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豆汁儿,就会说到发酵。不止北京豆汁儿、麻豆腐,还有“王致和”臭豆腐,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特色的发酵食品。原来世界食物的发展进化史实则就是食物的发酵史。
有一年去丹麦哥本哈根“Noma”餐厅,他家是那年世界餐厅评比第一名。在他家厨房里,堆放排列着各种罐子,做着各种海藻植物发酵实验。当时想,何必费这样周折,做这些发酵实验,直接用世界各地的发酵味道,不是更有噱头吗?
豆汁儿是老北京人的标签。京剧有一出戏,名《金玉奴》,又叫《豆汁儿记》。如果说老北京人喝豆汁儿,是多年的生活习俗和口味传统。现今也有一帮子年轻人喜欢喝这一口儿和爱吃卤煮。尤其是女生,这真是有点意思。这些年轻男女未必是老北京,大多是这些年在北京工作生活,站稳了脚跟的外来人。能喝豆汁爱吃卤煮可以给自己贴上我是北京人的標签。
豆汁儿是北京的传统小吃,就连老北京人,也不都喜欢。但能不能影响外来人口味,倒是和“融入”这两个字有些关联。陈晓卿前些日子送了一本书《不生不熟——发酵食物的文明史》,其中引言有一句话,倒是把一个地区的食物和其他地区人的关系说的明白些:“正因为如此,被吞吃入腹的食物才被赋予了意义,一种能使同一集体中的人们发生联系,让外来者融入其中的文化意义。”并说:“在世界各地,这些食物都能引起人们身份的归属感。”
本人能喝豆汁儿,但属于不热爱的那种,有可以喝一口,没有绝对想不起来。后海“望海楼”的马师傅是研究素菜的,这天做了一个豆汁凉粉:把豆汁儿加热再加入豆粉,放凉成型,冰镇。调味用罗勒酱加上油泼辣子,以传统之名,行“fashion”之事。简直神了。本人这个对豆汁儿有一搭没一搭的北京人,大呼好吃,这真坐实了本人是个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