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学杰
(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改革。因此,建设科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教育现代化,有利于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从而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018年,河南省37所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参加河南省教育厅专业评估。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吻合度较高,但是部分学校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新商科课程体系不科学、不完善,许多问题比较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近几年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业态。目前,许多传统的国际贸易企业逐渐转型,跨境电子商务逐步成为河南省国际贸易的新生力量,因此基于互联网+新型国际贸易企业的兴起对国际化新商科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当前,河南省高校在对外贸易及人才培养方面目标定位不够明晰,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体现不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创新性培养,具体表现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对于新形势下新的国际贸易发展业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调研的深度不够;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及时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新业态的发展,导致高校对外贸易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形成“错配”现象。
河南省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河南省很多高校在新商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相应的实习实训形式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从实习实践中获得外贸实际技能。造成课程设置体系中理论与实践不统一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新商科外贸实践背景,对于学生的外贸新商科实践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实习实训的积极性不高。两方面的原因使实训实践教学在河南省高校国际贸易新商科人才培养中成为教学短板。
河南省37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和专业的相关度不高,每年从事外贸工作的毕业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30%。根据历年麦可思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统计,以半年评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离职率较高。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国际化新商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现实就业现状却不尽人意,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之后,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分解毕业培养要求,达成培养目标。通过新商科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课程及教学活动与毕业要求关系,使新商科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目标的实现达到高度统一。整个新商科课程体系建立在毕业要求的达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上需确保新商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可持续性。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毕业培养要求与课程体系关系如图1。
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毕业培养要求要突出新商科的“新”,人才培养目标要紧跟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体现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人才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商科课程体系。新商科课程体系要体现出国际贸易新业态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毕业培养要求要体现出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围绕新商科课程体系建设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新商科学生知识要求的支撑体系的建设。新商科知识要求的支撑体系课程群的建设要根据高校的区域布局,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导向,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校专业国家质量标准来进行专业主干课和主要专业课群的建设,而且要满足新商科专业毕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新商科专业对知识的要求体现在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通识性知识方面。
二是新商科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支撑体系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家质量标准中,新商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为系统的能力结构,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同时应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国际经济与贸易新商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力和素质的支撑体系关系如图2[2]。
图2 新商科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与课程知识群建设关系
新商科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基本遵循,教学大纲的编写要围绕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要达到的培养要求进行。教学大纲总体要体现该课程的基本教学思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使用的基本教学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达到怎样的效果。大纲还要规定采用什么样的评估和考核方式科学的来测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新商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商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构建分阶段、多层次,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要注重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体来说,新商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涵盖两大部分:集中性实践教学和校内课程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性教学方面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校内课程实验通过工作环境仿真进行国际贸易商务流程模拟仿真操作。多层次、多环节的实习实训使学生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很好地结合,锻炼了学生实际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商科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评估包括新商科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如何,通过什么手段能够科学地评价课程体系实施后的效果,有没有达成毕业要求(见图3)。
图3 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评估指标
1.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新商科课程体系的设置、实施是否契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评估指标体系要能体现出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以及地方经济建设远景。
2.行业产业发展的岗位需求
新商科课程体系的设置、实施的效果是否满足培养目标的定位,可以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企业的用人反馈来评测;课程体系设置是否滞后行业产业发展的岗位需求。
3.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商科课程体系的设置、实施的效果是否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储备及能力要求。
新商科专业知识获得度对学生未来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专业知识获得度决定了未来学生的发展,决定了毕业培养要求,进而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知识的获得度与培养目标的关系见图4。
图4 专业知识的获得度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度的评估方法具有多样性。例如期末总的试卷测评;期中和期末试卷成绩的加权测评;课程论文测评;调研报告测评等。可根据专业课程的具体要求来选择评估考核方式,科学评测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后对专业知识的获得度如何,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新商科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度是反映毕业生未来发展竞争潜力的重要方面,决定了毕业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应对未来市场发展巨大变化的能力,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总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商科学生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持续改进,才能满足国家、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