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王祥
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智慧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学校是教育信息化2.0最主要的实践场,本文以安徽省宣城中学为例,阐述普通高中学校智慧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下一阶段“智能+”校园建设与应用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智慧教育 智能+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及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友群认为,改革开放至党的十九大开幕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这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可以总结为“设施建设+设备配套+应用驱动”。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开启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正式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从“注重基数发展”的1.0时代向注重“公平、质量、以人为本”的2.0时代迈进。本文在分析安徽省宣城中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现状及发展瓶颈的基础上,为下一阶段“智能+”校园建设与应用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
一、学校智慧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近十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出台了许多重要的相关政策。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重点关注对教育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其中特别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的标志。以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持续提升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截至2016年6月,全国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比例达到87.5%,其中接入10 MB以上带宽的学校占比64.3%,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通教室占比56.6%。至2018年5月,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提升至94%,较2016年提升了6.5%。可以说,我国教育信息化如今已成燎原之势,正在迅猛发展。
二、学校智慧教育发展的初步成效
安徽省宣城中学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来,学校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大潮和高考综合改革的大势,积极谋划,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2013年9月以前,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缓慢,尚处于“一根线”时代——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仅仅是围绕电话线与网线来维持“现代化”的服务,没有购置专业终端及应用,实际上依然是传统的“教室+多媒体(投影)”模式。2015年6月,学校开始启动了智慧校园建设,在部分班级启动了智慧教室使用试点。2017年完成智慧校园项目立项,2018年6月完成项目招标,2018年9月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宣城中学已成为安徽省首批38所中小学智慧学校示范校之一。
学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智慧校园工程项目主要包含五大系统——集成“管、教、学”的智慧管理系统、师生全覆盖的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系统、多渠道展示的智慧文化系统、跨平台集成的智慧生活系统、全平台保障的智慧环境系统。其中,智慧课堂系统覆盖了114间教室,教师智能终端总量为250台,学生智能终端为4448台,电子班牌终端为137台,实现了无线网络信号校园全覆盖。
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全校使用网络阅卷形式进行的考试共52次。2020年以来,教师使用智慧课堂平均月活跃度为92.56%,平均授课率为78.32%,基于智慧课堂的电子化作业平均每月布置1022次,相当于每个班级每个月布置作业13次;97.7%的教师平均每月使用测试报表分析功能,21.71%的教师使用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精准教学分析功能。
学科竞赛教练员利用平板向学生推送了海量有价值的资源,解决了学科竞赛中学生需要海量阅读的问题。2018年的学科竞赛中共有17名学生荣获省一等奖,取得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好的竞赛成绩。
2020年春季延期开学期间,学校利用智慧校园建设成果,积极开展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停课不停学”工作。其中,“智慧空中课堂”授课436场,参与授课的教师达51人,参与的学生达1500人,学生听课率达97%以上,同时使用线上考试6次,共计完成54门学科考试,最大化地确保教学活动不受过大的影响。
三、学校智慧教育发展瓶颈及分析
曹晓明认为,教育信息化2.0更侧重以“数据”为基础,以“智能”应用为途径,以开放教学“生态系统”为核心,以“人本”服务为目标。从本质上说,教育信息化2.0就是为了实现“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泛在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的智慧教育模式。对照这一标准,宣城中学的智慧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瓶颈。
(一)学校层面
管理层对“智慧”的理解有偏差,片面地认为“智慧”就是“分析”,虽然强调数据应用价值和分析的策略,但缺少系统化的数据建模分析,会直接导致数据的价值不能完全显现,智慧化程度在低位徘徊;部分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应对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还需提升;“一盘棋”意识不强,没有自上而下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学校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不够精准,利用数据提升教学质量还处在初级阶段。
(二)教师层面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应以教师的认同为基础,然而在现实场域中却存在教师阻抗,对于教育信息化而言,没有教师自觉地理解和采取行动,就等于没有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这种现象在本校也存在,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未学习到位,使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过于依赖教学平板上的现成资源,缺乏独立思考,奉行“拿来主义”,在备课方面投入的时间不如以往;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单一,缺乏融合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的主动性;参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对这些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不强;对大数据精准学情库中有关教学过程中的数据采集、跟踪和分析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精准的管理和介入。
(三)学生层面
教学本质上是师生的互动交往过程,学生能否正确有效地参与其中,就成了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而现实场域中,师生互动存在一定的偏差,精准性不够,学生缺乏有效提升学习质量的途径,“题海战术”依然大行其道,精确评估及个性化指导学习较少,不能满足个性化学習和差异化教学的需要;个别学生的自律性较差,常沉溺于平板的“非学习”功能的使用;还有的学生利用自身的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暴力破解平板操作系统,绕开学校后台的技术监管,将平板用于学习之外。
四、学校智慧教育发展瓶颈的应对之道
结合学校实际以及教育信息化2.0发展大势,反思现阶段学校智慧教育现状,提出以下四点应对之道。
(一)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学校管理层要加强对国家教育信息化2.0相关政策的关注和研究,要向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学校学习,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在学校相关职能处室中强化教育信息化管理有关工作,确保参与管理的人力资源充足,用专业的知识为教师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引领和服务。
(二)推进智慧课堂应用
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及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多元化,变革课堂的教学结构,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高效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特征的智慧发展目标。
实践结果表明,这方面的工作必须依靠学校管理层面自上而下地推动与贯彻。
1.建立周报、月报制度。信息中心每周汇总并反馈一次智慧课堂使用的情况,教务处在每月的教职工大会上通报月度使用情况,着重反馈教师智慧课堂使用情况与资源建设情况,重点表扬使用频次多的教师,为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提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教师重视,推动教师积极整改。
2.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教务处牵头,会同其他相关职能处室,制定评价细则,开展常态化考核,鼓励教师常态化使用教学平板组织智慧教学。以使用频次、时长等指标进行奖励,并录入教师电子业务档案,计入教师教育教学综合测评,作为教师今后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依据之一。
3.培训、示范、比赛多管齐下。学校相关职能处室组织要定期组织智慧课堂培训会、示范课,引导教师关注智慧教学,熟悉教学平板的功能,善于组织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举办智慧课堂教学竞赛,以此为抓手,推动青年教师研究智慧课堂视域下的教学方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青年教师智慧教学业务水平。
(三)开展个性化学习
在规范办学的政策要求下,开展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越发凸显。2019年,学校在高一年级数学学科率先试点运用了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图1),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和诊断,实现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学习思想、方法技巧、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的数据挖掘,构建学生画像,帮助学生规划最佳学习路径。截至目前,已实现32300多道错题巩固,为学生推荐了63800多道题目(图2)。通过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监控,关于相同知识点,文科数学知识点得分率提升了25.20%,理科知识点得分率提升了18.70%,对于知识点的巩固与学生个性化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助力作用。
(四)加强学生平板管理
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使用平板的日常管理,发现违规使用情况及时上报教务处;信息中心要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后台监控,特别是监控学生聊天、玩游戏、破解平板操作系统等违规行为,同时向技术公司反馈,要求技术公司及时处理相关的系统漏洞;德育处要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对违规使用平板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
毫无疑问,教育信息化正在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但教育的本质——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依然是不变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不会变的。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只能由人来培养,不可能由机器来培养。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座谈时曾指出: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是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下一阶段“智能+”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怎样体现和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需要全体教育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任友群.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打call[J].半月谈.2017(24):6263.
[2]教育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EB/OL].(2016-10-31)[2018-08-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0/t20161031_287128.html.
[3]教育部.全方位开创性成就,深层次根本性变革[EB/OL].(2018-01-25)[2018-01-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801/t20180125_325497.html.
[4]曹晓明.“智能+校园”: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8(11):67.
[5]魏晓俊.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阻抗及其消解[J].教育评论,2020(7):113.
[6]顾明远.“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初浅认识[J].新课程评论,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