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中独立学院工科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的思考

2021-08-06 19:55崔娟娟荣静陈万培
计算机时代 2021年7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工程教育新工科

崔娟娟 荣静 陈万培

摘  要: 人才是驱动创新的根本动力,独立学院如何区别于其他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独立学院工科人才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从专业能力、社会意识、可持续发展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广陵学院现状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新工科; 工程教育; 关键能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07-92-03

Think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key abilit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i Juanjuan1, Rong Jing1, Chen Wanpei1,2

(1. Guangling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China;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Abstract: Talents are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innovation. It is worth exploring how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that distinguish the other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key abilit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discusses it from th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social awarene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though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uangling College, in order to play a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 ability; cultivation of talent

0 引言

當今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新型工业化时代已经到来。世界各国正积极行动,抢夺技术市场制高点,从美国针对中国的企业、高校科技制裁中不难发现,掌握科技制造脉搏将决定未来世界制造业的格局。“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驱动”、“人才为本”,将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人才培养作为引领科技发展的根本。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1年起逐年上升,2020年届毕业生达到874万人,科技人力位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在技术创新引领等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准尚有较大差距,中国“人才”衡量的标准尚有待优化。

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将以国际标准来衡量。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来响应新业态对工程人才的新需求。

1 “新工科”建设中独立学院人才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

高校教育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根本任务的载体。未来中国制造的主线是传统工业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生产效率的个性化定制,产业链中机器的自我自动修正的能力,数据的监测、追踪、归纳和分析的能力等智能化。那么,独立学院结合自身,在新工科建设中要定位好“培养什么样的工科人才”、“怎么样培养新工科人才”、“为什么行业培养工科人才”,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行业中的关键能力有何体现等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新工科中,“新”包含“新兴”、“新型”、“新生”三种含义[1],因此新技术、新产业的变革必须突破旧传统的学科界限及产业划分,出现基于某一基础学科背景的新学科,催化出前所未有的新型产业。林健[1]认为:新工科的建设要指向最新的、通过“互联网+” 形成跨界渗透的新产业或行业发展新学科,因此新工科大体上要具有“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 “发展性”等几个特征。新工科建设作为“卓越计划2.0”,与《华盛顿协议》协议相比,在兼顾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的同时需要增加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要求。未来可能会产生工科各学科之间的学科渗透,如机械与信息工程之间的融合,也可能出现出非工科学科之间的交叉,如人工智能中出现人文、法律、教育等。

德国学者梅滕斯认为:关键能力是指人在不同场合、职责的情况下能够做出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与实际的专业技能不直接相关,这种知识、能力和技能能够使人胜任职业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2]。关键能力是与学生个人自身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既适用于自身专业领域一定范围内的岗位群,随着具体岗位的调动能继续胜任,又需要能够以每次岗位为牵引,调动相关岗位的关键能力,形成网络体。在任何一个岗位节点中,都会形成新的关键能力,并且与其他节点发生联系,形成可持续性的、可迁移的关键能力网络体。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能力可解释为:专业能力、社会意识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3]。

1.1 专业能力

科技自强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人才问题是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关键问题。大学教育是专业基础教育,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既要衔接高中的基础知识,又要与当前最新科技融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是新工科人才培养底层需求,一般包括专业基础知识、问题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分析等能力[4]。独立学院工科人才培养需厘清以下几点。

⑴ 人才服务定位。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产业和行业为目标。毕业生能够在当地新产业一线扎根务实,并有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关注国家关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⑵ 专业知识结构。与研究型高校不同,独立学院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在知识架构上要强化基础学科,有较好的工程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适应因产业变革产生的新学科,有较强的跨界整合能力。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非培养大师的重要阵地,在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上可以解释为:“紧跟国家策略相关的前沿科技,对传统的现有学科进行转型、升级,强化基础学科建设,鼓励超前布局孕育新技术,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支撑地方新兴产业发展”[5]。

1.2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包括家国情怀、生态意识、职业道德等,这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价值的评判。社会意识是个人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来源,学生缺少社会意识往往会后劲不足,多发“空心病”等心理障碍,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是整个社会大量讨论而忽略思考解决的问题。

⑴ 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只有具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才能在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之间选择正确道路,才能在迷茫时克服人性的惰性,找到正确的方向。

⑵ 其次,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习总书记多次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于生态文明,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6]。只有绿色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人民生活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以点到线、以线到面,才能真正做到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活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制内,做到全民环保的目的。

⑶ 职业道德以“责任”为关键,协调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的行為准则。现代社会信息错综复杂,一切与“互联网+”造就多重新鲜事物,“虚拟化”技术、“智能化”服务,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可能超出传统认知,颠覆思维,不确定性加剧了社会的复杂程度和法律的空白。当前社会发展过于迅速,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使得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往往造成“个人”与“集体”,“权利”与“利益”的矛盾,因此正确的职业道德的指引显得尤为重要。

1.3 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发展潜力。独立学院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提前布局,优势学科着重发展,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岗位上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社会多元化发展、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竞争者能够适应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定的跨界整合能力[6],未来科技发展不再是单向链条,大数据化、高度智能化是必然趋势,视角的高度决定认知范围,培养新型工程人才要突破工科视角,在各领域要有所涉猎,能够跨界整合。

2 广陵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目前,广陵学院设有文法系、经济管理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土木电气工程系、化工与医药系、旅游与艺术系等7个系(部),共38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其中工科专业约占44%,涉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但占比较低。目前深度推进“产学研”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取得不错成果,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型赛事上多次获奖。另外,设置第二课堂,设置文理交叉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但是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新工科学科专业布局不够

“新工科”中,“新”包含“新兴”、“新型”、“新生”三重含义[7]。在国内,广陵学院立足扬州地方经济产业,辐射“长三角”经济区,结合自身综合学科优势,将涉及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合到原有学科中,可设置新的专业,完成试点工作。

在国际视角,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华盛顿协议的评判要求,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破解传统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新的国际贸易纽带,调整旧有专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工科人才。

2.2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有待提升

新工科建设对人才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都有新的要求。目前广陵学院的优势在于依托母体高校,师资资源丰富,学科门类多,资源整合容易。目前大力推进通识教育、荣誉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设置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但是通识教育并未打破专业壁垒,这与协办学院自身专业倾向密切相关,比如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倾向于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较为薄弱,这与智能智造不够贴合;第二课堂的设置旨在打通文理壁垒,但处于初设阶段,施行力度不够,学生不够重视等多重原因,与新工科建设中社会意识相距稍远。

⑴ 继续优化传统的系部平台,可采用非实体组织构架,克服实体平台不足,以系为点,连接系—系,院—系教育网络,充分利用校内外有效资源,及时调整学科建设方向,依据新工科建设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⑵ 强化平台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不论采用何种构架,保障教师队伍的发展是核心工作。在资源分配上平衡院系和教师的利益,强调学科之间资源共享,注重教师学科背景的交叉性,保障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管理体制上考核与奖励并重,改变原有唯论文项目考核体制。在对学生要求上,设置考核多样性,设置退出机制,结合实践本身,开放式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事半功倍。

⑶ 新工科建设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育中要从多个维度对学生培養,构建“知识地图”,从宏观引导,强化课程思政的实施,全面培养人文内涵与工程思维;需要克服教学资源的掣肘,积极探究新型教学资源的应用,拓宽学生视野;通过项目实践在多个维度进行训练,提供不同文化背景团队间的合作交流,使得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2.3 新工科建设政策支撑不够

从学院层面来讲,学科顶层设计有待加强,新工科建设面向未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对旧有学科进行改造,也会因为“互联网+”产生新的学科,因此对未来新经济对人才需求有前瞻性的预判。从政府层面,在宏观领域加强对独立学院的扶持,从人才到政策到地方经济的宏观规划,构建新工科教育链条体系。

3 结束语

新工科教育任重而道远,肩负新时期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需要高校与政府通力合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兴起,绿色环保更需注重,独立学院以其自身优势大有可为,在新工科建设中,围绕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目前独立学院大多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抓住历史机遇,注重质量积累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独立学院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2] 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47

[3] 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11-14

[4] 吴涛,刘楠,孙凯.“新工科”视域下工程人才关键能力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156-160

[5] 林健.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5-16

[6]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7] 吴晓蓓.《中国制造2025》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8:9-11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工程教育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