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鹏飞
“四个社一一应战以后,邓秀梅上来讲话了。她口齿清楚地回顾了这段建社的过程:‘经过大家起早睡晚的一个月的努力,人们的觉悟显著提高了。全乡入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是百分之七十六,超过了区委规定的指标。我们清溪乡可以说是基本上合作化了。”[1]
这是红色经典《山乡巨变》中,对青年干部邓秀梅在清溪乡五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举行成立会上讲话的一段描写。
如果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去考察文学作品,《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对闪耀的双子星。《山乡巨变》是继《暴风骤雨》之后,周立波又一部农村题材的经典著作。《暴风骤雨》描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地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山乡巨变》则以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山乡声势浩大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叙事对象,且相较于《暴风骤雨》艺术上更臻成熟,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性格鲜明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始终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山乡巨变》甫一面世,马上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1959年9月,《山乡巨变》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建国十年来优秀创作目录”。同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苏联集中出版了一批外国文学,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也出现在出版名录上。1963年初,湖南省文艺工作者将《山乡巨变》《三里湾》《红岩》等作品改编为花鼓戏、话剧等现代剧目,在湖南农村上山下乡演出,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1961—1965年间,董子畏改编、贺友直绘画的同名4册连环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陆续出版并行销全国。这套连环画与原著笔法契合、气韵一致,被评为文与画相得益彰的典范,进一步扩大了小说原著的影响力。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纪念周立波诞辰110周年,重新隆重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2019年9月23日,《山乡巨变》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山乡巨变》是中国文学史上农村题材作品的重要代表之一,国内外相关文学史专著在提及农村小说时,都视《山乡巨变》为标志性作品,一致肯定了它在人物塑造、时代意义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并确立了其文学经典的地位。
《山乡巨变》由正编、续篇(上、下卷)组成,全景式地描写了地处湘东北的清溪乡在生产互助的基础上,努力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发展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曲折过程,用文学化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给新中国农村带来的异常深广的变化,记录了广大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经历的情感波动、价值选择和当时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入剖析了人们在事关土地的又一次历史巨变中生发的纠葛与成长,生动地说明了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后的第二次暴风骤雨。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抗美援朝战局也已稳定,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党领导人民继续前进,需要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950年冬到1953年春开展土地改革后,党在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积累了许多经验,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伴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农业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迈开了步伐。1953年,党中央先后作出两个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第一个是1953年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第二个是1953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2]第一个决议要求在全国各地,有领导地大量发展劳动互助组,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合作经验并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有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3]第二个决议在总结我国互助合作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认为初级社已经显示出优越性,可以成为引导农民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的高级社。由此,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继续前进的重要环节。[4]在这两个决议指导下,农业合作化运动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许多统计材料表明,合作社80%以上都增产增收,并且一般都是互助组优于单干,合作社又优于互助组。因此,互助合作运动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他们积极要求入社。在老解放区,参加合作社已开始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行动。[5]
1955年10月,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提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方针,集中论述了加快农业合作化的紧迫性,合作化的群众运动浪潮像海啸一般席卷整个中国大地。
周立波是一个时代感、使命感很强的作家,他以饱满的理想与激情熱烈拥抱社会主义,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1954年末,为了深入了解和认识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周立波回到湖南老家益阳县邓石桥乡清溪村体验生活。这段时间,他在益阳县谢林港区参与了发展生产互助组、建立初级合作社的工作。在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后,年近50的周立波更加确定了今后的写作方向,那就是要努力创作反映新中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农村新风貌和农民新生活的文学作品。1955年10月,在农业合作化浪潮中,时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的周立波举家从北京迁回湖南,住在益阳市郊桃花仑乡竹山湾村。1957年,他还担任了桃花仑乡党委副书记。在这段时间里,周立波常常围着一条蓝布腰围巾和农民一道生产,和大家同吃、同穿、同劳动。周立波作为一名亲历者,亲眼目睹并切身感受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给新中国广大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让他无比振奋,激励着他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发生的一切,去热情地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在湖南老家的生活经历和参与农业合作化的工作阅历,让周立波积累了丰富鲜活的写作素材。就这样,在自己熟悉的家乡,在和农民的朝夕相处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周立波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山乡巨变》。
在书中,作者善于运用具有冲突效果的典型事件和观察入微的精细描写,笔墨简练,文风朴素,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年轻干练的邓月梅、大公无私的刘雨生、性格沉稳的李月辉、真挚可爱的“亭面糊”、顽固勤劳的陈先晋、固执单干的“菊咬筋”,等等,将这些代表了现实中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大变革中不同的心态和行为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刻画,使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那样的生动和鲜活。同时,作者具备高明的叙事技巧,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叙事有波澜有起伏,形象地喻示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曲折性。最终,通过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记录了在党的有力领导和农民的热情参与下战胜各种困难获得胜利的过程,热情赞颂了党和人民,赞颂了合作化运动。在文字表达上,作者精到老练地使用方言俗语,以亲切真挚的感情、细腻明快的笔触,将平易隽永、凝练自然的艺术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
正篇的故事发生在1955年初冬的湖南,青年团县委副书记邓秀梅受县委委派,到清溪乡传达上级政策,协助开展合作化运动。但是,清溪乡地处偏僻,群众中封建思想、私有观念、陈旧风习根深蒂固,这些都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再加上一小撮隐藏的阶级敌人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总是乘机造谣破坏,清溪乡的合作化运动遭遇了重重阻力。盛佑亭、陈先晋、王菊生等人对党和政府有无限的感激之情,但是长期以来农民残存的私有观念仍然在他们中间发挥着巨大影响,让他们对合作社心存疑虑。龚子元是顽固的反革命分子,对共产党充满敌视,对于共产党的农村政策,更是时时处处绞尽脑汁地诋毁和对抗,妄图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对这些复杂的矛盾和斗争,邓秀梅和清溪乡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他们首先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先锋带头作用,努力发展壮大党团组织,吸收盛淑君等先进青年加入共青团。在此基础上,积极组建宣传队,宣传合作化的优越性。为了做通盛佑亭、陈先晋、王菊生等不理解不支持还有自己“小算盘”的群众的思想工作,邓秀梅主动登门,不厌其烦地解释和教育,最终让他们站在了合作化正确方向的一边。对于阶级敌人龚子元的捣乱破坏,邓秀梅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坚持对广大群众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阐明党的方针政策,戳穿阶级敌人的阴谋诡计,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最后,通過宣传党的政策,启发群众阶级觉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清溪乡建成了五个初级农业合作社,超额完成了上级规划的指标。
续篇接着讲述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建立后的矛盾和斗争。邓秀梅因工作需要调离清溪乡,领导合作社的重任落在了清溪乡干部身上。党支部书记李月辉和社长刘雨生以及其他党员干部决心带领社员夺取第一个大丰收,进一步展示高级合作社的优越性。以王菊生为代表的单干户倚仗自己的人强马壮,土地肥沃,决心与合作社比高低。社员们起早,他们起得更早;社员们晚归,他们收工更迟。一家老少齐出动,憋足了劲拼命干,甚至连老婆、孩子都累倒了。以龚子元为首的阶级敌人也不死心,他们不停地搞阴谋活动,抓住机会一次又一次煽动一些落后群众闹情绪,利用一切机会看合作社的热闹,向合作社进攻。面对这样的局面,以刘雨生为首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为了鼓舞大家干劲,多次牺牲个人利益,使清溪乡的合作社越办越好,阶级敌人的阴谋一个个归于破败。事实胜于雄辩。当收割早稻时,合作社人多力量大,一派热热闹闹的生产景象,很快就完成了抢收抢插任务。而王菊生等单干户,因人少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还是合作社的社员帮了他们的忙。事实教育了这些单干户,使他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和走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于是纷纷自愿申请加入合作社。同时,阶级敌人龚子元一步步败露,大家最终也认清了他的嘴脸,使他完全孤立,最后落入人民的法网。经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努力,清溪乡合作社巩固、发展了,私有观念和陈旧习俗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清溪乡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片欢腾,他们兴高采烈地欢庆农业合作化后的第一次大丰收,决心坚定地沿着合作化道路走下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作为“十七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紧紧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在完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后,传统的土地私有观念理所当然地成为革命的靶标,这不仅是当时农村社会的重大事件,也是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从这个视角去考察,包括《山乡巨变》在内的反映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不是作家创作题材的重复,而是一种历史演进的必然,也由此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空间。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馆员
参考文献
[1] 周立波. 山乡巨变[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2][3][4][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