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南 枣庄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提高施工效率、节约能源,欧洲已经大规模采用工业化的装配式住宅,形成了成熟的工业化住宅体系。在瑞典,八成以上的住宅采用装配式建筑;美国装配式住宅率基本达到100%;而日本建筑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早已拥有世界领先的建筑工业标准。我国一直强调建筑的模数化设计,从1963年开始,颁布实施一系列工业化标准。而在部品的发展上,目前已形成10大部品标准化技术体系,包括建筑、围护、装修以及保温等。但总的来说,我国建筑产业仍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工业化部品、认证体系、建设制度等,也缺乏标准化、系列化的产品市场[1]。
以加快推广装配式建筑为导向,以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为引领,以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手段,以建设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为基础,构建“政策导向、标准引领、产业协同、人才支撑”的区域建筑工业化发展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工业化发展思路
3.1.1 建立实施工业化导向配套激励政策
可以在合适条件下,允许工业化住宅建筑比现浇式建筑有更早的预售期,提高开发商投资热情。制定建筑工业化项目施工实施细则,实施分段验收。对于装配式建筑投资、设计、施工占比高的企业,在房产交易税费、贷款利率、营业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工业化商品住宅的购房者,可以享受比购买现浇房更低的首付比例,也可以享受更高的贷款额度[2]。
3.1.2 丰富装配式结构体系与建筑类型
除混凝土装配式结构以外,研发钢砼结构、木结构,特别是钢结构装配式结构体系应大量研发应用。而在除住宅以外的其他工程上,如公共建筑、市政工程等,也可以适度提高装配式比例。
3.1.3 制订科学的装配率计算方法
除主体结构部品外,将其它符合工业化标准要求的更多部品体系纳入装配率计算范围。如装饰装修工程应用SI分离技术,实现建筑装修一体化。
3.1.4 以信息化BIM技术助推建筑工业化发展
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在设计阶段实施更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对各部品的施工进行碰撞检查、模拟拼装等,确保各构件精准设计施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值。在装配式构件的加工生产中,可将BIM技术融入预制构件的模具设计、钢筋网片、骨架生产和加工,提高制造精度[3]。
如下图2所示,建筑工业化需要以成熟的标准体系为引领,标准体系是保证建筑工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是可以根据当地装配式结构体系应用情况,政校行企联动,对使用率较高的装配式产品进行集中攻关。二是对优化提升已有标准,制订合理的提升计划,并对已有标准进行动态适用性评价,提高标准的科学性、时效性。最终建设认证、建筑、部品以及质量等四个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对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施工全过程进行规范。
图2 四个标准体系建设
3.2.1 建立两个相辅相成的认证标准体系
一是质量认证标准,包括部品质量、系统质量(结构、装修、给排水、暖通空调以及强弱电等)、建筑整体质量等多种质量认证标准。二是性能检测标准,囊括建筑的整体、各个系统、各个部品的生产以及施工的性能检测[4]。
3.2.2 鼓励开发主体多元化
由政府主导公共体系研发,企业进行自主体系研发,提升发展动能,二者相辅相成。政府主导开发的公共体系,可以作为公共装配式平台资源,为行业企业提供免费开放的公共技术,从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使更多企业家投入到装配式建筑行业。通过科研上的奖励和资助,使企业为主导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实现建筑体系的多元化,提升产品品质和发展内驱力,但是需要以认证标准对市场、技术等加以规范。
3.2.3 丰富产品种类
强化装配式建筑生产和施工中智能建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与新装配式建筑体系相匹配的多元化部品种类,逐步形成部品标准、系统。同时,依托部品认证体系,构建部品公共信息平台,为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流通、建筑的运维和质量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3.2.4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建议以低层装配式住宅为突破口,基于认证体系,积极探索新型质量保障制度,确保工业建筑产品质量。
3.3.1 推广一体化设计和施工
设计施工一体化是由装配式建筑本身特点所决定,可以在政府出资的装配式项目中进行试点,推广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以设计为龙头进行管理改革,改良后在社会投资项目中推广应用。其中,关键是要健全适合装配建筑施工的EPC工程总承包招、投标办法,制订相关指导文件,明确总承包需要什么资质,总承包、承包、各专业分包之间的关系。
3.3.2 引导装配式建筑企业之间的合作
通过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环境评价要求,逐步降低现浇混凝土工程比例。鼓励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合作,研发、应用建筑体系、智能建造技术等。通过政策支持,培育本地建筑企业或引进高水平建筑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龙头装配式建筑企业,带动区域建筑工业化水平[5]。
3.3.3 打造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
整合地区资源,成立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不断增加联盟企业、学校数量,通过整合优势技术、共同投资研发、信息共享等方式,实现区域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提高整个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的凝聚力、竞争力、创造力。
3.3.4 对建筑工业化项目进行跟踪管理
将物联网、GPS定位等各种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集成整合,应用到装配式项目管理系统,及时跟进各项目进展情况。并将装配式工程各阶段信息纳入统一平台,对区域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全方位监控,为区域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持。
建筑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大量高水平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人。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建筑工人队伍均是以“农民工”为主体,他们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技术能力欠缺,只能从事报酬低、附加值低的劳务性工作。区域可以通过强化产教融合,打造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夯实工业化转型基础。
3.4.1 校企专业共建
围绕区域建筑工业化市场需求,通过制度供给和政策的调节,鼓励有条件的、高水平建筑企业与本地院校进行校企专业共建、共享,从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使院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区域建筑产业发展需求。
3.4.2 实训基地共享
本地院校相关建筑类专业依托学院优质教育资源和实训基地,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为企业量身定做相关的培训产品或服务,提升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4.3 校企共建高水平培训协作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组建教学(培训或研发)团队,将“能讲不能做”的学校教师和“能做不能讲”的企业员工组成协作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合力完成学校或企业任务。
3.4.4 发展符合建筑工业化需求的新型劳务企业
对区域具有一定技能经验基础的建筑工人、劳务班组等,引导和鼓励他们成立企业,主营建筑工业化作业。依托区域“双创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研平台,建立建筑工人服务园,为符合条件的企业落实相关的创业政策扶持,全力提供创业服务。
3.4.5 完善建筑工人培训体系,实现终身性技能培训
凸出企业是技能培训主体,在培训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筑工人培训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拿出设计、生产、施工等资源,为培训提供各种软硬件支持,学校要全力以赴进行协助,校企双方共同实施符合工业化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在区域形成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制度,细化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