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佳
(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2014年上海市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思政课程顾名思义是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设立的课程,而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简单理解即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道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课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首先且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的师德,通过培训和学习让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次是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强调基本道德规范、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教育等。本文以智能电网基础课程入手阐述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与方案。
历史上教育家流传下来了无数关于师德的名言,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师德给出了重要指示,从毛泽东同志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到习近平同志的“好教师的四个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师德包括爱岗敬业(师业)、关爱学生(师爱)、严谨治学(师能)和为人师表(师风)。爱岗敬业方面,强调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岗位,能够尽职尽责、积极奉献。本质上而言,教师的职业是教师的专业,就是教书育人的事业,因此,爱岗敬业要体现为具有奉献精神的事业心。关爱学生方面,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要发自内心地为学生着想,经常沟通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带给学生,正确引导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良苦。严谨治学方面,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才能保障学生的基本需求。为人师表方面,包括爱国守法、团结协作、终身学习和廉洁从教。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师德是具有特殊性的,主要表现为以崇尚学术为基础;以培养杰出人才为标志;以克服名利为行为准则;以教育创新为前提。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高校教师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在科研与教学中有创新意识并付诸行动,以身作则,感染熏陶学生。
智能电网基础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背景和建设发展现状,理解各国对智能电网的最新认识;特别是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进程,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智能电网的发展、概念、内涵,并理解和初步掌握智能发电、智能变电、智能输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及智能调度等智能电网各环节的相关技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总体目标包括以下三点:(1)通过对基本道德规范的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潜移默化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通过介绍新能源发电技术和智能电网新技术等,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提高科学素养;(3)通过介绍电力工业的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电力行业的成就,触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典型案例激发学生感悟电力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在智能电网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宣传基本道德准则,传播正能量,强调课堂教学中要遵守纪律和考试中的诚信,由此引出做人做事同样需要脚踏实地和诚实守信,要遵守道德规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劳有所获。
对现有新能源发电进行分类并介绍其技术特点,组织学生们探讨各新能源发电技术相比传统发电的优缺点,指出新能源发电系统在并网时对电网的主要影响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们思考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然后再讲述现有的相关研究,并阐述在科研中要讲学术道德,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不抄袭不伪造,不做任何学术道德失范的事;掌握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概念,理解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理解高级量测技术的特点,掌握智能建筑、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智能用电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需求响应技术及其在智能需求侧管理中的作用地位,通过举例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理解电网新技术的重要性,如:2010年,美国马里兰州等地出现一种新型的毒品犯罪:在豪宅里关起门来,利用LED灯种大麻,在美国警察不可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破门搜查,最终通过电力公司获取当地智能电表的数据,通过对用电量和用电模式的大数据分析,成功地判断并抓到了一批毒贩。在授课过程中,从工程伦理的角度探讨新技术的利与弊,不仅要讲述科学改善生活的正面例子,还要正确引导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知识用在正道上,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指出利用新技术手段电力系统逐步进入“机器人”时代,如无人机巡线和智能巡检机器人,让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接手其中大部分的自动化巡视工作,这一大改变的优点包括不太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大大缩短了巡查的时间、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巡查所需的成本和减少了数值的误差和工作失误,举例的同时向同学们强调知识改变生活,不断创新才能进一步发展。
图1:无人机巡线
通过介绍电力工业的发展历史及电力工业技术不断革新的驱动力和遇到的问题,指出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选择,是电力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展现我国电力科学工作者的兢兢业业,触发学生们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以对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外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及经验启示入手,指出各国电力系统的异同,阐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必须立足于自己,要提高专业技能,少年强则国强。
以我国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能源领域和电力系统领域的发展规划为蓝本,讲述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并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发展规划,探讨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思路与战略目标。以规划和目标为背景,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在阐述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的同时,融入国家电网公司每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以此指出社会责任是电力工业领域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能源地理分布特点,如图2所示,我国8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新疆、山西、内蒙古等西北地区,80%以上的水电资源分布在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而由于我国不充分、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现状,主要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东部和广东地区,由此可见我国的能源和负荷呈现逆向分布特征,主要的能源基地距离负荷中心约800至3000公里,西藏的可开发水电资源,距离负荷中心甚至达3000公里以上。
图2:我国能源地理分布图
因此对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容量远距离交流输电受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制约面临着发展的瓶颈,由此引出近年来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飞速发展,截至2017年6月,我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已建成投运8回。例如向家坝—上海的特高压复奉直流输电工程、哈密南—郑州的特高压天中直流输电工程,分别将西南丰富的水电资源、新疆丰富的火电和风电资源,送向华东和华中负荷中心,有效地缓解了负荷中心的能源供给压力。让学生们了解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新技术,并感悟到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的工匠精神。
本文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教师师德,然后探讨并提供了“智能电网基础”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个思路。该思路从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强调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教育三个方面入手,以智能电网基础课程中讲授的主要内容为导线,设计穿插与创新意识、爱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相关知识的若干典型案例。本思路可用于其他工科类型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