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娴
◆摘 要:美育在培养审美意识、道德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美育仍然是核心素养中亟须弥补的短板。本文将通过提素养、破常规、多联动三步走来探究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语文美育的呈现,用语文美育来观照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让语文美育与语文教学实现和谐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立德树人
康德曾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从来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之物,从根本意义上说,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教育强调的是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以及培养具有高品质的人才,毋庸置疑,语文美育将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常常会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即使有语文美育,也往往因其教学的表面化、形式化与肤浅化,使之成为教学中鸡肋般的存在,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所需。那如何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以美育德呢?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语文教师素养 创建良好美育氛围
疫情期间,援助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留言曾引发大家的热捧,引经据典,用词恰当,让人们体会到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生活的多样之美。但在社会氛围偏向庸俗化和娱乐化时,语文教师往往会忽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或是缺失语文美育的素养,导致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美就無法被挖掘,就难以创建良好的美育课堂情境,关于美的熏陶也就无从谈起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师用他的言语向孩子揭示了周围世界的美时,孩子才会注意到,才会凝神观赏和细耳倾听。”如果教师课堂上过多使用粗鄙浅陋之语,就会破坏课堂美育氛围,让学生无法获得对美的感知。因此,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美育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将审美教育真正纳入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感知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使用典范的语言,挖掘语文学科之美,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可以设计激情洋溢,富有感染力的导入语,让学生一开始就身处在美育的氛围中。示例如下: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同学们,你们刚刚踏入高中的大门,拥有着璀璨的青春年华,但也许你们正身处在对未来的迷惘之中。在100年前,同样有青年,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迷雾和荆棘,他们又将如何选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这样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情景中感受那时新青年的风采,获得美的体悟,感受美的风采。
二、打破常规教学方式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高中语文美育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借助信息技术,使绘画,音乐,视频等众多艺术形式有效的展现到学生的眼前,更能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优化高中语文课堂。
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需结合课堂实际,不能是蜻蜓点水,要与教材相结合,做到对文章美的赏析与解读。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中的相关情节,这本是好事,能够使学生通过视听受到精巧的故事情节、出彩的人物形象的感染。但是,一些教师只是把它变成了单纯的影视欣赏课,忽视了培养学生通过文本语言来认识美、赏析美,继而创造美的能力,也缺少对文本深层次的美的内涵的咀嚼品味,看上去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但已然偏离了语文课的本质要求。
为了保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达到实际的教学需求,教师还需要有侧重的设计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其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角色扮演其中人物,并结合文本谈谈这样扮演的理由,由此揣摩具体的人物形象。同时播放鼓瑟的音频,由乐音带学生穿越到2500年前侍坐谈志的场景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形成良好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相应的学习内容,以全面加强美育教学。
三、美文多方联动 避免僵化呆板
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育走过,教学经验虽收获颇多,但教学模式的僵化、学生学习模式的机械化也会随之而来,语文学习则全都转化为语文技能训练。而吴俊教授则强调要“用美学之‘烛,去照亮审美幽微迷茫的世界,进而去发掘语文之美,点燃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使其进入人生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美育学习的过程中。
例如,很多教师在面对诗歌时往往关注学习任务是否完成,翻译诗歌,知人论世,了解感情,关注手法,布置作业,一套流程下来,这篇课文便就此结束。然而这很难让学生真正体悟到诗歌之美。教师应带领学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在朗诵中获得情感的体验,要投入感情地范读、自读、齐读......反复诵读,而不是敷衍了事。同时请学生在诵读后摘选欣赏的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诗歌的天地。即使部分学生无法说出意境之美,但对诗歌的兴趣已经变得浓厚,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和拓展,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除此之外,教学还可以进行比较或群文的阅读,“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同是怀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者有何共性和个性,在比较中,感知作品的精妙之处,领略各具风格的艺术之美。苏轼和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诗人,其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又有何等魅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在美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并陶醉于审美情境与意象形象的美妙,加强美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让语文美育在教学过程中散发不一样的活力与光彩。
参考文献
[1]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及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版.
[2]王彩霞.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20年版.
[3]吴俊.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