上受到学历、学科背景的制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不成熟,资助工作者的范畴主要停留在日常资助业务性工作上,缺乏面面俱到的管理,学校层面精神激励和能力拓展的育人平台不被重视和不完善,导致客观上资助的业务性工作与战略性育人思想出现脱节剥离,资助育人实践较为薄弱。
二、“大思政”视域下成才型资助育人模式的特性
1.资助育人的整体性。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资助育人工作始于资助,成于育人,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资助育人的整体性体现在资助主体、资助模式、资助手段、资助环节、育人价值与阶段共筑育人同心圆的导向上。资助主体是由国家、学校、学生、社会、企业等多方主体构成的多元利益体,为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高校、其他申请者、监督者、捐赠方与受助者之间的包围关系形成他助-互助-自助的多方联动、持续互动的资助模式,资助手段涵盖“奖、助、贷、勤、补、减、绿色通道”等各种方式,资助环节涉及数据采集、评审认定、公示监督、跟踪反馈等多个步骤,育人价值包括立德树人、价值观养成、道德浸润、感恩回馈等维度,育人阶段覆盖入学阶段、困难阶段、发展阶段和成才阶段。
2.资助理念的人文性。育人导向的资助理念不仅要实现经济帮扶,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精神、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问题。要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个人信息权和人格尊严,在不侵害他人权利的前提下,提升资助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资助育人“应助尽助”的初衷。如采取显性资助与隐形资助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将补贴资助打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校园卡中,严格尊重个人隐私,保证新生“零负担”入学,定期开展个别访谈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彰显资助的人文价值。另外,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鼓励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勤工助学岗位的设计摒弃知识量较低的体力工作,切实融入育人理念,提供能力型或者团队化岗位,通过岗位锻炼综合能力;在就业“兜底”帮扶中,打破仅提供经济支持等“授之以鱼”方式的限制,学生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充分习得职业能力和自我造血的能力。
3.育人体系的协同性。资助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育人是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才型资助育人体系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育人组合拳,构建学校顶层制度体系,在保障资助工作队伍专业性的基础上建立党政、学工、教师协同机制,形成横向育人合流,最终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并可持续发展。如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专任教师、学工队伍、后勤工作人员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深入实施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行动,参与学校服务建设,形成育人合力。
三、成才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
1.转变资助理念,促进校企合作。成才型资助育人模式坚持立德树人,高点定位育人目标,以受助学生成才为宗旨,资助理念由单一解困向“解困型-育人型-成才型-回馈型”良性发展模式转换,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是成才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有效尝试,基于企业类型、校企合作领域、合作模式,遴选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诉求适恰性匹配的企业,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资助育人方案,对标成长成才的宗旨因材施教,量身打造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育人成才资助模式,系统化推进资助育人计划,确保学生入好门、走好路、学好业、成好才,順利完成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使学生学会在校企合作中通过自我实现和贡献社会,从接受帮助到帮助他人的双向成长过程中厚植感恩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提升学生学习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完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助育人的经济功能、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拓展资助育人的内涵和外延。
2.完善合作模式,注重过程育人。成才型资助育人实效性不是体现在资助业务工作和育人导向的简单嫁接,而是体现在过程化育人的实践中。在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下,资助过程化育人的辐射程度需要资助过程的纵向递延和育人的横向拓展两方面纵横交错,多轮驱动,按照资助周期与育人周期同步化原则,资助工作的环节节点与大学生成长规律一致,坚持入学阶段、发展阶段、毕业阶段及后续阶段的全过程合作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合作下的精准资助模式实现从开展调研、拟定方案、项目执行到回馈创新的全过程育人,以助促励,优化感恩、诚信、励志的资助文化气氛,让学生在认知上理解,在情感上认同,在行动上回馈,实现“他助-自助-助他”的良性循环。
3.优化资助方法,加强价值引领。通过大数据分析、困难学生档案库更新、校企沟通,建立精准识别的困难认定模式和科学有效的发放模式,实现无偿化、有偿化、显形化、隐形化、精准化等多种资助方式的有机融合。企业通过设立技能竞赛项目奖学金、创新品牌项目奖学金、岗位精英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变助困为奖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专业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感恩意识,以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涵养受助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锻造工匠精神,锤炼诚实守信和自立自强的品质,培养创新进取的意识。
四、结语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应着力于挖掘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中资助育人功能,强化育人导向,提升育人实效,让每个大学生充满希望、知恩感恩、自立自强,获得成长成才、奉献社会、惠及他人的能力,从而构建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的成才型资助育人模式。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