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初探

2021-08-06 19:48李鲜艳
文教资料 2021年10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感乡村振兴

李鲜艳

摘   要: 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的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乡村教育质量,影响乡村振兴伟大蓝图的实现。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某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定向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增强职业认同感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定向师范生   职业认同感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农村人才的现代化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乡村振兴核心在教育,关键在教师,培养一支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乡村教师,是提高乡村本土劳动力素质最有效的途径。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教师是乡村建设的中心灵魂。乡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性别不合理、内部差异大、教学能力偏低、专业素养不成熟等实际问题,制约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活水源头,是乡村教育的生命力。

2006年湖南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定向生的培养计划,基本形成了“一个目标”“两级培养”“三种学制”“四类计划”的体系,形成了各学段、各类型、各学科乡村教师的衔接模式。以湖南省某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近10年来,输出毕业生近2000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关注乡村教师队伍的短板,加强定向师范生的培养,特别是农村小学男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该校目前2015级98人(男15、女83)、2016级281人(198、83)人、2017级611人(527、)、2018级919人(778、141)、2019级882人(748、134)、2020级726人(613、113)。近五年的数据稳中向前,特别是男生数据持续增长,保证了定向生“下得去”。据有关调查,跟踪定向师范生毕业发展的数据显示,有部分毕业生存在直接毁约,或者5年期限满后调离本职岗位,部分教师的教学状态敷衍等问题。可见,“下得去”不一定“留得住”,“留得住”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得好、有发展”。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2]。切合该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四有好老师”,为乡村振兴美好蓝图的实现贡献力量。

一、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

以湖南某幼儿师范学校2020级、2018级、2016级为例,进行职业认同感调查。

1.对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动机简单。

根據学生的回答,不同年纪、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条件的原因不同,反映出学生选择定向师范生的原因颇多。例如: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2020级的普遍是“家长要求”或者“毕业学校班主任推荐”,极少数女生选择“喜欢”,但2018级、2016级出现一部分男生选择“喜欢”;你家中经济条件如何?其中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偏差的男生更倾向选择“家长要求”;你在原毕业学校的成绩怎样?发现女生成绩优秀,男生成绩中等甚至中等偏下,成绩中下的男生80%选择“学校教师推荐”。数据分析定向师范生的从业动机很复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家庭经济制约性。根据学生生源地走访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成绩比较优秀,考虑家庭多子,父母经济压力大,定向师范生的政策免除学费,对于这样的农村家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二种家长安排型,一些家长考虑孩子未来就业压力大,大学毕业未必能有一份带编制保障的工作,走一条保险的计划。第三种学业潜力制约型,这部分学生普遍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男生居多,因成绩不好,即使艰难考上高中,也无望考上好的大学,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定向师范生。可见,定向师范生的职业选择并非因为热爱,更多的是无奈,以至于一些定向生认为已经拿到“铁饭碗”,在师范学校学习没有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调查发现在校学习2年或者3年后,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喜欢”教师行业,说明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是可以培养的。

2.定向师范对乡村教师职业地位的认可不高,并带有一定功利性。

问及: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您认为您是:A、非常不值得羡慕B、不值得羡慕C、一般D、值得羡慕E、非常值得羡慕。有10%的学生选择A,26%的学生选择B,46%的学生选择C,18%的学生选择D,没有任何学生选择E。问及:如果重新选择,您还会选择小学教育专业吗?A、会、B、不会。75%的学生选择B,25%的学生选择A。问及:您对目前教师的工资收入的满意程度是:A、很不满意B、不满意C、一般D、比较满意E、很满意。70%的学生选择B,17%的学生A,13%的学生选择D。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定向师范生的职业选择出于被迫,一旦有机会就会改变;对自己职业选择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越感,对教师的工资水平满意度不高。表明一些定向师范生对职业态度发生了偏离,对职业的价值及职业评价发生物质变化,更趋向于职业的经济利益。

3.定向师范生对乡村教师职业情感不强,职业意志不够坚定。

问及:和学生在一起幸福吗?A、幸福B、不幸福。只有23%的学生选择A。问及:从事小学教育而快乐吗?A、很不快乐B、不快乐C、一般D、快乐E、很快乐。25%的学生选择D,只有6%的学生选择E。问及:当你在教书过程中遇到职业瓶颈时,你会怎么办?A、坚持信念,为之不懈努力B、开始动摇,寻找其他职业机会C、顺其自然,随遇而安。52%的学生选择C、18%的学生选择A、30%的学生选择B。可见,部分定向师范生将乡村教育当作一种普通职业看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并非实现人生理想,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感。面对困难时,部分定向生选择不努力、随波逐流,而对教师职业缺少发自内心的原动力。

二、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缺失的原因

问卷调查反映出,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存在一定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因素。一方面,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认可度不高。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村经济相比于过去,实力有所增强,职业的选择意识有所强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下海经商、外出打工的收入明显高于乡村教师,生活整体水平提高。乡村教师职业没有明显的优势,男教师的生存压力很大。虽然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生活成本的上升,幅度不高且不均衡,制约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乡村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社会对乡村教师的期望值很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意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乡村教师是学生求学之路的引路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定向生面临多种角色的冲突,感受到压力与疲惫。

其次,个体原因。一方面,定向师范生的心理和个性不成熟影响职业认同感的形成。首先,定向生初中畢业,年龄尚小,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认可处于萌芽状态,无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受家庭、周围环境的影响,难以对乡村教师做出客观评价。其次,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一名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技能养成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努力,进行基本功训练、教师技能培训等,让一些定向师范生产生畏惧甚至抵触,影响对该职业的认同。另一方面,定向师范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受利益和物质条件的影响,将职业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未来发展放在第一位。问及“作为一名定向师范生,你认为什么职业最能实现自我价值”时,30%的学生选择国家公务员,25%选择企业单位职员,40%选择自主创业,只有5%的学生选择教育教学职业。可见虽然部分定向师范生毕业分配“下得去”,但并非安心乡村教育,服务农村的发展。

再次,学校因素。目前而言,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师范院校本身的培养质量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有着巨大的影响。部分师范院校过于紧跟综合学校大发展潮流,过于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性”[2];“重形式”“轻基本功”训练,导致定向师范的“三笔一画”“一口普通话”等基本技能弱化,课堂教学技能不强;定向师范生无法看到自身的优势,甚至曾经引以为豪的传统“示范性”随之消失。

三、增强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增强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既是促使定向生努力扮演好乡村教师的根本动力,又是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强有力的保证,真正实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确保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

1.核心价值定基础,生成乡村教育扎根动力。

“人自觉地或不自觉的,归根结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434)。定向师范生培养机制,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是实现党的政策方针、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定向师范生的价值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该政策的实施效果,还关乎国家基础教育的百年大计。习近平同志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的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4]。定向师范生选择职业时,由于专业认同的个性化、社会经济制约性及乡村教育认识偏差,职业的认同感并不强。目前定向生群体是“95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教育进程等迷茫。在这特殊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定向师范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融入定向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师德师风建设、职业情感养成,潜移默化地影响定向生坚定理想信念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增强乡村教育的情感,提高乡村教育的价值认同,树立从教为农的崇高职业追求。

2.树立榜样做示范,形成奉献精神的职业情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定向师范生的人生格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范生教育情怀形成要坚持榜样示范法的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号召另一个灵魂。”定向师范生职业情操的榜样既有杰出的教育代表,又有生活中的普普通通教师。这些榜样既影响定向生的职业评价,又影响他们在未来教育岗位上的表现。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教师应该有饱满的工作激情、坚定的职业信念,人人都有榜样意识,处处都有榜样行为,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角色榜样和学习模范。另一方面,生活到处有教师,鼓励定向师范生学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模范榜样。以此坚定社会主义职业理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服务基础教育的献身精神。

3.培养文化认同感,增强乡村教育的乡村情感。

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当文化遭到破坏深入根底,不必从头来过,以农村为根创造新的文化[5]。乡村教师始终是乡村文化的继承者、传递者、创造者。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在长期生活中积累延续下来的,是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归属感,是人们价值感的凝结。当定向师范生对本地区的乡土文化形成浓厚的兴趣和认同时,一旦人们对自己的灵魂文化达成认同就很难轻易改变[6],就会把自己命运和未来紧紧与乡村教育融为一体,形成坚不可摧的职业认同感,愿意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要加强定向师范生的地方意识培养,一方面通过乡村教育实习,不仅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引导他们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参与乡村文化活动,为定向师范生特别是没有实际乡村生活经历的定向生融入乡村教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定向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有地域性的乡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增加地方特色的地理、人文、历史等课程,增加《我和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等具有地方性意识的活动,进行地方意识熏陶教育。所以,为降低乡村教师离开的风险,在学生阶段应通过教育实习和课程建设培养职前教师的乡村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乡村社会,具备乡村生活的生存技能和乡村学校的任教能力[7]。

4.建立岗位奖励制,增强乡村教育的职业幸福感。

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公益事业,但教师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劳动是其获得生存资料的手段。真正影响定向师范生“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薪酬的高低必然影响岗位竞争力的高低。据调查,乡村教师群体最在意的因素是“工资水平”,比例高达74.2%。如果月起薪达到4000元,有79.4%的在校师范生愿意去乡村任教[8]。建立岗位奖励制度,对增强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一方面,完善乡村教师的休假和继续教育制度。为乡村教师提供有质量的继续学习的平台,促进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另外,荣誉获得制度。《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肯定乡村教师在平凡工作岗位的不平凡贡献。这种奖励制度可以有物质上的也可以有精神上的。另一方面,通过职称晋升满足教师对职业的追求,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增强满足感。同时,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工作热情和职业幸福感。

乡村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增强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是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EB/OL]. http: //www. cnr. cn/news/20171028/t20171028-5240003729.shtml.

[2]周存久,汪伟跃.影响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因素的分析[J].高教研究,2012(09).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http: //politics. people. com. 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

[5]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6]孔养涛.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队伍的本土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0(04).

[7]刘丹丹,唐松林.论城乡教师知识权力的不对称性:支配与依附[J].当代教育论坛,2014(04).

[8]陈荣,任卓,冯传书.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院校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德育与管理,2019(11).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一般课题“以‘体验场为载体的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师德职前培育研究”(XJK 20CDY02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感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中专幼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及职业认同感培养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