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楠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吕梁市某污水处理厂设计水量为1500 m3/d,该工程已于2018年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厂处理的污水主要是周围村庄的生活污水以及村内豆腐坊、酒坊、粉坊的生产废水,处理后出水要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排放。由于工程原设计方案未能准确估计来水的水量和水质,一些设计参数选取不合理,使得污水厂的出水并不能达到设计标准。目前,处理出水需满足《山西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中该河流考核断面为Ⅴ类水的要求。但污水厂现在的出水水质不能满足原设计水质,也不能满足新的出水标准,进行提标改造势在必行。
对污水处理厂2019年1~5月份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现阶段进出水中各污染物具有如下特征:进水COD从夏季的200 mg/L到冬季达到1000 mg/L,波动较大;出水COD夏季优于冬季,但基本上都不能达到一级A的要求;进水NH3-N值夏季高于冬季,波动较大,多数高于设计值35 mg/L;出水NH3-N值在冬季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夏季基本上可以达标;进水TP几乎不能控制在设计值之内,出水浓度也不能达到排放标准。
污水厂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上游工业以豆腐坊、粉坊、酒坊等为主,均为高污染行业,污染物浓度高,水量波动大[1~5],出水不能稳定达标。
(2)上游企业均为批量生产,进水水质水量波动非常大,污水厂缺乏相应的调节设施,进水波动对后续构筑物造成较大的冲击。
(3)粗格栅进出水短流,大量的悬浮物未经格栅过滤直接进入了集水井,损坏了污水提升泵,增加了后续构筑物的负担。
(4)生化池负荷过高,停留时间太短,夏季水温高时处理效果尚可,冬季处理效果极差。
(5)二次沉淀池不符合设计要求,清水区高度不够,影响泥水分离效果。
(6)污泥浓缩池设计负荷大,进入板框压滤机的污泥含水率过高,脱水不畅,污泥得不到及时处理。
(7)深度处理工艺多介质过滤器以及活性炭过滤器滤速均过高,严重影响过滤效果。
(8)污水厂内没有应急措施,一旦出现意外故障或事故,短时间内无法进水的问题无法得到缓解。
针对污水厂存在的问题及目前需要达到的排放标准,提出了按照以下思路对厂区进行改造。
(1)调整粗格栅进出水管道位置,使进水经过滤后再进入后续构筑物,充分发挥粗格栅的拦截作用。
(2)增加调节池充分调节来水的水量和水质,减少对后续构筑物和设备的冲击,使得整个系统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
(3)增加生化处理设施,延长生化池的停留时间,降低生化池的污染物负荷,使有机物在其中得到充分降解,实现氨氮和总氮的有效去除。
(4)新建二沉池,控制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实现良好的泥水分离效果。
(5)增加混凝沉淀池作为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状有机物[6],同时进行辅助化学除磷,确保出水TP和SS达到排放要求。
(6)降低污泥浓缩系统的负荷,完善污泥脱水系统,实现排泥及脱水的正常运行。
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中用水量的规定,取本项目给水定额为120 L/人·d,取排污系数为0.85,得污水厂服务范围内生活污水量为920 m3/d。取当地工业废水量为生活污水量的40%,得工业废水量为370 m3/d。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取地下水向污水管道的渗漏量为污水量的10%,得排入污水处理厂的水量为1420 m3/d。[7]因此,确定本次提标改造的设计水量为1500 m3/d。
参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取设计进水水质的保证率为85%~90%,进而确定污水厂的进水水质。污水厂出水排入当地河流,该河流在《山西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中的考核断面为Ⅴ类水要求。因此,本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设计进出水水质如表1所示。
表1 提标改造工程设计进出水水质
由于原污泥池设计负荷过高,原污泥池、清水池、中间水池位置相对集中,为充分利用原工艺设施、节省投资,将上述池体打通后,改造为有挡流墙的调节池。调节池内安装曝气管,污水沿池体折流前进,使水质充分混合,曝气管向水中曝气可进一步均匀水质,也防止了悬浮物的沉积。调节池尺寸为19 m×13 m×4.5 m,原中间水池有2台提升泵,1用1备(Q=65 m3/h,H=10 m,P=1.5 kW),作为调节池的提升泵,将污水提升至水解酸化池。
新建平流式二沉池1座,A/O池的出水自流进入平流沉淀池,生化池的泥水混合物在沿池体前进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泥水分离。平流式沉淀池尺寸为4.4 m×7.2 m×4 m,使用液压往复式刮泥机1台(P=2.2 kW)将沉淀的污泥刮入泥斗,利用原二沉池中的3台污泥螺杆泵,2用1备(Q=100 m3/h,H=13 m,P=7.5 kW),将剩余污泥排入改造的污泥浓缩池。平流式沉淀池出水自流进入中间水池1,中间水池1新增提升泵2台,1用1备(Q=65 m3/h,H=10 m,P=3 kW),将污水提升至新建曝气生物滤池。
常规净水工艺难以有效去除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8],二级活性污泥法仅对BOD5、COD、SS有较高的去除率,对氮、磷的去除率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本工程新建曝气生物滤池1座。池体尺寸为15 m×10 m×6 m,池内填装60%的载体,投加高效微生物使之附着在载体上,较高的微生物量和载体内部的厌氧-缺氧-好氧微环境使曝气生物滤池对难降解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具有较高的去除率。曝气生物滤池水力停留时间为13.2 h,水力负荷0.417 m3/m2·h,气水比13∶1,回流比200%。在池底安装管式曝气器,用于向污水中通入空气。池底有排泥管道,定期将污泥排至污泥池。在生物滤池的集水槽中新增2台回流泵,1用1备(Q=132 m3/h,H=7 m,P=5.5 kW),将污水回流至第一级反应器。滤池顶部加装保温棚,确保冬季运行效果。
一般生物除磷的效果不够稳定,通常需要采用化学的方法辅助除磷,以保障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9]。本工程对总磷的去除率要求达到92%,通过生物除磷工艺依然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在生化池后续设置沉淀池2座,通过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进一步利用化学除磷法去除水中的总磷,同时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确保出水稳定达标。由于污水厂场地有限,采用竖流式沉淀池的形式。污水先进入加药间的混凝池和絮凝池,与混凝剂、助凝剂进行充分混合,再进入竖流沉淀池使形成的化学污泥沉淀后排至污泥池。竖流式沉淀池尺寸为5 m×5 m×4 m,表面负荷为1.25 m3/m2·h,竖流式沉淀池出水水质达标时,污水直接经中间水池2新增的2台增压泵,1用1备(Q=65 m3/h,H=25 m,P=7.5 kW)提升至消毒池消毒后排放;当水质不达标时,污水先提升至砂滤池和活性炭滤池过滤后再进行消毒排放。
原二沉池设计参数不合理,改造后将其中1座二沉池用作消毒池。向池中投加次氯酸钠为消毒剂,投加量为20(纯)mg/L,消毒剂与水在池中充分混合去除污水中的有害微生物和病毒。利用原清水池中的2台外排泵,1用1备(Q=65 m3/h,H=15 m,P=5.5 kW),将处理后的污水外排至河流。
将原工艺的另外1座二沉池改造为污泥浓缩池,接收的污泥主要有气浮池浮渣、水解酸化池污泥、平流式沉淀池污泥、曝气生物滤池污泥、混凝沉淀池的化学污泥。利用原二沉池中的污泥螺杆泵6台,3用3备(Q=10 m3/h,H=60 m,P=5.5 kW),将浓缩后的污泥提升至新增污泥脱水机房进行脱水。
本工程于2019年开工,2020年5月调试成功。工程运行以来,出水COD和NH3-H指标均优于设计标准。2020年5月曝气生物滤池的实际水质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工程污染物浓度波动范围较大,平均值可保持在设计进水水质之内。曝气生物滤池出水水质平稳,装置对COD的去除率平均为96.21%,对NH3-N的去除率平均为98.73%。
表2 2020年5月实际进出水水质及去除效果
吕梁市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处理水量为1500 m3/d,出水标准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提高为地表水的Ⅴ类水标准。为节省投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在原有工艺技术基础上优化运行管理,利用现有设施和设备,合理改造和更新设施设备[10],将设计不合理的构筑物整合改建作为调节池和污泥浓缩池,充分发挥原构筑物和设备的作用;新增生物处理工艺曝气生物滤池以及相应的沉淀、消毒设施;优化污泥浓缩和脱水系统,确保污水中各污染物都能够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