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悟成就语文课堂教学

2021-08-06 22:21侯壮波
新教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品悟诸葛亮细节

侯壮波

语文阅读离不开品悟,这已成共识。语文阅读应重视品悟文本语言,由此达到形成阅读能力、积累语言、提升语感的目的。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如何通过关注细节、比较品评、潜心涵泳、挖掘内涵等途径,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有效阅读,达到品悟文本、提升阅读文本的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揣摩细节,引导感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要对语言进行推敲、品评外,还要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进行认真品味。引导学生品味和揣摩这些细节,也是阅读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想要让阅读教学有深度,就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只有对文本深入研究,才能在“粗”中见“细”。因此,教师不仅要读透文本,而且还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精彩细节。

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笔者及时捕捉文本细节,抓住“爸爸直奔医院”一句中的“直奔”一词,联系语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很快领悟到这是个无声的爱的细节,爸爸的焦虑之心、急切之情通过“直奔”的背影,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追问:课文还有哪些地方显现了爱的细节?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本,都能一一找寻出来,并认真品悟。课末,笔者再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爱还如什么?爱还可以是什么?学生的表达是丰富多样的。有的说爱是父亲直奔医院时那匆忙的背影,有的说爱是一缕缕春风,还有的说爱是妈妈那一声声轻轻的叮咛……当学生倾吐着一句句爱的话语,脑海中也一定会回味着生活中一个个温馨的爱的画面,感悟着爱的真谛。

“语言应有温度,字词当知冷暖”,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出文章的韵味,品出文章蕴含的真情实感,品出文章的语文味。

二、推敲品析,启发深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训练语感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推敲。在教学时,常常会发现有些词语的字面意思其实很普通,也不难理解,但在认真推敲、仔细揣摩之后,就会发现用得精妙传神。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加、减、换等形式,感悟、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传神之处,挖掘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用得非常精妙,笔者让学生想一想:“冒”字能用其他字代替吗?学生说可以换成挤、长、钻、露、窜……笔者又引导学生再一次用心好好读读这段话,细细品味这些字和“冒”字有何区别。经过思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冒”字有使劲地、迅速地、悄悄地、精神抖擞地……长出来的意思。紧接着,笔者又继续追问:这时荷花的心情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是兴高采烈的,有的说是急切的,有的说是兴奋、激动的,还有的说是心花怒放、快乐的……

对于“冒”字的解读,笔者充分激活和调取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把学生脑海中荷花生长的形象转换成画面,再转化成鲜活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反复品味、比较、推敲中,潜移默化地感悟文本,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自己的语感。这样,学生通过对“冒”字的学习,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既启发了思维,又挖掘了文本的内涵。

三、潜心涵泳,自主体悟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咀嚼,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去品读。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潜心涵泳,获得感悟。

例如,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中,有多处描写诸葛亮的话,其中一处用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就回去。”在教学时,笔者紧紧抓住“笑”字让学生联系课文思考:诸葛亮在“笑”谁?此时为什么“笑”?以此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深入交流、自主体悟。在潜心涵泳中,学生通过品读、推敲,有的想到曹操生性多疑,肯定不敢派兵出来,读出了这是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笑;有的联系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读出了这是诸葛亮傲视群雄的笑;还有的联系到周瑜的诡计,读出了这是诸葛亮轻蔑的笑……如果不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品读,学生就很难从“笑”字感悟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事实上,诸葛亮的这一“笑”,才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本文的传神之处。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更笑出了诸葛亮运筹帷幄、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让诸葛亮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更是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教师只有深入把握文本中的语言,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揣摩、品味语言文字,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挖掘出隐藏在字词句背后的丰富内涵,进而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四、挖掘内涵,拓展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可以唤醒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时代中进行“情境还原”。文本创作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如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创作环境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特定的元素,方能“得作者之用心”。

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些内容与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学时,当学生由于缺少背景资料无法理解文本的特定内涵时,教师要及时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在学习时,文本提供的信息让许多学生对于伯父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他送“我”两本书让“我”好好读,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查找更多的背景材料,可以提供鲁迅先生帮助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资料,使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不仅仅只是關心他自己的侄女,他的心里还装着祖国的未来。在教学伯父救助车夫一处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巴金先生记录鲁迅先生追悼会情景的一段文字。当学生看到被鲁迅先生救助的黄包车夫也出现在这段文字中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鲁迅先生对这位车夫的帮助在这位车夫的心里留下了这么大的震动,从而明白了鲁迅先生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原因了。可见,借助于背景资料,可以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心情,触摸作者的心跳,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细节描写传神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认真品读,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熏陶、情感的体验和人文的关怀,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莲峰小学)

猜你喜欢
品悟诸葛亮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诸葛亮喂鸡求学
浅析初中语文特色课堂的构建
细节取胜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转化引领 割补搭桥 相似突破:品悟勾股定理证明的合理思维与自然证法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