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韩丽丽,刘锦秀
(日照市人民医院 山东日照 276800)
肺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及黏液腺,该病进展缓慢,初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后期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1]。治疗肺腺癌最好方式是手术治疗,但术后康复效果不佳,有效提高术后护理,才能促进身体恢复[2]。快速康复理念是在减轻患者术前中后所受创伤和应激反应为前提,避免并发症发生。回授式肺训练是指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后所涉及健康信息,从而指导患者复述一遍。通过回授式肺训练可以检查患者对健康信息的理解程度,医护人员及时纠正错误信息,确保健康信息得到有效地传递[3]。2020年4月1日~2021年3月1日,我们对75例肺腺癌患者实施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的回授式肺训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150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者;②符合《原发性肺癌中国诊疗规范》中关于肺腺癌的相关诊断标准[4];③精神状态良好,沟通交流正常者;④自理能力较好,意识清醒者;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认知功能、沟通障碍且无法沟通者;②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者;③患有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者;④出现广泛转移或心肺功能异常等并发症者。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男40例(53.33%)、女35例(46.67%),年龄(61.75±4.75)岁;体重(64.13±7.12)kg;体质量指数(23.75±4.75);术中出血量(47.50±4.75)ml;手术时间(142.50±28.50)min。研究组男39例(52.00%)、女36例(48.00%),年龄(60.96±4.69)岁;体重(65.12±7.16)kg;体质量指数(23.46±4.67);术中出血量(45.69±6.96)ml;手术时间(142.63±26.78)min。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①生命体征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各项指标,指导用药并告知住院治疗期间注意事项。②情绪疏导:向患者讲解成功案例,并缓解其顾虑,重燃患者对生活的希望。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吸收、猪肝、绿叶蔬菜等富含叶酸及维生素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④并发症护理:对出现肺部感染、恶性呕吐、肺不张患者,及时给予针对性护理。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的回授式肺训练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快速康复回授式肺训练小组:由工作6年以上的专业护理人员组成小组,记录患者目前各项指标并制订具体训练方式。②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中可能遇到问题及解决办法;协助患者住院期间完成术前常规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疾病相关知识,缓解其心理压力。③术中:使用输液加热器对液体及鼻饲液进行加温,保持输入液体接近人体温度,控制输液量及速度;合理摆放患者体位,在受压处使用软垫,防止患者术后出现压力性损伤。④术后沟通: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讲解此次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性、具体方法及措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患者及家属能够理解,并归纳总结患者及家属意见。具体步骤:让患者坐在床或椅子取半卧坐位,上身稍微往前倾,指导深呼吸2~3次,呼气时口唇缩成吹口哨状,在第3次深吸气末使用腹部力量用力咳嗽;暗示呼吸法,即以触觉诱导腹式呼吸,手按在上腹部,呼气时腹部下沉,此时该手再稍加压用力,使腹压进一步增高,迫使膈肌上抬,吸气时上腹部对抗该手压力,将腹部徐徐隆起,该压力能够吸引患者注意力,又可诱导其呼吸方向和部位,1~2次/d,每次30~60 min,吞咽呼吸法:对呼吸肌显著无力者采用吞咽呼吸法,张口将气吸在口腔内,紧闭口唇,用舌将气推送到咽喉部,然后进行轻轻吸气,该气通过打开的会厌进入肺部,增加潮气量和肺活量。回授:康复指导员每次讲解3~4个知识点,在训练结束前使患者复述1遍,根据复述情况进行记录。澄清:根据复述结果,了解患者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康复指导效果。反馈理解:不定期抽查并提问患者之前的学习内容,确保能完全理解并掌握。
1.3 评价指标 ①肺功能:使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两组肺功能,包括用气呼吸量、用肺呼吸量2项内容。抽取患者护理前后4周清晨空腹静脉血3~4 ml,以2000转/min离心处理5 min(离心半径为13.5 cm),在-20 ℃状态下进行保持。②应激反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将提前稀释好的血液标本100 μl加入相应的微孔板反应孔中,第1孔只加样品稀释液为零孔,混合均匀,在37 ℃下处理90 min,甩去孔内液体吸干水分;将提前制备的抗体滴加0.1 ml/孔,在37 ℃下处理60 min,空白孔不加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MS);甩去孔内液体,加满0.01 MPBS/孔,浸泡1~2 min,甩去孔内液体吸干水分;每孔中滴加90 μl TMS反应,避光20 min;再次滴加90 μl TMS终止反应。在波长450 mm处分析丙二醛、NASPH氧化酶2、肺表面活性蛋白3项内容。③自我效能[5]:采用自我效能评估量表评估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包括正性态度、自我减压、自我决策3项内容,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自我效能越好。④癌因性疲乏:采用癌因性疲乏症评估量表[6]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癌因性疲乏症,包括认知及情绪、感觉、行为及严重程度、情感4项内容,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癌因性疲乏症越好。⑤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恶心呕吐、肺不张。
2.1 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护理前后应激反应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应激反应水平比较
2.4 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护理前后癌因性疲乏症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前后癌因性疲乏症评分比较(分,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的回授式肺训练对肺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肺腺癌占肺癌总数的40%~50%,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7]。手术是治疗肺腺癌患者的有效方式,但术后并发症不可避免,对患者康复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肺功能,使其尽快康复,是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8-10]。快速康复理念是一系列围术期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创新,采取一系列规范性的措施和疼痛管理方法,最终实现肺腺癌患者疼痛少、风险低、花销少且快速康复的目标[11]。回授式肺训练:一是确保患者对肺腺癌疾病的理解与认识;二是给予患者一定的主动权,使其对学习康复训练、战胜疾病产生一定的积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肺功能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的回授式肺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肺腺癌患者用气呼气量及用力肺活量,提高肺功能。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的回授式肺训练对肺腺癌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肺腺癌患者手术前后易出现各种心理状态及应激反应行为,护理人员对这些行为进行认知教育、心理疏导及实践管理,进而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手术的认知,帮助适应手术前后的各种改变,让患者重拾对生活信心、战胜疾病的决心。本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两组应激反应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上的回授式肺训练可提高患者的应激反应,加快患者身体恢复进程。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的回授式肺训练对肺腺癌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护理人员与肺腺癌患者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进一步了解患者自我效能,通过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讲解成功案例传递信念感,加强患者主动参与的意识,继而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本研究显示,护理后,两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的回授式肺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正性态度、自我解压、自我决策,促进身体恢复。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的回授式肺训练对肺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的影响。肺腺癌患者术后出现癌因性疲乏症是因为手术创伤带来了不愉悦甚至厌恶的情绪体验,打乱患者生活节奏,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患者对这种疲乏感觉产生一种厌恶、讨厌的心理。本研究显示,护理后,两组癌因性疲乏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上的回授式肺训练的肺腺癌患者可以改善癌因性疲乏症,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基础的回授式肺训练,能够提高肺腺癌患者应激反应、自我效能,减少癌因性疲乏症状,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