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路径研究

2021-08-09 14:52杨淑豪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路径职业教育

摘要:乡村脱贫攻坚战的全力推进助力民族地区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砥砺前进的过程中同声相吸,同气相求的民族文化艺术却逐渐走向下坡。职业教育凭借其鲜明的类型特色及其能动性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推波助澜,但由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地方群众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认同危机、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这一进程,现在亟须寻找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优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技艺;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存亡的根本,是此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传承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艺术是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2020年底,我国八百多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将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简单植入贫困民族地区,可能会造成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的式微。因此,我们亟须寻找一种既可实现贫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又能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新型发展模式,全面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1 职业教育在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价值

1.1 职业教育自身鲜明的类型特色

教育作为千百年来,人类传承知识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悉心呵护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让中华传统艺术在一代代人手中薪火相传。教育能够进行文化艺术选择、传递、交流和创造[2],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既是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动因。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是教育的目的,同时又反作用于受教育的群体。我国偏远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决定了其教育体系更加青睐于职业教育。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3]。职业教育通过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进行系统理论的整理,为民族传统技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在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载体。

1.2 职业教育的能动性为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推波助澜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通过校企合作育人,为社会培养大量面向社会生产生活一线的劳动者,因此更加贴近现实,接近就业。因其发展的方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都立足当地特色,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所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既有职业教育的共性特征,又有民族地区所特有的个性特征[2]。职业教育和民族文化艺术并不是完全平行的两个概念,准确来说,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艺术赖以传播的一种媒介,而民族文化艺术又反作用于职业教育,助其调整与改善。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总能够通过职业教育得以展现,而职业教育可以助推民族文化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稳步前进。

2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艺术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2.1 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矛盾依旧明显

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是我国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部分民族地区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国家热门行业,忽略了自身民族特色以及自身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导致很多文化产业在利益驱逐下,逐渐忘记了自身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初衷[4]。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方针政策,但是僅靠政府的有限措施是无法确保民族文化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为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文化艺术营造良好氛围离不开社会多方组织团体的协同助力。由于企业以扩大经济效益为第一原则,大多数企业都将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要求抛之脑后,而一些原本以传统技艺为生的企业也逐渐被市场化,另外一些企业经济效益较低的民族企业面临着无人问津的状况,传承民族技艺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2.2 民族地区地方群众对本土文化艺术存在认同危机

全球信息化对原本信息相对闭塞的民族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外来文化艺术的崛起使得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日益式微,外界新兴事物的大量流入,本土传统艺术文化艺术根基开始动摇,本土技能也逐渐被人淡忘。再加上时代的演变,传统文化艺术开始与时代脱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当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已经变得陈旧起来,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新鲜、有特点、有个性和更容易让人接受的事物,这导致本土文化艺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逐渐被新兴文化所替代,得不到保护以及传承,民族地区传统技艺也逐渐萧条。

2.3 职业院校民族文化艺术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承担普通职校教师的责任以外,还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重任。传承民族地区的文化还要提升民族地区职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素质,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从思想层面引领学生重视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但是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引入的师资质量不高,在校的老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转型而来或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自身对本地区的传统艺术文化了解甚少,并且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传承的意识,课堂教学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现状,并不具备足够丰富的文化艺术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传承发扬。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开展科学、规范、合理的文化艺术教育。

截至2019年,我国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部分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甚至以专科学历为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不足1/3[5],在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师学历普遍较低,难以达到我国的规定标准。当下很多职业院校在聘任“双师型”教师时,过分追求学历,导致民族地区很多手工艺传人、“土专家”、民族文化艺术传承者等由于学历不达标而被拒之门外。

2.4 人才培养计划形同虚设,人才外流严重

民族地区由于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对闭塞的交通、较为落后的经济状况导致人才外流较为严重[6]。随着民族地区人才流失,民族地区“空心化”现象的出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也面临着人才缺乏、参与者能力参差不齐和主动参与意识薄弱等现实问题。这严重阻隔了民族地区具有的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在代与代之间的传承,再加上当地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民族地区的艺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无实质性成效,民族地区大量人才向县城流动,导致文艺团体等组织因人才匮乏和核心竞争力差等原因分流或解散。

3 加强文化艺术引领、优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职业教育既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艺术,又可以提升村民素质,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性发展。在“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更名为“国家乡村振兴局”时,民族地区扶贫模式迫切需求转变之际,如何从职业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文化艺术、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构筑“教育文化艺术产业”一体化的乡村振兴新思路,探索具有优化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当务之急。

3.1 文化艺术传承:加强民族文化艺术引领,优化职教课程体系

3.1.1 推进文化艺术挖掘整理,提炼民族精神标识

民族地区拥有许多丰富且珍贵的文化与艺术素材,是劳动人民长期积淀的智慧和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增长需求渐渐超过了对于文化的重视。然而,推进民族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将其合理运用于职业教育之中更能为当地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应以当地政府为主导,联合民间文化组织、相关职业院校,从民间风情习俗、民族服饰艺术、民族种植文化等方面入手,收集相关图片、民间文献,挖掘民族的确特有的文化精髓。

3.1.2 优化职教课程体系,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避免走入盲目开设当下热门专业的误区,要充分考虑当地发展的需要与市场人才的缺口,培养一些适合当下发展需求的人才,发挥职业教育“时间短,见效快”的优势。在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艺术之后,联系相关专家,从中挑选出一些适合于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业,使学员能够在学习职教课程之后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原有的一些专业,需要逐步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其课程设计之中,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升职校文化艺术底蕴,为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形成良好的氛围环境。

3.1.3 拓宽师资渠道来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将引进兼职教师、培训专职教师相结合,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吸取先进文化艺术元素,增加职校教师文化艺术外出培训的次数,加强与各地的文化艺术交流,形成“走出去,学回来”的良好局面。对于一些特殊的民族技艺,可以根据需求聘请掌握当地民族文化艺术的“土专家”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传授相关文化与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并指导职校内其他教师,借此培养出一批高专业素养的民族文化艺术师资队伍。

3.2 产业兴旺: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构建民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民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能,助力产业振兴。

3.2.1 专业设置对接人才需求,合理开设相关专业

民族地区产业的布局因地域、资源等因素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因此民族职业教育要与地域的产业文化艺术特色进行对接,依据产业布局合理设置专业。针对种养资源丰富的地区,依据当地的资源特色开设相应的专业;针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开设旅游管理、农家乐经营管理、果园采摘体验管理等能够发挥当地特色的专业。

3.2.2 专业设置匹配人才需求,实现产业与文化艺术协同共进模式

职业教育与现代高教的最大區别在于专业设置的驱动力差别。高等教育着眼于理论先行的课程设计,而职业教育则青睐于产业驱动为主的行业。我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依托地方产业需求做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职业学习培养一批与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变化贴合度较高的技术型人才。

与此同时,专业设置始终应嵌入民族文化艺术内核,在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和产业振兴发展的话题上,不应该顾此失彼,而是要极力去寻找一种两者协同发展的新型职教模式。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进行课程设计,形成地方特色产业,最终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反哺于民族文化艺术,助力民族文化艺术纵深发展。

3.2.3 完善追踪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

针对特定地域实施的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视其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效果选择其中行之有效并屡经检验的方案,将其模块化,对那些难以实施甚至空心化的方案进行改进或摒弃,择优选取,优中选优,把评估贯穿在各个环节中,确保培育出来的人能够迅速进入相应的产业进行工作,并适应产业职位。确保所实施的课程设计符合当地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在追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和更新培养内容。

4 结语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文化艺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是缓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润滑剂,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不可以抛弃我们唇齿相依的文化艺术之根。打造特色专业,探索特色发展道路是新时期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程瑶,潘子荻.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习近平为何频频调研?[EB/OL].新闻频道-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sz/202103/t20210324_12797356.htm,2021-03-24.

[2] 夏光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机制与路径——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个案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3] 李强,任胜洪,张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路径探析——基于社会组织参与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2):74-79.

[4] 田艳,王禄.少数民族文化风险及其法律规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1(4):10-18.

[5] 牛苗苗,王可.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7):370-371.

[6] 熊雪.人才兴,则国家兴[EB/OL].西南政法大学官网-西南政法大学大学生讲习所,https://zhuanti.swupl.edu.cn/cp19c/pubs/jthought/239340.html,2018-02-26.

作者简介:杨淑豪(2000—),男,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政策。

猜你喜欢
新路径职业教育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