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华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低年级选编了大量的儿歌、儿童诗,旨在引导低年级学生快乐地掌握拼音工具进行识字与写字,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初识语文、爱上语文。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凭借教材资源,开启学生爱语文的心智呢?
一、明确目标,识写结合
1.依托文本语言识记汉字。儿歌、儿童诗為学生识字、写字提供了趣味语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儿童诗所提供的语境指导学生认读字音,巩固字形,理解字义,正确书写。特别要关注学生笔画、笔顺的规范书写,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培养学生“端端正正写字”的好习惯,切实树立“教习字、教做人”的教育思想。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学生初读儿歌,读准字音后,教师可以出示带拼音的词语(一群竹叶月牙不用几步为什么参加睡着)引导学生通过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掌握字词读音,并通过朗读接触文本,理解字义,观察字形,然后书空字的笔顺,书写字词,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生字词的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2.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一年级学生初学语文,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儿童诗等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教阅读重在教方法”的教学意识,利用儿歌、儿童诗让学生经历阅读一篇课文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把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如教学《荷叶圆圆》《要下雨了》(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等生动有趣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朗读与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读文感悟
儿歌、儿童诗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统编语文在低年级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儿歌、儿童诗作品,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语言能力及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观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理解关键诗句。教师在教学时,要找准诗歌中应着重理解的关键词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诗句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铺垫。儿歌、儿童诗中的词句大体有三类:一是新词或新句式;二是与课文中心意思相关的词句;三是拥有引申含义的词句。如《江南》(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文中需要着重理解的词句有:(1)新词:“何田田”的意思。(2)新句式:鱼戏莲叶间。(3)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有引伸含义的词“何田田”。本义是:“何田田”形容荷叶挺立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引申义是:由荷叶“荷田田”想象荷花也是很繁盛的,那么莲子必然丰收,采莲人的心情自然非常愉快。又如《大还是小》(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文中有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如:“有时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更多的时候,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在教学时,一年级学生大多数都不能理解这种矛盾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想必你也有和课文中的“我”有一样的困惑吧!你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又觉得自己“很小”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想一想,说一说,在互相的启发与分析中茅塞顿开,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对诗歌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歌、儿童诗在丰富儿童心灵和情感、发展儿童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有着优越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功能。教师要利用儿歌、儿童诗的语言表达特点,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叶圣陶先生写的《小小的船》(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作者用词表达的精妙,感悟诗歌的意蕴,即作者大胆地把弯弯的月儿想象成“小小的船”,“两头尖”写出了弯月的特点,“坐”“卧”用在句中押韵,可作者用的是“坐”,准确地写出了小女孩在弯月上的姿态。“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则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3.训练口语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后练习”中的句式填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青蛙写诗》(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文运用拟人化的表达,把“小蝌蚪”比作“逗号”,把“池塘里的水泡泡”想象成“句号”,把“荷叶上的一串水珠”当作省略号。青蛙在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帮助下,写成一首诗。教师要通过教学突出教材的特点,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逗号、句号和省略号这三种标点符号。
4.注重价值取向。统编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的儿歌、儿童诗所具有的人文价值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如《小书包》(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文是让学生知道爱护文具;《项链》(统编本一年级上册)一文的人文价值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升国旗》(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是教育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端午粽》(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则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
三、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教师要重视儿歌、儿童诗教学,要通过朗读、欣赏和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儿童诗,做到音量适中,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拖音。
1.重视初读。初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起点。初读课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的同时,结合已有的识字方法有效地识字,从而把课文读通读顺。低年级学生对识字工具掌握的还不熟练,更需要通过初读来磨砺其阅读能力。初读好比最有营养的“牛初乳”,教师要把初读留给学生,不以各种形式的范读来代替初读。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把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
2.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教师应找准范读的时机,选择好范读的内容,在需要学生提升朗读质量的时候进行示范,让学生感受到范读的美好,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范读并超越教师的范读。
3.读出节奏和意韵。儿歌、儿童诗语言活波,富有童真童趣。在指导学生诵读儿歌、儿童诗时要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让儿歌、儿童诗散发出独特的语言魅力。如朗读《荷叶圆圆》(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自拍节奏读、对拍巴掌读、打快板读、师生对读、分组轮读、男女生对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节奏和意韵,从中体会到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的欢乐,感受夏天的美好。
4.纠正不良的朗读习惯。学生朗读中有时会出现拖腔拿调、语调上扬、缺乏停顿、唱读喊读等现象,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朗读中做到“自然、真情、连成段、抱成团、一个意思、一个单元”,确保朗读训练质量。
5.诵读积累,培养语感。利用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让学生多记诵经典语段,丰富积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记诵的书面语言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也就培养了语感。
四、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教师要把儿歌、儿童诗的教学拓展到课外,融入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除教材收录的儿歌、儿童诗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拓展。当学生积聚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引导、头脑风暴等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如开展“小小读诗会”活动,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搜集诗歌,通过自主阅读的形式读熟诗歌,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做到诵读、倾听、评价相结合,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教师可以通过推荐读物,推荐配套的同步读本及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诗文等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