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舞蹈课程的创新实践

2021-08-05 10:21张汝琳
艺术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艺术修养综合性小学教育

张汝琳

摘 要:以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作为培养专业舞蹈人才的教学手段,为社会输送了无数优秀的舞蹈从业者,其中也包括很多非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师。在这样的培养模式和人才输出下,导致非专业院校舞蹈课程的教学设置与舞蹈专业院校大同小异,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选择。本研究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对“教学内容专业化、训练手法单一化”的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创新变革。利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内化的翻转教学模式,以舞蹈理论、作品鉴赏、片段演绎的融合教学为核心,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充当理论与实践的粘合剂,利用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教学灵活性,自由把握学习时间与学习进度;利用更为广泛的网络资源为载体,扩充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宽度,对舞蹈艺术进行综合认知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小学教育 艺术修养 舞蹈 翻转教学模式 综合性

近年来,舞蹈在我国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校园中发展壮大,已从小众艺术逐步向大众普及、流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阶层,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与教学内容来培养不同的人才。因此,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弱化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技能化,是各大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提升艺术素养、培养一专多能、综合素质强的全科小学教师的基本定位。

一、综合性舞蹈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任何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是以最优化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综合性舞蹈课程将舞蹈简史,舞蹈基础、舞蹈审美、舞蹈技能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使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美育课程有了更全面、更综合的发展方向。

1.有利于完善学生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课程将舞蹈的发展脉络作为教学主线,在时代的脚步下以了解、欣赏和分析经典作品来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与鉴赏能力,以演练经典作品选段为教学主体,丰富学生的肢体语言构成以及情感表达能力,以技能教学穿插于课中或视频资料之中,作为因材施教的手段,使其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身舞蹈修养的途径。综合课前、课中、课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学,使理论知识切实的融于实践之中,又能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真正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学科互通,相互借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每个艺术学科都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综合性舞蹈课程的创新实践,在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艺术学科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符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也为未来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既能作为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亦能作为其他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资料和案例。无论是小学教育专业还是学前教育专业,本课程的建设都具有填补学生艺术审美认知的空缺,全面综合的认识艺术,提高个人艺术素养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6》整理,我国现有城区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占比30%,本科学历占比60%,而乡村小学则是42%与37%(见下图1)。从数据分析,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多以镇区小学、乡村小学为主。现阶段大部分的乡村小学没有配备受过专业化、系统化艺术教育的专任艺术教师,他们的艺术课程都是由语、数、外等对艺术学科认知匮乏的主课教师兼任。因此,综合性舞蹈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的要求,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小学输送艺术教育人才。

二、综合性舞蹈课程的创新实践

1.适用的教学对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高考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過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招收的中专、职中生。招生途径多元化,生源组成复杂、层次参差不齐、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等现状,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和发展方向逐渐多样,本课程的建立也基于这样的生源基础和发展方向而展开。

首先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程度的舞蹈意识、舞蹈认知与舞蹈基础。本课程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技术技巧均来自于舞蹈发展历程中经典作品的赏析、解读与学习,而这些经久不衰,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作品,需要学习者对舞蹈的起源、舞蹈的功能、舞蹈的种类、舞蹈空间与方位有所了解与认知,对舞蹈基础姿态、舞蹈地面基础动作、扶把基础动作以及古典舞手位、脚位等基础动作的认知与掌握。

其次本课程采用翻转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独立学习舞蹈、独立剖析舞蹈动作的能力以及对舞蹈的判断力、感知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分析确定,以一定程度的舞蹈认知与舞蹈技术技巧为基础,以较强的内在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为依托的非舞蹈专业学生可以成为实施本课程的教学对象。

2.教学内容的创新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看,一个人要想得到艺术享受,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知识的掌握,艺术创造、艺术鉴赏的理解等。课程在以往高职高专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中新增了舞蹈基础、舞蹈鉴赏、舞蹈发展史等理论知识,删减了部分对于非舞蹈专业学生难度较大的技能技巧,降低对舞蹈肢体动作完成度的要求,减少舞蹈种类的涉猎,同时增强对舞蹈肢体语言的剖析;增加组织排练成品舞蹈剧目的训练等。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有的放矢选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使学习效率、目标达成情况得以提高,学生在学习技能技巧的同时,做到学有所出、教有所依,成为未来拥有良好艺术素养的优秀小学教师。

从教学内容的分配来看,网络教学的环境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这种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无法完全满足舞蹈学科对实际空间的依赖。因此,线上教学的课程内容需要选择难度适中、实践性较弱适合自学、网络资料多便于查询,包括“各历史时期的舞蹈由来、种类、特点、代表人物、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动作结构、动作特点、情感内涵以及延伸出来的例如诗词、画作等学科理论与学科鉴赏知识,再辅以教师线上答疑、作业辅导、学生话题讨论等”模块的强化。

舞蹈动作与技术技巧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身体基础,还需要各种不同的实践学习方式进行反复训练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包括动作的完成度、动作与动作的衔接技巧、舞姿的准确性、表演的情感体会、舞蹈教学中的语言组织、动作讲解、排练方法等。这些难度较大、难点较多、对实际空间依赖性大的动作技术技巧、肢体语言表演、教学等模块,无法通过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行自学,需要教师的亲身示范与指导,包括本课程中经典作品片段或改编经典作品片段的学习、表演、教学、排练构成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语言组织、排练方式与舞台构造等实践内容的讲授。

3.教学模式的创新

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学生自我学习、深度思考的能力。在有限的课时数量中,教师无法对更多更广泛的学科知识进行指导、答疑和讲解,时间与地点也成为限制学生课余时间得到老师反复指导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翻转教学模式下的在线教学视频作为如今信息时代的“烂笔头”,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每一节课进行时光回溯,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大脑里反复印刻,通过多次的思考与练习,从中得到更准确、更深刻的学习信息,并对所学知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知识提取。本课程实施的翻转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既能利用线上教学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保持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进度,使其在课程以外的教学时间能够持续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学习和了解,又能以言传身教的线下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直观、准确的难点讲解、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快速找准方向、解决问题。因此,混合教学模式的采用是发展学生舞蹈学科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有效的促进方式。

三、综合性舞蹈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各大高职高专师范院校均以培养大专层次的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为主,其课程设置、环境建设、硬件设施、软件配置等教学体系基本完善。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对象是四川幼专初等教育系大专二年级舞蹈选修1、2班的学生,因此,现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进行本课程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1.实训场地与师资队伍

该校教学基础设施完善、设备齐全,拥有舞蹈实训场地十余间,设施完备的表演实践基地2个,课程实录室若干以及中国知网、超星尔雅MOOC平台等网络资源作为本课程建设的场地条件。

目前该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双师素质型的专业舞蹈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均为一线教师,不仅学科理论扎实,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能力也非常突出。多次承担幼儿园、小学国培项目培训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官等任务。其中由舞蹈教研室主任参与建设的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以及团队成员主持建设的在线课程《舞蹈素养》《幼儿舞蹈》均获得一致好评,是综合性舞蹈课程顺利建设实施的有力保障。

2.学生选择与课程设置

据本课程可行性调查显示,接近50%的学生表示通过综合性舞蹈课程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觉得本课程教学内容很重要,能够提高综合能力并对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的学生达到68.2%;超过85%的学生表示对课程很有兴趣愿意继续学习。这些数据是本课程在未来得以继续实施的有力佐证(见下图2、图3)。

而根据该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显示,学生入学后用以打下舞蹈基础的《舞蹈素养》课程共32学时,分单双周行课,即以80分钟的连堂教学方式实施,按连堂课时数计算该课程一学年总时数为16学时,如扣除军事训练与各法定假期,每学期实际的平均连堂时数仅为6学时。舞蹈这样的艺术实践学科,学习者花费的学习时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学科知识水平,本课程对教学对象的舞蹈意识、舞蹈基础、舞蹈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而该校一年级舞蹈基础课程较少的学时数量也对本课程的实施起着一定制约作用。

本课实践时间为该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第二学年,课时数量在一年级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每学期的平均连堂时数为16学时。就综合性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在每学期16学时的限制下,课程内容包括“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篇章囊括的舞蹈发展简史、舞蹈种类、舞蹈特点、舞蹈鉴赏的途径与策略、舞蹈经典剧目赏析、舞蹈自学的方式、舞蹈经典剧目片段的实践、教学与排练”等内容将无法完全按照教學计划推进,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删减。这就要求本课持续实施的可行性方案在后续实施前必须做出一定幅度的调整,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删减和分配。

总体来说,本课程具有持续实施的可行性。鉴于上述问题,课程的持续实施方案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现有学科知识水平以及不同院校的课程计划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以便于未来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综合性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

1.小学阶段舞蹈活动指导与网络资料的缺乏

在义务教育阶段,舞蹈作为一门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却从未正式进入小学课堂,导致舞蹈学者们并未将小学舞蹈作为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正因如此,小学阶段的舞蹈教学缺乏有指向的、有针对的、分阶段的培养目标指导。教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在讲授课程时更多是借鉴幼儿舞蹈的活动指导再经过研究替换为小学阶段的,这样的替换过程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也因为上述原因,网络上针对儿童阶段的舞蹈教学资料也非常的匮乏,多数关于儿童舞蹈、少儿舞蹈的搜索结果最终都是幼儿舞蹈的相关资料。同时也由于本课程实际实践的时间仅为一学期,从建设到实施的时间过于短暂,导致本课程的线上学习资料库资料较少,造成了知识量过多、内容太泛、不够连贯等教学内容的设置问题。

2.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缺乏

如前文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并且在高中阶段因为升学压力长期处于老师的监督、督促之下,进而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本课程实施的混合教学过程中,分小组讨论等方式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并且少数学生开始愿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究,但无论学习内容的多寡,仍然有部分学生对于已学知识没有复习的习惯,对于未懂的知识要点也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通过对学习资料的反复研究、咨询讨论或网络搜索得以解决。因此,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舞蹈学科来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也极大的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

结语

综合性舞蹈课程的创新实践,虽然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调整、完善的环节,但它的实施也切实地提高了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对舞蹈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等综合艺术素养,是响应国家号召、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高明珠.从数据看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EO].亿欧网,2018.

[2]周蔷,李娟.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特点[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4(S3).

注: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翻转的舞蹈教学”创新探索》,课题编号:2019ZXXKT38。

猜你喜欢
艺术修养综合性小学教育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从对立到联合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词心语之二 提艺术修养 塑音乐形象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