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浪,罗 艳
(1.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610031; 2.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
某高速铁路位于四川地区,为节省工程投资,其正线与联络线跨越某河道时合修成一座三线桥。
桥位处河道江面宽阔,侵蚀堆积的漫滩、阶地地形平坦,沿江冲洪积河流堆积层较发育。两侧以构造剥蚀地形为主,构成方山台阶状丘陵地貌。丘槽相间,地形波状起伏。丘坡上基岩裸露,覆盖层薄。
根据区域地质勘察资料,桥址所在地层岩性较复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弃土、人工填土、粉质黏土、粗圆砾土、卵石土及泥岩夹砂岩等组成。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据钻孔揭露,地下水埋深0~15 m。桥址所在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7.3 ℃,极端最高气温40.2 ℃,极端最低气温-5.4 ℃。年最大风速18.3 m/s,年平均风速1.2 m/s。
铁路等级为国家Ⅰ级。正线为双线无砟轨道,设计时速250 km;联络线为单线无砟轨道,设计时速80 km,设计活载采用ZK活载。桥位河道航道等级规划为Ⅳ级,设计基本风压值500 Pa,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桥轴线法线方向与水流流向的交角大于30°,相对横向流速大于0.8 m/s,规范[1]要求一跨过江或在通航水域中不得设置墩柱。桥位与下游成渝客专和上游弯道距离较近,其间距不满足规范相关规定。因此,通航部门要求桥梁采用一孔跨过通航水域方案。下游成渝客专采用(90+180+90) m连续梁拱桥跨越河道,本桥左主塔位于河滩区,与连续梁拱桥的边墩对孔设置;大里程在桥台附近跨越既有老成渝铁路,考虑通航及既有铁路影响,右主塔墩位于河道边缘岸坡附近,与成渝客专既有主墩对孔设置,基本满足一跨过江要求。因此,本桥主跨跨度采用300 m。
本桥为三线桥,主梁可考虑双层或平层[2-8]。因联络线需跨越正线,主梁若采用平层,联络线需首先平层通过主桥然后再抬高线位最后跨越正线,联络线需展线4 km,线路增加投资约2亿元。为节省工程投资,主桥采用双层钢桁梁,上层布置为联络线单线,下层布置为正线双线。
对于主跨300 m左右的铁路桥梁而言,桥式一般可选用钢桁拱或斜拉桥方案。本桥若采用钢桁拱方案,存在综合用钢量大,经济性较差,施工难度相对较大等不利因素[9-11],所以本桥重点研究斜拉桥方案。对同等跨度的双塔斜拉桥和独塔斜拉桥[12-16]进行比较,总体布置见图1,结果对比见表1。
图1 双塔和独塔斜拉桥总体布置(单位:m)
表1 双塔与独塔斜拉桥方案对比
由图1及表1可知,2种方案均可行,其中,独塔斜拉桥整体刚度较大,能够满足桥梁结构及行车安全要求,与桥位地形适应性较好,对通航、边坡及既有铁路的影响较小,其水中基础规模也较小,工程投资较省。因此,主桥采用独塔斜拉桥方案。
合理选择斜拉桥的结构约束体系可减小结构内力和位移响应。铁路斜拉桥需要较大的横竖向刚度,横竖向一般采用固定支承约束体系[17]。本桥位于6度地震区,地震力较低,纵向约束体系可不考虑地震力的影响。对于独塔斜拉桥而言,研究2种纵向约束体系:①半漂浮体系,全桥塔墩台纵向均设置活动支座,主塔再设置纵向阻尼器;②纵向固定体系,主塔设置纵向固定支座,其余墩台设置纵向活动支座。结果对比见表2。
表2 不同纵向约束体系的结果对比
由表2可知,与半漂浮体系相比,采用纵向固定体系后,塔底弯矩大幅增加,但桥塔以小偏心受压为主,且受力最不利位置在下塔柱与下横梁相交处,塔柱最大压应力增加9%,桥塔受力增加不大;基础方量增加7%,基础造价增加较少;但主梁梁端位移大幅减小,降低了伸缩装置的设计难度,确保了轨道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结构的行车安全。因此,本桥选择纵向固定体系。
本桥边跨位于河滩及河岸区,辅助墩的设置基本不受通航控制。考虑到结构受力和刚度大小等因素,研究了2种辅助墩设置方案: ①设置2个辅助墩,孔跨布置(87.5+75+75+300+75) m;②设置1个辅助墩,孔跨布置(87.5+150+300+75) m。结果对比见表3。
表3 不同辅助墩设置的结果对比
由表3可知,减少辅助墩后,主梁竖向刚度减小,梁端转角增大,塔顶变形变大,横向刚度和受力基本不变,但变化幅度均不大,辅助墩数量的减少对结构整体刚度及受力影响较小。综合刚度条件及经济性等因素,边跨设置1个辅助墩。
3.3.1 主桁设计
主梁为双层钢桁梁,考虑上层为单线,下层为双线,研究2种主桁形式: ①常规的矩形断面,桁宽15 m;②上窄下宽的倒梯形断面,桁宽上层12 m、下层15 m。结果对比见表4。
表4 不同主桁断面的结果对比
由表4可知,与矩形断面相比,采用倒梯形断面,主梁竖向刚度加大,横向刚度变小,但变化幅度都不大;主梁用钢量及主梁上横梁受力均减小;索塔横梁跨度变小,索塔更加纤细,景观效果较好。因此,从主梁用钢量、杆件受力及景观效果方面考虑,主桁采用倒梯形断面。
3.3.2 桥面系设计
(1)桥面系形式
设计研究了2种桥面系: ①常规的正交异性板钢桥面板密横梁体系,桥面板厚16 mm,下设U肋及条形肋,钢密横梁为倒T形截面,与弦杆等高;②通长连续不断缝的混凝土桥面板密横梁体系,桥面板上层厚28 cm、宽10 m,下层厚30 cm、宽12.8 m,与钢密横梁通过剪力钉形成钢-混结合桥面,钢密横梁节点处为箱形截面,非节点处为工字形截面,与弦杆等高。2种方案均不设纵梁。结果对比见表5。
表5 不同桥面系的结果对比
由表5可知,与钢桥面相比,采用混凝土桥面,主梁横竖向刚度增加明显,其中竖向刚度增加13.7%,横向刚度增加20.5%;梁端转角减小11.8%,且钢桥面梁端转角超过规范[18]规定的1‰;主梁用钢量减少20%,造价大大减小。另外,混凝土桥面板基本不存在疲劳问题,减轻了后期养护维修的工作量,对过往列车产生的噪声也较小。因此,桥面系采用混凝土桥面板密横梁体系。
(2)混凝土桥面板施工方案
混凝土桥面板按预制考虑,研究了2种桥面板施工方案。①方案1:悬臂拼装钢桁梁,同时安装混凝土桥面板;②方案2:钢桁梁合龙后再开始安装混凝土桥面板。为减小主墩处桥面板拉应力,桥面板施工采取先跨中后支点等浇筑顺序,并在主墩处采取顶落梁等措施。结果对比见表6,其中,正为拉应力。
表6 不同施工方案的结果对比 MPa
由表6可知,方案1中,由于混凝土桥面板与钢桁梁共同承受主梁恒载、斜拉索力及列车荷载,主塔处混凝土桥面板压应力达到31.1 MPa,远远超过规范[19]规定的20 MPa。方案2中,由于混凝土桥面板不承受主梁自重及钢桁梁悬拼拼装时的斜拉索力,只承受主梁二恒、钢桁梁合龙后的部分斜拉索力及列车荷载,混凝土桥面板应力水平处于合理范围,配置2根φ28 mm、间距10 cmHRB400钢筋,按照拉弯构件配筋计算,钢筋最大应力185.4 MPa,最大裂缝宽度0.15 mm,结果满足规范[19]要求。因此,桥面板施工方案采用方案2,即钢桁梁合龙后再开始安装混凝土桥面板。
3.3.3 横联设计
为增大横向刚度,钢桁梁一般需设置横联。考虑到桥面系为混凝土桥面板密横梁体系,整体刚度较大,横向连接较强,研究了2种横联方案:(1)在每个节点处设置横联,横联为常规的“X”形,支点处为箱形截面,非支点处为工字形截面;(2)不设横联。结果对比见表7。
表7 不同横联设置的结果对比
由表7可知,主梁取消横联后,其横竖向刚度、梁端转角及横联受力基本不变。因此,从节约用钢量及主梁美观性考虑,主梁不设横联。
3.3.4 小结
钢桁梁采用倒梯形断面,双层钢-混结合桥面系,不设横联,设计简洁经济。主桁横断面见图2。
图2 主桁横断面(单位:m)
主要计算结果如下。
(1)成桥状态。主跨跨中上拱34 mm,主跨靠近主墩附近下挠61 mm,主塔向岸侧水平偏位9 mm。长期收缩徐变下挠16 mm。
(2)结构刚度及变形。主跨跨中静活载竖向挠度221 mm,竖向挠跨比1/1 357,满足规范[18]要求。列车摇摆力、横向风力及温度作用下的梁体水平位移62 mm,水平挠跨比1/4 839,满足规范[20]规定的≯L/4 000要求(L为桥梁跨度)。梁端转角0.9‰rad,满足规范[18]规定的≯1‰rad要求。徐变+温度+列车荷载工况下主跨跨中竖向挠度262 mm,对应的曲率半径为42 939 m,大于规范[18]规定的时速250 km最小竖曲线半径25 000 m要求,满足列车时速250 km旅客舒适性对竖曲线离心加速度的要求。
(3)主梁。在主力作用下,钢梁最大拉应力189.8 MPa,最大压应力210.7 MPa,均未超过Q370qE钢材的容许弯曲应力,满足规范[19]要求。在主力作用下,混凝土桥面板最大拉应力13.5 MPa,最大压应力12.7 MPa。混凝土桥面板配置2根φ28 mm、间距10 cmHRB400钢筋,按照拉弯构件配筋计算,钢筋最大应力185.4 MPa,最大裂缝宽度0.15 mm,结果满足规范[19]要求。
(4)桥塔。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塔柱均处于受压状态。主力和主力+附加力作用下塔柱最大应力分别为12.8 MPa和13.5 MPa,满足规范[19]要求。
(5)斜拉索。在主力+附加力作用下,斜拉索最大应力为722.5 MPa,斜拉索最小安全系数为2.57,最大疲劳应力幅为107 MPa,均满足规范[21]要求。
(6)稳定性分析。在恒载+横桥向风荷载+列车荷载工况下进行结构弹性稳定性分析,稳定系数为10.5,满足规范[22]规定的斜拉桥弹性稳定系数≮4的要求。
结合工程实例,对双层钢-混结合钢桁梁独塔斜拉桥从结构构造到受力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双层钢-混结合钢桁梁独塔斜拉桥具有结构整体刚度大,对通航、特定地形、边坡及既有铁路影响较小,水中基础规模较小,经济性较优等特点,可应用于高速铁路主跨300 m桥梁。
(2)独塔斜拉桥采用纵向固定约束体系,可大幅减小主梁梁端位移,确保轨道结构的稳定性,提高结构的行车安全,其需根据主梁纵向位移、桥塔受力及基础规模等综合确定。
(3)边跨设置辅助墩可以提高主梁竖向刚度,降低塔顶变形,减小梁端转角,应结合场地条件、桥梁刚度及主梁受力等进行合理布置。
(4)与钢桥面板相比,混凝土桥面板减少用钢量,节省工程投资,大大减小后期养护维修工作量。
(5)钢桁梁采用倒梯形断面,双层钢-混结合桥面系,不设横联,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满足高速铁路行车要求,是一种较为合理的三线铁路斜拉桥主梁断面形式。
该桥结构技术先进,造型优美,景观效果佳,具有很强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