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嵌入错误教养系统中的、家校合作才能合力解决的“学生问题”。教师要引导家长转变思维方式,将“问题学生”视为“学生问题”,通过正确的教养方式合力,并“对症下药”干预不同类型的“学生问题”。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持续多样的问题。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业难度增大,“问题学生”突出表现出学习问题并伴随着交往问题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上都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导致其学业成绩长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校中处于不利地位,被教师、家长和同辈群体视为需要帮助的“问题学生”。
一位初中英语教师说:“小星这个孩子,课堂上让他读就读,让他写就写,可就是学不会。和家长沟通,他父母工作很忙,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现在小星对学习英语没有信心。”
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如何引导和教育“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与孩子进入初中后的学习环境密切相关,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相关,也与外在的教育评价方式相关。
首先,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能存在适应困难的问题。学生在校时间变长、学习学科增多、学习方法也存在不适应。如果家长不能适时地帮助孩子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培养勤奋学习、持续学习的意志力,并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就很可能出现学业问题。
其次,初中学生正处于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期,情绪波动大,敏感易怒,情感内隐,这一阶段要完成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任务,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业成绩。同时,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这一阶段的学生对父母依恋减少,重视同伴交往及其评价。一旦不能通过积极的方式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往,容易出现交往障碍,甚至转化为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
最后,学校的评价标准也对“问题学生”的产生负有责任。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但“分数至上”的风气依然大行其道。当学生也认同成绩是学校场域中衡量一切的标尺,外在的压力转变为内在的压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更加难以估量。
1.未雨绸缪:合力预防“问题学生”的产生
教师要引导家长转变思维方式,将“问题学生”视为“学生问题”,指导家长,把握好爱的尺度,教会孩子做人,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2.对症下药:共同干预不同类型“学生问题”
(1)“行为问题”——强化和塑造积极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塑造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通过奖励来增加期望行为的产生以及出现的频率,最终形成期望行为。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首先要和家长共同制定关于学生的具体的目标行为,并确定使用的强化手段。如果达成目标行为,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一定奖励,随着积极行为的塑造,当他们以期望行为获得教师和同辈群体的尊重和认可时,那些未经强化的消极行为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退。
(2)“学习问题”——为学生准备“矮树枝”
在学校场域中成绩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当学生在学业上受挫,教师和家长要为他们寻找合适的“矮树枝”。在学业成绩不佳时,教师要引导家长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表扬学生的优势,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发掘自己的潜能,也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履行职责中获得存在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 静待花开:指导父母耐心等待学生成长
初中生出现的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是学生在寻求独立的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指导父母克制总是想“管住”孩子的冲动,面对学生自己的问题,多听学生自己的意见。把一些权利交给学生,在学生逐渐学会独立的同时,也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对异性的亲近和爱慕是青少年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父母和教师要指导和帮助未成年学生恰当处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纯洁健康的友谊关系。
小雯是班上的英语课代表,爱说爱笑、活泼开朗,不仅长得漂亮,成绩优秀,对工作也认真负责。可到了初二下学期,成绩急速下滑,上课不认真听讲,家庭作业也变得敷衍。上课时经常拿着小镜子照呀照。后来才得知,她和初三年级的一位男生“谈恋爱”了。
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的身高、体形等方面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对自身的容貌和体形的关注程度迅速上升。这一时期伴随着性激素的分泌增加,第二性特征逐渐开始出现,性生理迅速发展和成熟,使得具有很强的性意识和性欲望。他们希望与同龄异性交往的心理便应运而生。需要老师和家长教会他们理解爱的本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爱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1.正确认识孩子的“早恋”行为。“早恋”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身心的发展和受到社会文化影响,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作为父母和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正确认识孩子的“早恋”行为。在尊重孩子感情和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未成年的学生还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阶段,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对未来的婚姻和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但同时又缺乏对正常交往中的友情与爱情的辨别区分能力,因此会容易陷入到“早恋”中,对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
2.注意平等沟通,多加倾听疏导。面对孩子的“早恋”行为,父母和老师都应当以平常的心境来看待,注意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耐心做好转化工作。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朋友的身份, 帮助他们处理好青春期情感问题。不能粗暴对待,否则势必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一般来说,存有“早恋”行为的学生往往会因为怀有“负罪”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父母和教师要采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其说出自己的感受,在疏导焦虑情绪的同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要给予孩子以必要的时间进行思考判断,切忌采取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陈述利弊,引导孩子自主做出决定。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关注自我、体会自我、研究改造自我,并形成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理解、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纠正的能力。父母和教师应当以此为基础,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孩子理性看待“早恋”问题。一方面要告诉孩子恋爱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是法律所保护的公民自由。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认识到“早恋”的弊端和危害,如缺少承诺难以持久;不够理智和成熟,幻想冲动,狂热痴迷,影响学习;遭遇挫折时容易产生偏激行为等。
4.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逐渐淡化恋爱关系。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高峰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喜爱活动。学校和家庭要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业余活动,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到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去。父母首先应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支持孩子,努力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以达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和充实精神生活的目的。学校也可以通过调整座位、重建伙伴关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逐步减少两人交往的时间和机会,通过正常的同学友谊逐渐淡化恋爱关系。还可以创造条件使得他们多和其他优秀学生共同学习和活动,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其他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逐步树立起学习进取的动力。
5.开展爱的教育,指导异性学生正常交往。学校应从生理、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开展有效的青春期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学生“早恋”的迹象。要指导和帮助异性同学间的正常交往,建立纯洁健康的友谊关系。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劝告家长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采取过激行为。
当今时代,学生依赖电子产品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在电子产品中寻找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而初中生的自控能力不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消耗过多时间和精力,影响学生学习和正常生活。面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家长合理疏导,与孩子民主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规则,让孩子提高自控力。
一位母亲这样说:“我12岁的女儿最近手机不离手,沉迷于小说、漫画、电视剧和游戏之中,经常以学习的名义使用手机。她本来成绩就差,现在更是无心学习。在我多次批评教育和耐心引导后,孩子不但没有好转,还出现了严重的逆反心理,经常和我吵。”
初中生会沉迷于手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习压力大,手机资讯丰富鲜活,能减压放松;2.现实生活空虚无聊,手机游戏乐趣多;3.现实生活里没有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得不到认可,玩游戏可以找到的成就感;4.平时缺乏父母的陪伴,手机上有很多朋友;5.整个大环境的影响,父母和周围的人都在玩手机。
初中阶段的孩子渴望独立,一旦被父母过度束缚,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青春期是孩子最敏感脆弱的时期,一旦超出了承受能力,很容易就选择逃避。智能手机因为其多样的功能和丰富的内容容易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手机依赖多见于自卑、缺乏自信、自控力低的人,与心理空虚、缺乏存在感等因素有关。部分初中生因为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学习节奏,成绩不理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兴趣随之降低。加上自控力比较低,家庭又缺乏有效监管,才会出现依赖手机的现象。
手机都有哪些危害呢?
1.阻碍身体发育。首先,孩子频繁使用手机,大量的电磁辐射对生长发育极为不利,甚至还会引发哮喘等多种疾病。英国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发现,手机电磁场会大大地削弱儿童的免疫系统,降低儿童对电磁场不良影响的抵抗力。国际上从事辐射微波研究的权威专家发现,手机在发射微波的同时也存在“极低频磁场”,达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引起白血病和肿瘤,对儿童影响尤为显著。其次,玩手机的时间长了,活动和睡眠时间自然就少了,很容易引起身体发育迟缓、运动功能低下等问题;长时间握手机,手部保持同一姿势会影响手指的发育;低头看手机对颈椎伤害也很大。
2. 引起视力下降。手机屏幕忽明忽暗,孩子长时间注视会导致视疲劳,眼睛酸涩,导致近视,甚至患上干眼症。而手机蓝光可以穿透视网膜,给孩子的眼睛带来很大的危害,有可能造成视力永久受损。
3. 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中国科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后罗静老师说,孩子的很多能力和性格,只能在与真人的互动中学习。比如,如何与人更好地交流,如何在冲突中控制情绪,如何识别他人的情绪等。如果孩子长期面对手机营造的虚拟世界,会很容易形成单向的思维模式,在面对面交流时,无法很好地表现姿势、表情和输出语言。当面对真实的社会交往时,他们就会失去了情趣和热情,从而就会使得人际交往淡化,语言表达以及社交能力的退化,甚至会出现有些孩子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交往。
4. 容易诱发心理疾病。2017年12月1日,韩国高丽大学的神经放射学教授Hyung Suk Seo公布,他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与经历焦虑和抑郁症的人相似。这些智能手机成瘾青少年在抑郁、焦虑、失眠和冲动方面的分数显著高于平常人。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很容易诱发孩子患上自闭症、孤独症、过度依赖网络症等心理疾病。
5. 盲目攀比。有的孩子羡慕别人有手机,于是不择手段想购买,有的孩子谎称学校收费,有的从一日三餐中省。
初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沉迷手机,需要在心态、策略、责任等方面引导家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果孩子出现手机依赖,教师应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禁止孩子接触智能手机,是跟社会脱节的做法。家长需合理疏导孩子。
其次,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判断学生是因为哪种因素导致的手机依赖,再基于原因量身定做“治疗方案”。引导家长与孩子民主协商,制定规则规范上网行为,让孩子有“限制”地用玩手机。
再次,尊重儿童自主意愿,鼓励儿童对手机依赖问题的独立思考与理性表达。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要耐心征求学生意见。在本人乐于接受的情况下,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增加户外运动或寻找替代品等方式,倡导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将其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
最后,提醒家长承担起必要的监护责任。初中生自我意识飞跃发展却又不成熟稳定,情绪存在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等特点,使其自控力也存在着不够持续和稳定的特征,孩子在使用手机的问题上离不开成人的正确引导。家长要做好榜样,在孩子面前尽量减少玩手机。
文化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过程。特别是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各式各样的青少年流行文化随之获得了蓬勃发展。教师与家长需关注社会不良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负面影响。
小薇是名初中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多优秀。初一下学期考了年级第一,父母奖励她一台电脑。有了电脑后,小薇天天看日本动漫,一回家就冲到电脑旁,学习成绩越来越跟不上,还用零花钱购买许多动漫周边产品,经常和朋友参加动漫展。父母看她喜欢的动漫里常有一些露骨、暴力画面,劝导她,甚至把电脑和网线锁起来,她还指责父母根本不懂流行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轻人群体创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动漫文化是当代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主要类型,它以丰富的故事性、幽默的语言风格、直观的表现形式从一开始就吸引了青少年们的绝对注意。特别是那些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动漫,以幽默搞笑的风格、青春热血的激情或纯洁懵懂的情感等因素吸引着青少年们,使得青少年更容易集结成团体,共同分享乐趣和感受,得到归属和认同。在本起案例中,小薇受到动漫文化的影响,不仅耽误了学习,还影响到亲子关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可能真的会沉浸在动漫文化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之中,增加沾染社会恶习和违法犯罪的机会。
1.客观认识青少年亚文化,引导青少年文化向主流文化融合。教师应当认识到亚文化产生的根源并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以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正确地引导、升华青少年亚文化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教师要避免人为地压制青少年成长的动机和愿望,忽视青少年本身的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全面否定青少年亚文化存在意义的做法。在文化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时代,教师应当建立与这种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将校园建设成为一个由不同背景的社会成员组成的多元文化的熔炉,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教育青少年正确把握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人生价值目标,自觉抵制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冲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确立以贡献社会为主导的人生价值观。
2.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增强道德和法治教育。改变偏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回答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解答他们的道德困惑。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水平。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和法治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使得法律真正走进校园,走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高尚品德和文明习惯的养成。学校应当充分注意到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教师要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其所崇尚的亚文化,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良好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的校园亚文化大力弘扬,使其融入主流文化中。要积极加强对中性亚文化的引导,努力改造、合理疏导各种消极亚文化。要注意优化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绿化、美化,以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来陶冶青少年的性情、润化青少年的思想。
4.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消除不良文化滋生的土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学校和教师发现青少年有不良行为倾向时,应当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作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他人”。家长应当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多陪伴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加强对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一旦发现孩子接触不良文化,就要及时指导和教育。学校应当密切注意校园周边环境治安状况,配合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治安秩序进行治理整顿。
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容易出现不稳定、易波动和反应强烈等特点。教师要引导父母坦然面对,同时以身示范,正确引导和调节孩子的情绪。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判断不同学生情绪失控的原因,注重情绪调控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大、不稳定、易冲动。他们会为一点小事情绪高涨、热情洋溢,也会为一点点小事消极低沉、孤独压抑。一位母亲这样说:“最近,孩子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每当和孩子讨论手机使用问题的时候,孩子就会明显抗拒且情绪激动,有摔门、拒绝吃饭等过激行为,甚至还有一次打开窗户说要轻生。”
初中生的情绪有哪些特点?如何引导孩子做情绪的主人,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呢?
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发展日渐成熟。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身体发育较快,心理发育速度则相对慢于身体的发育,这就使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处于不平衡状态。
初中生的情绪特征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两极性和矛盾性。两极性是指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表现为苦恼时受到激励则为之振奋,热情洋溢时受到挫折易灰心丧气。矛盾性是指生理与心理的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满足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矛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矛盾等矛盾冲突带来的情绪上的反应。由于情绪上的两极性、矛盾性,初中生的情绪呈现出以下特点:情绪不稳定,易波动;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情感的开放性与闭锁性相交织。
对于教师而言,认识到初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当学生情绪失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当学生情绪失控时,教师要努力做到温和友善,好言安抚,引导学生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同时,教师要有同理心,站在学生的角度体谅他们的心情,尊重他们的情感,倾听他们的诉求,让他们把负面情绪合理宣泄出来,然后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对教师的耐心是很大的挑战。
其次,当学生情绪失控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情绪容易失控的学生大多有以下特点:极度自尊或自卑;调控情绪能力差,情绪爆发时自己无法控制;人际交往能力差。教师要告诉学生,控制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更是现在融入集体、今后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
再次,当学生情绪失控时,教师还要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和需求,并进行调控情绪的方法指导。常见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有:改变认知评价、转移注意力、合理发泄法、放松训练法、理智控制法等。从根本上说,情绪失控的学生只有改变认知评价,改变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事情的态度,才能真正学会调控负面情绪,学会友好地与人相处。
同时,面对极度担忧又手足无措的家长,教师需要在心态、方法等方面引导。
首先,当孩子出现情绪失控,应建议家长坦然面对。其次,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压力面前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再次,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对孩子的关心要适度。初中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家长若过度关注孩子的营养和身体健康,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家长要学会倾听,了解孩子成绩变化的真正原因后再采取行动。最后,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初中生的情绪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与他们认识事物不够深刻、意志力比较薄弱及特有的生理因素有关。参加体育锻炼是促使情绪健康的营养剂和良药,能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孩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保持心情舒畅、改善机体器官功能、增强免疫力;当心情忧郁焦躁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振奋情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