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继亮
内容摘要: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对人类理性进行反省的作品有很多。而威廉·戈尔丁的著名小说《蝇王》正是其中之一,作品以一群孩童为主体,深刻而严肃的探讨了理性对于人类的影响,揭露了理性在现代世界脆弱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反思。
关键词:理性 野蛮 正义 邪恶
威廉·戈尔丁的一生著作丰富,在众多的著作当中,《蝇王》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在西方被誉为“寓言编撰家”,戈尔丁融现实主义和西方伦理学于一炉,着力展现“人内心的黑暗”这一主题,并由此透露出对未来人的关切。对于他的这一主题是如何产生的,不妨来关注威廉·戈尔丁所生活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当了五年海军,参加过诺曼底登陆,这样的战争生活给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精神损伤。戈尔丁曾说:“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子,就是脑子出了毛病。”他痛恨战争,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来自人性的邪恶。所以,在他的作品里,鞭笞和揭露像“苍蝇”这样象征着隐藏人性恶的形象经常是多过于对美的赞扬。他的小说《蝇王》非常深刻的反映了他的创作主张以及关于“人性恶”的主题。戴维·洛奇曾说:“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拟定书名或许是他创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他才会更关注小说应该写什么”小说《蝇王》以蝇王为题,是值得深究的。“蝇王”即“苍蝇之王”,最早出自希伯来语,后在《圣经》中被当做万恶之首,在英文中,“蝇王”是污秽与粪便之王,是丑恶的同义词。戈尔丁在小说的题目中就已经给全文定了基调,即对人性恶的揭露,而小说的内容也是为此展开。小说情节内容十分简洁,主要讲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虚构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男孩们漂泊到一个世外桃源般得、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最开始这群男孩齐心协力想要构建良好的秩序,后来由于害怕“野兽”,分裂成两派,最终以崇尚本能的专制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终。然而就是在如此简单的叙事中,却深深地映现着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一.脆弱理性的显露
一群童稚意外落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对一切都充满新鲜与好奇,在这般类似于伊甸园的小岛上,到处都是鲜花水果,罪恶无从生发。在这最初的时候,孩子们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表现出理性、合作、团结精神。他们自发的开了一次全体会议,确定了民主规矩,规定谁持有海螺谁就有发言的权利,并民主推选拉尔夫为头头。一切都井然有序。然而,这种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不平衡的情节开始发生,忽视理性的萌芽开始产生。第二次会议时孩子们有了争吵,他们对“蛇一般的东西”和“野兽”表现出极大的恐惧,相反,他们对狩猎全身心投入,就连认为保持火堆和搭好棚子更为重要的拉尔夫一伙也加入了猎野猪的活动。他们对于未知的害怕促使他们对狩猎更感兴趣,从更深层次上说,获取猎物并非他们的目的,他们是为了狩猎行动本身,狩猎行动满足了孩子们内心的征服的欲望。于是,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发狂了,他们忽略了对于生存非常重要的任务:保持火堆。火堆不灭表示他们对外界的渴求,火堆熄灭表明他们内心人性的地方在逐渐湮灭。在这闭塞,极其残酷的生存条件下,男孩身上那种原始的、野蛮的天性渐渐暴露出来,他们嗜血,互相残杀,争权夺利,男孩们开始抛弃那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理性。
这脆弱的理性是由拉尔夫、猪崽子、小家伙们组成的。杰克所代表的与他们相反。杰克在小说中是宗教唱诗班的领唱,一个宗教人士却干着屠夫做的事。但是杰克是狩猎的能者,他那不时抽出来的亮晃晃的刀子,显露着他对狩猎的渴望。这是其他孩子所没有的,所以杰克可以满足其他孩子的需要。于是,在第一次会议的时候,就连很有聪明的猪崽子也感应到,“头头非杰克莫属”。这说明按照孩子们的本性,选杰克作为头领是合理的,而风度翩翩的拉尔夫则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从这最初的开始,这群孩子的野蛮心理昭然若揭,他们对强者的渴求和希望改变所处的环境而不顾后果做出的决定,注定悲哀。杰克之所以应该做头领,不仅在于他杀气外泄的狠劲,还在于他有相当强的团队组织能力。他第一次在珊瑚岛粉墨登场时,就已有一个小部队——唱诗班。在人员众多且有序的情况下屠杀任务会简单的多,捕猎的次数多了之后,他们对杰克自然产生崇拜之情,愈听杰克的指令,杰克的地位也就愈牢固。在戈尔丁刻画下的珊瑚岛上,民主制度遭到遗弃,因为群言堂式的民主制度既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们吃饱饭这个现实问题,又不能让他们体验到生存的快感。“恶”像海水一样慢慢的侵蚀着善的领域,更让人错愕的是拉尔夫和猪崽子,竟然没有守住底线,在饥饿难忍之际接受了屠夫杰克的施舍。
二.理性的无力
在整部《蝇王》中,西蒙是独特的,他患有癫痫这一类的病,性格木讷,不合群,经常受到其他小孩的奚落,神神秘秘,有意避开其他小孩,一个人孤零零的藏在草木丛中过夜。他是一个中立者形象,虽然就读者看来他是属于拉尔夫一派的人,但实际上他不是。在“野兽”问题上,拉尔夫和杰克可以说成是一派的,他们都不敢对是否存在“野兽”做出深入调查,与他们相反,西蒙是在努力寻找。西蒙这个形象才是真正的代表理性的。再到后来蝇王与西蒙的交流,读者听见了“野兽即人”、“野兽在人心中”这样的信息,还看到他即将被牺牲的预言,而且这个预言很快就应验了。读者在阅读时也会感受到作者的态度,蝇王或邪恶好似一个无底深渊,在那里边,是永无止境的黑暗。另一方面,为什么戈尔丁要通过西蒙之口讲出这个道理而非其他人了。在深入阅读中笔者发现岛上的小孩除了西蒙以外,其他小孩都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小孩,他们富有热血,勇于挑战,西蒙本身有疾病,這种病不断地折磨他,但就是这样一个病恹恹的人却道出了真句,由此也可以看出,正常人都是非正常,不健康的才是聪明人。
值得注意的是,西蒙在寻找真相时不小心看到杰克一伙屠杀大母猪的全过程。杰克一伙杀死大母猪后,说是要献祭猪头给“野兽”以寻求庇佑。西蒙恰好为了寻找真相而碰巧看到这一幕,接着往下去读,笔者发现其他的小孩包括拉尔夫,他们一伙正在围着火堆跳舞,形似古代祭祀场面,而寻到真相的西蒙跑到山下,准备把真相公之于众的时候,他却被当做祭品给献祭了,这一系列的事情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内涵发人深省。
再往回看,我们发现在“海滩上的窝棚”一章中就出现了西蒙会被牺牲的伏笔。孩子们刚到小岛上,享受着自由,但他们面对新鲜的水果却不想主动去摘,他们拉着西蒙到树下去帮助他们满足口舌之欲。之后,他们用“深不可测的眼光”窥视着西蒙,说明他们还想要攫取更多。这两幕结合在一起,笔者不禁想到耶稣。基督是为了拯救人类而到人世间受苦,但最后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西蒙最后是被众人打死的,他的鲜血流向海面冒着金光。在《蝇王》中,西蒙是仅有的知道真相的人,他正要把他的得到的真相告诉同伴时被打死了,也可以说,西蒙是在试图除去他们“罪”的时候牺牲的。身在黑暗中的孩子们最需要的,便是一盏明灯,但却被他们自己扑灭了。
《蝇王》中有不少具有反讽的地方有很多。情节上,拉尔夫举行过多次会议,每次召开会议都会涉及一些问题,例如,要求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在脸上鬼画等等,这些个要求可说是在抵制去除愚昧,然而只是无用功。这一情节就像摩西设下摩西十诫没人遵守一样,不断说明孩子们的堕落。还有西蒙与苍蝇之王的对话,类似于耶稣对抗撒旦,但耶稣和西蒙的结局不一样,耶稣经受住了撒旦的诱惑但西蒙却在和苍蝇之王的斗争中失败了。
三.对理性的深刻反思
残暴独裁,人性泯灭的杰克被看做是野蛮专断的代表,而拉尔夫、西蒙、猪崽子则是象征着民主、文明。杰克和拉尔夫是当时现实社会政治势力在荒岛上的反映,他们两人之间的胜败,可以被理解为是文明与野蛮的冲撞,野蛮最终取得胜利,即人性恶的胜利。杰克的残暴做法是符合荒岛法则的,即强者为尊,拉尔夫的行为则是一种理想,脱离实际的理想,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甚至有害。这样看来,拉尔夫在这个岛上的做法才是一种荒谬。结合作品设计的背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事,无人幸免。海螺所代表的文明连带着民主和科学注定灭亡,离开乐土的文明变成了罪恶的息壤,这是一种超出一切邪恶的野蛮,这种名义上的文明不过是个幌子,哄骗着无知的民众。象征“民主平等”的海螺像潘多拉魔盒,吹响着一切,却吹不响真正的民主平等,它不过是件低劣的仿品。现代人常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然而,小说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是科技引起的,珊瑚岛的大火也是科技造成的,象征“科学”的眼镜,使得整个美丽的珊瑚岛化为乌有,而飞行员和船长是“文明”的成人的代表,飞行员的死尸却对孩子们无形的压迫,使得孩子们变得疯狂而去互相猜忌,坑杀,而那个最后突然出现的海军船长虽然制止了孩子们之间的杀戮,但是他又会将孩子们带回战火熊熊燃起的世界。
小说中是用求救的火堆和代表民主的海螺来体现拉尔夫的理性。在《蝇王》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值得关注,拉尔夫、猪崽子、西蒙每逢想到、提及自己的家人和先前的那个外面现实世界时,读者都可以体会那种尊崇之情。猪崽子说,“他们不怕黑暗。他们聚会、喝茶、讨论。一切都会好的。”但站在局外的细心读者很快会发现,这是谎言,孩子们的不幸都是大人们造成的。然而,以杰克为代表的帮孩子对于“回去”呈现出一种淡漠的情绪,小说中重点的为读者说明了这点,像珀西弗尔,他最开始的时候还牢牢的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电话号码,但是临末他堕落为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知道的野蛮人。拉尔夫、猪崽子只不过想要利用其他孩子达到自己的愿望,并且他们还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的心情是其他孩子也有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杰克他们一伙人也不过是反抗着过去的生活,不想回到现实的战争世界,遵从自己的天性活着。在核战争中的人类社会是邪恶的,那么一直想要将孩子们马上带回先前世界的拉尔夫便不知不觉的成为这个罪恶的人类社会不知情的帮凶。
海螺表面上象征民主,在开会时拿到海螺的人就可以发言,其他人不得打断,但这“其他人”是不包括拉尔夫,“这贝壳就叫海螺。我把海螺拿给下一个发言的。他拿着海螺说话。”“谁也不能打断他的发言,我除外。”很明显,他是不受规则的制约,而且他认为自己可以凌驾规则。此后,在每次的争吵中,要是遇到违抗他的,他以此为借口,强行让他人听命,长此以往,他的统治地位自然不稳。在每次与杰克的争权中,每召开次会议,杰克便气势涨三分。最后孩子们都归顺了杰克,但讽刺的是,拉尔夫像失去江山的皇帝一样的呐喊“我是头头,你们要听我的”。于是,他开始变为了强加给他人命令的独裁者,与杰克无异,而海螺则成为了他的统治手段,杰克和拉尔夫之间难以区分善恶,从现实出发,大可以看作是两个政党为了统治权而展开的各种方式的争夺,杰克依靠他的矛和肉,拉尔夫则用权威。
在野外生火企图获救和设立的以海螺为中心的民主制度是拉爾夫最主要的主张,但这些主张都是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从这看他的主张都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利益,由此得出,拉尔夫不是善的代表。珊瑚岛上的善恶难分,除了西蒙,其他的小孩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不管拉尔夫还是杰克他们都是为自己的信仰和利益行动,但是更多其他的小孩们只是出于无知而盲目的遵循,物质盲从的孩子难以被完全划定为恶,所以说拉尔夫和杰克并不是单纯的善与恶的代表,他们更多的是善恶的混合体,我们甚至很难明辨,善恶两方究竟哪一方面具有优势。
注 释
[1]《蝇王》戈尔丁著,上海译文出版社,龚志成译.
[2]《小说的艺术》戴维·洛奇著.
[3]阮炜,《<五镇的安娜>中视点技巧的运用》(对小说中视点技巧的讨论),《四川师大学报》1987年第5期.
[4]《“人性恶”主题的局限性与二元对立格局的颠覆——<蝇王>主题再探》,《邢台学院学报》2018年1期.
参考文献
[1]《论《蝇王》中象征体系的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2008年5期.
[2]《诺贝尔文学名著速读》,华文出版社2009-05-01.
[3]《《蝇王》对荒岛文学的继承和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2016.
[4]《《蝇王》及讽刺手法的运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2010年4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