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21-08-06 05:36:20王嘉慧孟小焕于海阔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5期
关键词:负性循证脑梗死

王嘉慧,孟小焕,于海阔,王 培

(1.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2.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急性脑梗死属于我国老年人常见病及多发危急重症之一,受人们运动量减少、高热量饮食、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我国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1]。常规护理干预虽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减轻其不良情绪,但由于缺乏先进理论进行科学指导,干预措施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干预后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欠佳[2]。创新扩散理论属于经典传播理论之一,该理论中心思想为引导个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在创新扩散理论指导下的循证护理更加重视依据临床经验、患者意愿及科研结论,从而确保护理措施科学性、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服务质量[3]。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我们对6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神经病学》[4]中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者;②年龄≥60岁者;③患者或家属知晓本研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神经病与脑卒中史者;②合并肾、肝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③合并免疫系统、血液系统重度病变者;④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⑤存在颅内出血及出血倾向者;⑥精神异常或语言障碍,不能正常交流患者;⑦全身性重度感染性病变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2例(53.33%)、女28例(46.67%),年龄60~85(68.89±3.03)岁;梗死类型:前循环梗死43例(71.67%),后循环梗死17例(28.33%);合并症:高血压4例(6.67%),糖尿病7例(11.67%);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2例(3.33%),大专4例(6.67%),高中9例(15.00%),初中11例(18.33%),小学及以下34例(56.67%)。对照组男35例(58.33%)、女25例(41.67%),年龄60~86(69.51±3.43)岁;梗死类型:前循环梗死40例(66.67%),后循环梗死20例(33.33%);合并症:高血压6例(10.00%),糖尿病5例(8.33%);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1例(1.67%),大专3例(5.00%),高中8例(13.33%),初中10例(16.67%),小学及以下38例(63.3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在收入治疗区后对患者进行基础教育,评估其心理状况给予常规心理疏导,并实施体位护理、饮食干预及并发症预防,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给予基础康复运动指导,遵医嘱执行各种治疗方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包括护理研究理论、护士临床经验及患者主管医院3个方面,具体步骤如下。①拟定方案:组建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小组,建立患者档案评估其病情程度及认知情况,并掌握患者个人需求,据此制订护理方案。②循证阶段:a.护理研究。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作为出发点,检索相关权威文献,从既往老年急性脑梗死研究中获取科学护理理论;同时查阅文献数据库、相关书籍、论文等,避免循证片面化。b.护士经验。通过头脑风暴开展会议探讨护理经验,归纳、整理优秀护士感言感想,由主治医生综合选取科学合理护理经验,并将其纳入循证中。c.患者主观意愿。通过与患者积极耐心沟通,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获取患者需求,记录并分析对应护理措施。将三者循证因素相结合,总结临床护理依据。③实施阶段:以创新扩散理论为框架、科学循证为基础制订护理方案。a.护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性格、病情、年龄、家庭、受教育程度等)进行针对性循证护理,确保其对急性脑梗死发病原因、治疗方案等知识初步掌握,使其重视自身疾病,以积极态度配合治疗、遵循医嘱进行康复锻炼、纠正日常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预后。b.护理人员首先通过基本沟通、侧面了解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并据此利用心理学知识针对性疏导患者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其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治疗、护理工作,增加战胜疾病信心。c.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为其实施针对性被动运动,如叩背、翻身、患肢按摩、患侧肢体关节屈伸、半坐卧位、下肢抬高、坐起等,3次/d,每次15 min;待患者病情明显恢复后,监督、指导患者主动进行康复训练,如伸舌、鼓腮、手足关节活动、屈膝、四肢活动、翻身、坐起、站立、行走等,循序渐进进行,2次/d,根据患者体力每次10~20 min,禁止患者产生疲劳感;待功能锻炼完成后,协助其强化生活锻炼,训练其以勺、筷子进餐,自己穿脱服装鞋帽,并指导前往卫生间排便。④评价阶段:每日评价护理效果,归纳总结后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丰富护理经验,为后续护理提供指导。

1.3 评价指标 ①负性情绪: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分值越低表示患者负性情绪越轻。②肢体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③疾病相关知识:干预后,采用自制健康知识调查量表评估两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包括急性脑梗死发病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方法、饮食注意事项等,总分0~100分,分为未掌握(<63分)、基本掌握(63~87分)、牢固掌握(>87分),将基本掌握、牢固掌握计入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经验证该问卷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4,效度系数为0.89。④住院时间和满意度:统计两组住院时间。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共19项内容,每项1~5分,总分19~95分,分为非常不满意(19~37分)、不满意(38~56分)、一般满意(57~75分)、满意(76~94分)、非常满意(95分)5个等级,将一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计入护理满意度。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Barther指数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Barther指数比较(分,

2.3 两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2.4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16.27±1.04)d,对照组(18.56±1.7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8,P<0.001)。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虽然经抢救后,可以挽救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但>50%的患者会遗留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故对患者治疗同时辅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5]。既往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大多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但整体干预效果欠佳[6]。

循证护理干预通过对科学严谨、富有临床价值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进行大量收集、归纳、整理、优化,并据此总结提出循证要点。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由循证医学的临床应用发展而来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工作流程为科学、严谨总结归纳文献资料及既往临床护理经验,充分考虑患者个性化病情差异,由医护人员制订一整套针对性干预措施且运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具有实用性强、科学性强等优点[7-8]。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可在循证归纳基础上,开展完科学、系统、完善的循证健康教育、循证康复护理、循证心理疏导,有效提升整体护理效果[9]。郭献密[10]研究证明,循证护理能有效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创新扩散理论属于一种经典传播理论,其核心为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本研究将其与循证护理相结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嘱患者合理安排日常膳食,确保机体必需营养摄入,且确保身体内环境获得进一步优化[11]。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干预,能通过大量查阅文献深入剖析,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制定最佳护理干预措施,如视其受教育程度、性格、年龄、病情等因素实施个性化教育,使其牢固掌握疾病相关常识,且通过总结既往护理工作差错、缺陷,提出护理改进方案,对仅凭经验或单纯依照医嘱进行护理干预的行为及时纠正,继而有效避免或减少护患纠纷,提升整体护理服务质量。马繁华[12]研究证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循证护理,能提升自我效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原因在于,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干预,能通过针对性疏导患者负性情绪,使其负性情绪得以减轻或消除,树立积极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MA、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干预,能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与马繁华[12]研究一致。原因在于,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练习屈膝、四肢活动、翻身、坐起、站立、行走等活动,且能循序渐进进行;完成功能锻炼后,协助其进行强化生活锻炼,训练穿衣、进食等,进而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认可程度。

综上所述,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干预,能有效提升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减轻负性情绪,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同时,在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护理服务,应注重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其对疾病认知水平,促进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从而加快康复进程。

猜你喜欢
负性循证脑梗死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2022年13期)2022-07-08 07:48:26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2021年1期)2021-01-26 07:05:12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国药业(2014年20期)2014-05-17 03:13:57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