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劳动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2021-08-06 06:52张进德
文理导航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

张进德

【摘 要】在教育追随城市化的潮流下,劳动教育被淡化,异化,软化,现行教育方针下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评价导向劳动教育资源课程化,创造条件实践劳动的过程,珍惜和扩大劳动结果的意义,内化劳动的精神认知,形成学校劳动文化,以劳动教育的深度化,实现高质量的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基地;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劳动文化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而今,农村教育一直模仿追随着难以超越的城市教育脚步,在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逐步加快的发展局势下,人们去农化的意识与思潮迅猛升起。排斥劳动的倾向悄悄蔓延,农村孩子实践体验的优势渐渐消失,这种“避长露短”发展局面,导致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软化、被异化”。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视角下,充分挖掘农村劳动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五育”融合,教育学生、家长重新形成新的劳动含义与价值认同,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我校在新教育方针的指引下,立足农村孩子、家庭、教师的劳动基础,充分利用农村家长、教师、学生善于劳动的资源优势,重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环境,在实现以劳动教育促进“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参观劳动基地,劳动价值形成全面化

劳动教育近年来一直被忽视,甚至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学校有意无意的给学生灌输学习知识,远离劳动的观念与思想。家庭教育也在向学生传递唯知识,劳动脏、苦、累,劳动低下的思想观念。这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片面认知与教育目标之间的错位,使学生歪曲了劳动价值的含义,甚至彻底打消了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思想认识。新时期教育目标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帮助教师和学生全面认识劳动的公益性、职业性、创造性,是更新劳动价值观认同的认识基础。为了后面更好进行劳动实践,我校带领学生参观本村的“芽苗水培植基地”,听技术员介绍科学种植的技术,并了解了近年来自己取得的经济效益。听取了技术引进为一方经济带来的社会效益,学生有感而发。回到学校,分班进行主题班会,选举会劳动的学生发表感想、体会,请学生朗诵劳动者的故事,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从心里认识到劳动使人走上成功,劳动可以致富,劳动并不低下,劳动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劳动是分类的,只有劳动能创造幸福生活的理念,很好地纠正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二、创新评价机制,引领劳动教育课程化

在全纳教育理念下,学校的一切事物和活动对学生都具有教育的属性。尤其农村学校,可利用的劳动资源很多,通过教育评价的引领和课程化的管理,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胸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通过劳动与学习的调节、借鉴,促进智育的提升,还能训练协调性、耐力等促进体育的提升,也能在劳动中发现美、创造美,促进审美能力提高,从而实现“五育融合”的探索。如,班级的打扫卫生,摆放桌凳,捡拾垃圾等常规劳动,可以和马路、社区、学校周边等的義务打扫结合起来,统一划归为公益性劳动,在班级里评选“劳动之星”;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外,还可以布置劳动作业,尤其是“亲子劳动”的作业,学生要根据适当的年级,在家长的看护和指导下,做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可以通过家校沟通,评选家庭“积极劳动者”;同时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传统蔬菜的种植与管理中,以及芽苗水培植的科技劳动中,评选会劳动、善管理的“劳动模范”。在家庭劳动的“劳动积极者”和班级公益性劳动者当中评选班级“劳动之星”,学校在“劳动之星”中结合传统劳动和科技劳动评选“劳动模范”,每学期两次表彰奖励。并把劳动奖励与学校其他奖励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立体多元的评价机制,将学校、家庭、社会公益劳动纳入学校教育资源范畴,使劳动教育资源课程化,有效的以劳动教育促进“五育融合”教育格局。

三、建立班级种植基地,实践劳动过程具象化

劳动教育是需要非常具体的操作过程和实践体验的,脱离实践的劳动永远是纸上谈兵,只能当做尝试说说而已,永远不会给学生身心、意志、技巧、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体验,更不会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内化为对学生思想道德、知识创造、审美情趣、体育强度等的内能转换。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必须依托真实的载体,必须建立可供教师设计劳动教育策略和过程的“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分班分块种植蔬菜,通过学生向家长请教传统种植的时令节气知识,在班级自主管理下,以“师生劳动”的形式,共同完成“整地,翻土,选种,种植,浇水,施肥,除草,打虫,收获,分享,捐赠”等一系列的劳作过程,通过“种植--管理--收获--分享”的全程劳动模式,完成一系列劳动体验,经历劳动创造生活,创造幸福的情感过程,从而有效内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价值认同。

除了传统的劳作方式,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劳动的管理,劳动工具,劳动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学校充分利用本地致富带头人的有利资源,引进“芽苗水培植”技术,聘请基地技术员为学校劳动指导员,分组分批培植芽苗,向技术员请教无土培植的科技种植技术,体会劳动者的科学、神奇,同时感受劳动的不易、光荣与伟大,从而促使学生内生劳动需要科学技术,劳动致富,双手创造幸福的终生劳动意识,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教育目标统一。

四、家校联动,劳动认知担当社会化

基础教育高质量要求通过“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因此,就劳动教育而言,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与其他教育活动融合,要在“德育为首的统领下”,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进行,如:在校期间,学校要抓住一切劳动机会,将劳动作为教育的另一门课程,精心设计劳动的实施过程,量化考核办法,有效评价策略,将劳动与学校各种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并依据劳动课程的特殊性、开放性、公益性、服务性等特点,采用“亲子劳动,师生劳动,义务劳动,服务劳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劳动是生活的需要,劳动是创造世界的方法,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将劳动认知内化为社会担当,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
高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让德育春风浸润学生的心灵
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