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的孩子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考试——高考,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学习压力相对较大。作为高中生的家长,也会感受到这一学段的与众不同。孩子的学业压力也会传导给家长,甚至家长的焦虑也会感染给孩子。如何帮助家长正确认识高中的学业任务,避免过度焦虑,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我国大学“严进宽出”,为了能进入“严”大学,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背起了沉重的书包。这一点,焦虑中的家长最清楚——为上小学的孩子请家教,报各种课外补习班,以期能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中考考好了,才能进入好高中,为终极目标“考上好大学”做准备。
紧张的学习、复习、备考成为我国高中生活的永恒主题!高中就只能这么度过吗?
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向“应试主义”宣战,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从2000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实施,以及近年来逐步推进新高考改革,每一个举措均指向切实减轻学业负担。
总体而言,我国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对于缓解高中学业压力,净化高中教育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9年和2016年对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四个国家调查数据发现,相比第一次调查,2010年以来我国高中教育取得了明显进步,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改进,学生学习压力有所减轻;此外,高中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优于美国、日本和韩国高中生。然而,通过与美日韩等国高中生的比较,我们发现困扰我国高中生学习的一些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彻底改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学校教育自身既有的问题之外,家庭是重要的根源之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仍然主导着家长的教育行为,考上重点大学依然是多数家长对孩子的预期。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相关教育改革甚至被打折扣。例如,“学校减负,家长补”“择校热”等家庭教育选择行为助长了孩子的学业负担和焦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高中生学习时间最长,有超过一半的人平时每天写作业超过2小时,此外还有接近一成的高中生每天要课外学习4小时以上,这一比例在四个国家中也是最高的。我国高中生学习压力最普遍,父母的期望、自己的期望和同学的竞争是我国高中生学习压力的三大来源。
高中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如果将学习看成唯一任务,长远来看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为了减轻高中生的学业负担,丰富他们的高中生活,切实实现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目标,学校、家庭尚需共同努力。
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要切实履行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中校园文化,营造一个没有过重学业负担的校园。 此外,对于教师而言,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去开展教学,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水平。
另一方面,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应帮助家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功观,指导广大父母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发展准确定位,从而减轻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此外,学校还应指导家长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及时予以关注和纾解,帮助家长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高中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生责任感的培养挑战着学校教育的智慧和家庭教育的格局。学校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责任感的习得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应重视责任感的培养,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做有责任感的家长。
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肩负着对他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在研究自杀问题时,曾提出“社会整合程度”是影响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整合反映着群体成员与集体的联系方式和结合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内聚力,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支持作用。社会整合程度高意味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其发生自杀的概率就相对低。碰到问题跳楼、轻生确实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
心理学家则借助“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研究个体责任感。“亲社会”反映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趋近和认同;“亲社会行为”是指发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根源于人们的责任感,即对他人处境的积极关注,并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表现出指向他人福祉的行为。具有责任感的行为不仅能够为个体和群体带来物质和精神益处,而且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学校教育中偏重知识学习,注重升学导向,忽视了包括责任感在内的其他重要能力的培养。长久以来,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身份的观念主宰着国人的教育观念。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到如今的“找个好工作”,功利是不少人读书的动力。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责任感缺失的另一种极端表现,不少家庭成为造就利己主义者的温床。首先,成年人对青少年发挥示范的作用,当代中国有一部分父母自身缺乏责任感,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以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给孩子们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其次,有些家长向孩子灌输“绝不能吃亏”“好好学习,其他的不要管”等观念。再次,父母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塑造了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家庭环境培养出的孩子遑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为了提升学生的责任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首先,增强家长责任感培养的意识。相对学习成绩而言,孩子的责任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和素养,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当前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更偏重于孩子的学科学习。甚至还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责任感会慢慢培养起来,抑或是将责任感的培养推给学校。因此,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应首先让家长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责任感教育的任务。
其次,改进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与责任感教育相悖的方式。例如,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然而这一种教育方式可能与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南辕北辙。家长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时,犯了错误首先去寻找自己的过失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的“融合心理”,孩子就不会出现推卸责任的问题了。
再次,向家长传达责任感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家长的能力。第一,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高中孩子已经有了独立做事的能力和意愿,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独立去承担一些任务,做之前家长提出具体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以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独立把事情做完。 第二,鼓励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高中生心智尽管比初中生要成熟不少,但是随意性也强,往往是虎头蛇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家长也要有检查、督促和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第三,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家长的忧虑和难处,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努力,进而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农村地区学校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家庭、家长群体特征,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家庭教育指导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输出过程,需要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社会二元分化现象,农村教育多处于弱势状态,仅仅依靠校长、教师的苦苦支撑,很难在学生培养方面有所突破。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二者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才能成功。
一所距离县城20公里的乡村中学,六排平房低洼破旧;家校矛盾突出,连个家长会都开不起来,家长到会率只有60%;教学质量末位徘徊,很多孩子选择到外面上学,学生只剩下三百多人,学校面临撤并的危险……这是我国西部某偏远地区农村学校面临的办学现实。该校校长反映,当前学校办学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很多农村家长白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学习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由于和学校、老师缺少沟通交流,家长无法和学校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有的家长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亲子关系紧张、矛盾突出,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叛逆甚至心理问题,家长无法应对,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影响;隔代教育理念大相径庭,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不讲原则,许多父母则是粗暴教育……
如何增强农村家长科学育子水平,同时让家长愿意参与到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呢?
农村地区大部分家长受文化水平、眼光视野、规划能力的限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都有待加强,导致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思想认识、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
首先,家长教育理念陈旧。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重养轻教,或只关注学习成绩的现象,忽视儿童品格养成及心理健康。一些父母不重视教育,将孩子视作劳动力,只关注谋生技能的掌握。一些父母寄希望于孩子能够脱离农村环境,谋求更好的出路,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在方法手段方面,多凭借代代相传的经验进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只关注缺点问题,忽略对于孩子优点的鼓励表扬。这种片面的做法,使孩子丧失了对于学习生活乐趣的探索。
其次,认为教育是学校一方的责任,家校合作意识淡薄,导致家长对于家庭教育作用的轻视,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只有家校之间形成多形式、多渠道、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得教育效果最大化。
最后,亲子关系不和谐或与孩子沟通较少,对孩子身心发展状况不了解。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仅限于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较少。家长普遍存在着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另外,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转型,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增加,导致家庭教育问题愈发突出,家庭教育指导重要性愈发凸显。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现场,对于其后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多数农村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缺乏理解与认知,因此,帮助家长认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首要工作。此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虽然家长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不同,但对于儿童成长所发挥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两者有机连接在一起,置于同等关注的地位。
在厘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基础上,面对农村家庭中,家长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方式简单、亲子关系较淡漠等问题,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在农闲时间和人员较为集中的地点,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指导。通过把家长会开到农家院、成立乡村夜校的方式,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学生表现,征求办学意见,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播放家庭教育视频,组织农家院读书活动等,进行接地气的家庭教育指导。这种仪式感、制度化的活动,有利于家长增强学习意识,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对于提升农村地区家庭教育质量有着基础性推动作用。
其次,家校联动,家长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密切交流,搭建沟通平台。校长撰写家庭教育文章、教师撰写育人反思、家长撰写亲子日记、学生撰写成长周记,通过这种家校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避免使家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以形成家庭教育共同体,协同提高指导家庭教育、实施家庭教育的质量。
最后,学校精心确定每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主题,内容真实生动,方式多样化,避免单一的理论说教。家庭教育指导对象主要为家长,应考虑成人学习规律。结合农村地区家长特征,尤其在前期,多采用案例研讨、观看影片、实践体验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调动积极性。
学校生涯中,家长是重要的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学校应该鼓励家长以多种方式和学生互动,为家长和孩子互动创造机会和平台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方式。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学生选择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期。在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对高中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贯彻国家政策精神、适应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如何开展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摆在每所高中面前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地位,调动家长资源成为一些学校生涯教育成功的法宝。
高中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决定生涯教育既要能给他们相应的指引,同时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探索,学会规划,学会自我发展。开展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中学生涯教育绝不能是一个闭门造车的教育和学习过程,而是一个迫切需要社会化的过程。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本身就是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库,家长求学、工作的经历就是真实的生涯教育素材,能很好地弥补学校教育资源在职业多样性上的不足。
长春市五十二中学开发了校本特色课程“家长大讲堂”,每周邀请一名家长义工督学走进学校,发挥自身职业优势,为孩子们带来别具特色的全新课堂。同学们在“家长大讲堂”上,拓展了视野,掌握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提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孩子们也了解了不同职业的特点,对未来充满憧憬,有了最初的职业规划,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多年的生涯教育实践中,除了独立地开设《生涯规划》校本必选课程、学科渗透之外,该校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家长生涯人物”进课堂活动,让家长用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场和初步形成职场择业的价值取向。
生涯教育如何开展呢?可以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总结中获得启发。
1.统一思想,达成生涯教育的共识。生涯教育对于中学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是全新的东西,在具体运作之前如果不达成共识,根本无法进行。活动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同才会有家长支持来进入课堂。“条条大路通罗马”,应该要先知道自己的“罗马”在哪里。帮助家长意识到高中的生涯规划是一个探索阶段,此阶段做得好坏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机会。因此,每年起始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学校会拿出专门的时间来介绍生涯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指导家长协助学校对孩子进行生涯教育。现在家长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开阔,一旦他们与学校达成共识后,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到学校的生涯教育中来,并为学校的生涯教育提供宝贵资源。
2.通过三级家委会,为生涯教育助力。每学年开学初,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班家长自愿报名和班主任推荐基础上,成立班级、年级、校级家委会,把家长的力量纳入到学校教育力量中来,“家长生涯人物”进课堂活动的组织筹备全部由家委会来完成。学校校级家委会设置了专题讲座部、沙龙研讨部、活动体验部,其重要工作就是配合学校组织开展生涯教育活动。
3.精心设计,细致培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后,家长们对参与学校生涯教育跃跃欲试,为此,学校对利用家长资源进行生涯教育进行了精心设计,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了不同的主题活动:对那些可以亲自进课堂的家长设计了“家长生涯人物进课堂”活动,对那些无法亲自上讲台但可以提供见习机会的家长设计了“职业见习”“职业影随”活动,对那些既不能当生涯讲师又不能提供职业见习机会的家长,学校号召他们做志愿者,为“家长生涯人物进课堂活动”和“职业见习”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在家长生涯人物进课堂活动开展前一个半月,对各班家委会负责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理解活动的目的,熟悉活动步骤,以及如何确定主讲家长。对主讲家长也会进行统一培训,引导家长从以下方面介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职业简介、选择该职业的缘由、在职场上的发展轨迹、入职条件、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该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学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个人发展空间及职业前景、作为过来人对学生的建议,从而让学生能更真实地了解职业世界。
正因为学校的用心设计和持续改进,参与高一年级家长生涯人物进课堂活动的主讲家长从第一年的20人发展到了现在的50人,活动频次也从最早的学校每年主办一次到现在许多班级每月甚至每周举办一次。三年累积下来,学生们对丰富多彩的职业世界便有了更多的了解,为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做了很好的铺垫。几年的实践证明,整合家长资源,家校协同助力生涯教育,不仅让学生受益,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看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也使学校受益,从不同视角审视教育、思考教育,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