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发岐 徐兵威 王建亮 王付斌 郭耀华
(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
科技创新是引领油田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把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油田企业“产学研用”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支撑油田企业高效勘探、效益开发的重要举措。
“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企业、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深度合作,达到优势互补效果[2]。“产学研用”一体化强调,“产”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研”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学”助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用”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产学研用”一体化,以企业产业实体问题为导向,不仅可以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而且能够缩短新技术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利于提高科技攻关的针对性,强化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使科技研发速度、质量和效益齐头并进,为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低油价叠加影响下,企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问题备受关注,原先效益意识淡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发展短板更加凸显,在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也倒逼企业改革创新。推进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是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油田企业加快实现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油公司管理体制建设和科技管理重点调整转移,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全新要求。全面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有效支撑和优质服务油公司勘探开发的现实需要。
以油气田效益开发为目标,通过科技体制机制变革、培养模式转变、科研攻关创新、多渠道产研合作四大突破,将“产学研用”作为一个系统统一谋划、整体推进;通过多层次学习培养科研管理复合型人才,提高科研人员的水平;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提高科研针对性和成果转化效率,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有效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图1)。
图1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任务。首先,以学促用。主要指通过多层次学习,培养科研管理复合型人才,推进科研成果应用主体能力的提高。通过内部交流学习、外部专家传授指导、定制专项培训、创新联合培养等方式,建立多层次人才学习培养模式,培养科研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推进以油气生产为主体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与用在“产学研用”一体化中起主导作用。
其次,产研一体化。主要指科技成果在油气产业的集成应用,认清全球油气市场形势,了解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结合公司勘探开发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及需求,通过内外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在科技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实现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产与研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智力支撑。
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体系,将“产学研用”理念融入制度化,分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油公司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整体考虑和系统优化公司科技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促使企业科技管理水平全方位提高[3]。
3.1.1 建立持续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
通过打破部门界限,加强横向联合,形成集成优势,从而构建起运行统一、精干高效、适合“产学研用”的科技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科技项目立项及储备制度,形成攻关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管理策略,为“产学研用”科技攻关建立项目库;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建立科技考核体系,完善科技后评估机制,提高科技攻关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1.2 深化落实项目长负责制
健全项目内部质控体系,实施分级风险评估论证管理,针对重大科研成果、日常技术支持建立不同层级的项目长质控机制,提高科研成果攻关质量;建立项目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新和管理的积极性,提高项目的创新质量和水平;重点把控项目立项、实施、检查及验收等关键环节,把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创新成果共同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4]。
3.1.3 制定公平合理的科技考核体系
按照“深化项目管理,激励科研创新,突出效率效益”的原则,根据公司类型及特点,建立差异化内部绩效考核方案,突出效益导向和价值贡献,使奖金与绩效密切挂钩,拉开效益工资分配差距,提升公司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2019年,公司兑现绩效奖金800余万元,有效提高了科研生产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人才是油公司最重要、最有活力的资源。基于“产学研用”一体化理念,通过开展员工内部学习、外部专家交流指导、跨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建立起多层次人才学习培养模式,加快科研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形成适合油田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科研复合型人才梯队。
3.2.1 内部员工交流学习,提升科研生产能力
“产学研用”一体化注重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中培养人才,避免闭门造车,科研脱离实际。通过在公司内部开展正确科研价值观教育、基础知识培训、现场轮岗、签订师徒协议等方式,引导员工熟悉企业科研生产情况,具备基本科研生产实践经验。对于专业技术能手,侧重完善知识结构,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与前景,培育科研新思维,提高科研攻关能力。
3.2.2 外部专家传授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专业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和科研院所知名教授与学者授课,拓展科技人员的知识宽度和广度,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将科研攻关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建立“双导师培养制”,通过“学用”双结合、双促进,进一步打开科技人员的创新思路,提升现场实践能力。
3.2.3 创新联合培养模式,探索科技合作机制
依托高校、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学术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战略联盟,强化技术、人才、信息交流与合作,将“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培养创新人才,形成科技核心技术,达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目的。
结合油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核心业务,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打破职务、专业、单位界限,建立“产学研用”协同科技攻关模式。通过实施协同攻关,提升科研与技术的配套吻合度,形成针对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有限的科研经费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1]。
3.3.1 发挥多专业联合优势,破解科技难题
在科技攻关过程中,坚持跨专业联合攻关原则,充分发挥科技联合攻关的技术优势。通过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形成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科研项目运作模式,有效集成油公司优势资源,形成科技攻坚合力,提升化解高风险、破解高难度科技难题的能力。
3.3.2 创新滚动立项及退出机制,保障科研攻关延续性
实施滚动立项和课题长负责制,促使科技攻关项目针对性更强,更具延续性与长远性;同时,建立项目退出机制,针对因政策调整、攻关无进展、缺乏工程依托的项目,及时调整或终止合同。
3.3.3 明确主体责任,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制定科技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明确项目的内容和目标、责任人及职责、组织管理,规范项目的运行方式及管理程序;建立项目经费审批制度,为科技项目的运行管理、规范核算提供制度保证;建立部门间联合协调管理机制,使科研攻关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如何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高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油气田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建立以勘探开发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搭建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完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形成以科研成果为后盾的技术服务保障系统,及时为油气生产一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6]。
3.4.1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
建立内部科技市场,通过内部市场化模拟,实现科技成果与油田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相关政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推广。
3.4.2 搭建科技成果共享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立足技术问题需求导向,建立技术攻关需求与科技成果发布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达到创新驱动、资源统筹、成果转化目标。打破科技成果“孤岛式”分布对共享与流动的屏障,实现科技成果的及时发布和有效转化。
3.4.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掌握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和战略分析,积极申报形成专利体系,采取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市场开拓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7]。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在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实施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持续提升,勘探开发技术持续进步,提高了公司勘探开发效率和质量,创新了致密低渗油气藏勘探开发理论,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场实施后新增天然气储量2212×108m3,建设天然气产能13.8×108m3,建设成中国石化在鄂尔多斯盆地的第二个大型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36×108m3,实现致密油气藏连续高质量建产,打开了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科技人才持续快速成长,培养形成了一支攻关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责任明确的科研管理型复合人才队伍,科研管理型人才比例达41.7%,达到了科技兴企、人才引领的目的。
(1)“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最大优势是统筹科技攻关规划,实施协同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多专业联合攻关优势,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性与效益最大化。
(2)“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能够规范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潜力和积极主动性,推进科技成果现场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利于形成科研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员工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生产实践能力,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推进科技协同发展与战略合作。
(4)“产学研用”科技管理模式在生产运行中,必须明确攻关目标及各环节任务,并注重各环节的有效衔接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