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平
【摘要】评价是一门学问。幼儿园区域游戏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针对游戏中不断产生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多方位引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服务。
【关键词】区域游戏;评价策略;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1]教师、幼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但教师在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把握区域游戏评价的度:只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现象屡见不鲜;强化主观判断,忽略幼儿自我评价;重视有形成果,忽略情感体验、探究过程;注重评价形式,忽略问题深入、生成因素等。教师评价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游戏的进程。
一、评价主体——一多元化互动
(一)同伴间的自然交流
幼儿间的自然交流不仅反映了幼儿的想法,而且有可能激发幼儿新的创意并蕴含其他的价值。新创意的出现有时是出乎意料的,这样的互动能达到生生共同促进的目的。
在数学区里认识时钟时,孩子们从认识时钟的内外构造到整点和半点,引发了新的活动内容:画时钟。聪开心地告诉同伴:“我知道怎么看。”其他小朋友也说:“我也会看!”“我还会画呢!”“那我们把会看的时间画出来,看谁画得对!”聪提议道。“好啊!我把我家最漂亮的时钟画出来。”孩子们用手直接画时钟的钟面,但画不圆,整个钟面显得严重变形。“怎么办?我的钟画歪了!”嘉说道。“我的也不圆啊!”又一个小朋友抱怨地说。“我们还是找个东西描一下。”聪建议道。“该找什么呢?”这时,他们从教室的其他地方找来了不同的圆形玩具,用笔沿着边沿描下它的形状作为钟面。幼儿通过同伴间的交流,生发有关时钟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摸索出多种画钟面的方法。在区域游戏中,幼儿获得了成功,得到了同伴的认可,成为游戏的主动发起者。
(二)师生间的情感激励
师生间情感激励是教师通过与幼儿情感的交流,运用积极的期望效应,在困难和问题中,鼓励幼儿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美工角逐渐引导幼儿从用皱纹纸编绳过渡到绳编创意,设计各种新图案。文:“老师,您看我盘的花。”师:“花的颜色很漂亮,样子也很好看。能告诉我你用什么方法固定的吗?”文:“开始用胶水,粘不住。后来我就用双面胶,挺结实的。”教师发现她为了固定用的双面胶很多露在了外面,画面失去了美观,旁边的同伴也是用双面胶,但是很整洁。师:“你能够盘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真棒,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吗?”文:“我就是双面胶多了。”她边说边把多余的双面胶往下撕,可是不小心破了,她急得快哭了。师:“文真了不起,今天做了两个实验。许多小朋友一定还不知道,用纸盘粘东西,胶水不结实;还有就是贴了双面胶以后,不好往下撕。文做了两个实验全部知道了,对吗?”文一听高兴起来。师:“我相信你能再做一个实验,研究出怎么让画面又结实,又美观,是吗?”文高兴地点头,又开始她的实验。教师注重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不害怕幼儿失败,鼓励幼儿,让他们从失败中得到更多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样可以获得许多经验。
(三)师生间的角色互动
师生间的角色互动主要发起者是教师,教师要在游戏出现障碍时选择造当的时机和方法介入,让游戏继续发展下去。
军和倩摆好美发的工具材料,半天没人去理发,工作人员无所事事。师:“你好,我想剪头发。”军:“您请坐,想做个什么发型?”师:“这里有发型图片吗?拿给我看看。”军:“对不起,没有。”教师:“那你怎么知道我要剪哪种呢?”军:“您稍等,我画张发型给您?”师:“太好了,服务真热情。”军动手画了张卷发和直发发型图。师:“不错,我做卷发。”军忙碌起来。师转向倩:“你要是再做做广告,可能来的人会更多。”倩举着发型图片到处做广告,不一会儿“生意”就来了。教师以角色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需要具体的指导策略。幼儿不仅喜欢教师是他们的玩伴,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接受各种意见,从而促进游戏的深入开展。
二、评价内容——多角度分享
(一)个体经验集体分享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个体经验可以通过自评或他评的方式,变成集体资源共享。
豆豆最近一直在美工区画画,原来他是想做一本书,送给老师做纪念,希望老师记住所有小朋友。今天他的画册终于完成了。师:“今天豆豆做了一本纪念画册送给老师留做纪念,他终于成功了,我们一起给他鼓掌,向他祝贺。”师:“你为什么要画这本画册?”豆:“因為我就要毕业了,想送给老师,老师翻这画册就会想起我们。”师:“这是我收到的第一本小朋友自己的画册,我一定会好好珍藏。”师:“你们看豆多棒,知道自己要毕业了,制作一本纪念画册。”幼儿:“他的想法特别好,还把班级里的小朋友们都画上去了。”教师及时抓住幼儿的行为表现,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提炼出评价内容,为幼儿有目的地游戏提供线索。
(二)零散经验整体梳理
通过评价,将幼儿零散的、模糊的经验进行梳理,形成清晰有条理的经验。
今天“医院”有点冷清,健健请老师去“看病”。师:“医生没有病人的时候还可以干什么呢?”:“配药,整理。”师:“那医院除了看病,还有什么服务?”:“身体检查,看看我们的身体好不好。”师:“那我们做过哪些身体检查呢?”:“量量多高,称重,检查眼睛好不好,还有打针验血。”教师围绕“看病”这个事件,通过评价把幼儿对于医院、医生的零散经验进行了梳理,也推动了新游戏的产生。
(三)作品成果展示借鉴
通过再现幼儿的游戏情景,展示游戏成果,反映幼儿游戏状态及变化发展过程,将别人作品的优势或者成功之处借鉴过来,为我所用,相互学习。
东东画了一幅画让老师猜是什么,老师猜了多次都不对,最后他告诉老师是三辆大炮车在打仗。师:“你的比赛真有意思!我能参加吗?”他发现老师对他的想法感兴趣,很痛快地回答:“行!”师想了想说:“哪辆车是我的啊?”东赶紧解释道:“我还没画结束,大炮上面的发动机和开关还没有画好。”游戏结束时,他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绘画的内容,讲述了打仗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之后老师和他一起把绘画内容装订在一起,自制成连环画书。看着这一本作品,班级内掀起制作连环画书的热潮,孩子们还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书。阅读区摆放着幼儿自制的图书,去看书的幼儿随之增加了。
三、评价方法——多方位引导
(一)问题设置中引导
为引发幼儿自主探究和参与活动的欲望,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设置的问题可以包含不同的内容,如有关于材料、游戏情境和规则设置等。
科学区投放了几个塑料瓶,幼儿用它们玩火箭上天的游戏。今天,教师在两个瓶口各套了一个气球,想了解幼儿对这种材料的关注和使用。小潘和小张来到这里后,马上就发现了套着气球的瓶子,两人好奇地摆弄。小潘使劲用手挤压瓶子外侧,发现气球一下就鼓了起来,等到手松开后气球就瘪了。他反复做着动作,嘴里说“真好玩”。张见了跟着学。师:“真有意思。”潘:“我发现瓶子里的气跑到气球里,不捏瓶子时,气球就瘪下去了。”旁边的潘使劲捏瓶子,可气球跑到瓶子里去了,他尝试拿出。师发现了问:“气球跑到瓶子里,如果再挤压,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幼儿拿过瓶子挤压,发现与前面的相反,挤压时是瘪的,松开气球反而鼓了。师:“为什么和前面不一样呢?怎么回事?”潘:“我不知道。”师:“试试,你能找到答案。”过了一会,张兴奋地找到老师,告之答案。问题的设置可以调动幼儿探究的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幼儿原本没有关注到的问题,由于有了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其深入游戏的好奇心。
(二)适宜暗示中引导
教师借助材料、动作、环境等的暗示,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幼儿,推动游戏的发展。
棋园今天下棋的座位还没有坐满,显得有些冷清。快到选择结束的时间,凡一个人跑了进来,说:“我要下棋了。”他选择了下五子棋,可又发现没人和他对弈,不知如何是好,不过一会儿就拉了旭来下棋。他俩刚坐下,购物区的负责老师就尾随而至,原来旭是“警察”,他“脱岗”了。师:“我过来的时候堵车,不知道警察上哪了。”旭意识到自己擅離职守了,怎么办?凡想了一下说:“我再去找一个警察吧。”旭也想要一起,凡却说:“你留在这等我。”很快他就回来了,并找到替代的对象。在游戏中,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角色意识就被武断地干扰了。通过一句感叹、一个暗示,问题轻而易举地就被孩子解决了,可其中蕴含了无数交往、交谈和商量。孩子正是在问题的产生、解决和不断交替中得到了发展。
(三)有效延迟中引导
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时,不能立刻给予帮助,要相信幼儿的潜力,为幼儿寻求解决方案提供支架,有效地延迟解决。
在区域游戏中,孩子们都喜欢去那些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区,而小丁总是独自坐在拼图区拼图,直到活动结束,他才十分不舍地离开。接连几天,小丁都是拼图区的常客。教师也来到拼图区,坐在小丁的旁边。见到小丁认真专注的样子,没有马上和他交谈。过了一会儿,他凑过来看教师,并且忍不住问:“你拼的是什么呀?”教师很高兴地回答:“你想不想看?”小丁看着手中的拼图,露出渴望的神色,轻轻地点了点头,然后教师和他一起看了起来。如果在游戏的过程教师直接介入并干预,孩子可能不会接受。教师采取了等待、延迟的方法,既考虑、保护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又达成了游戏交往。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