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媒体信息传播影响力研究

2021-08-05 06:54孔婧媛滕广青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政务影响力社交

孔婧媛,滕广青,庹 锐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 130117)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全新的时代,传统政务媒体在保持自己固有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基于社交网络的新媒体模式。自2018 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政务媒体从传统媒介向“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知识分享平台和FM 音频平台等社交平台拓展。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6 月,中国31 个省(区、直辖市)均已开通政务机构微博,各级政府网站共开通栏目数量14.1 万个,政务头条号82 216 个,政务抖音号25 313 个[1]。在社交网络的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从在报纸、杂志、电视、传统网站上获取政务信息转变为使用手机、iPad 等移动设备获取信息。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机构也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机构微博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来实现信息发布、民生服务、舆论引导、政民沟通、形象塑造。随着社交网络相关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在社交媒介下的信息交互行为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网络以及物联网等应用对网络用户的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改变了用户与信息的关系、用户与用户的关系[2]。学术界对于新一代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并在不断地扩展与创新中提出新的发现。

鉴于此,本文基于微信、微博、抖音三大社交平台,收集整理 《人民日报》 政务新媒体中代表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数据,对其信息传播影响力进行测算,并结合信息内容、推送形式等多个维度对不同平台政务媒体发布信息的传播影响力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政务新媒体未来发展方向做出研判和取得可资借鉴的经验。

2 相关研究综述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促使新媒体不断更新迭代,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文字、图片等单一化的信息表达,而更倾向于听觉以及视觉的双重体验。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导致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在规划、实施和管理数字化服务方面发生了潜在的变化,同时也为行政部门、相关机构以及公民提供了表达观点、沟通交流的平台[3]。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明确了政务新媒体的定位,指出政务新媒体是为推动政府公共治理、宣传党和政府主张,相关机构在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的政务账号或应用,已经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4]。与此同时,学术界针对政务新媒体的相关研究也逐渐丰富。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公众人物个人利用Twitter 等社交媒体进行个人信息展示,包括宣传个人的政治观点、日常生活等[5],并发现这些政治公众人物很少与公众进行互动[6]。即使涉及公共危机事件,也只是关注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情感表达[7],而少有对政务机构借助新媒体辅助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国内目前常用的三大政务新媒体平台分别为微信、微博、短视频,学者分别基于三大平台做出了相应的研究。蒋天民等[8]认为用户订阅了微信公众号就会接收到来自政务微信平台主动推送的信息,这种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方式传达的信息效率更高。刘晓娟等[9]基于对政务微博开放式信息交流的分享传播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这种开放式传播机制使信息传播范围变广,其“全媒体”政务公开的理念,在政府信息发布、传递正能量、促进政民良性互动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姜景等[10]通过政务抖音与政务微博平台性质的对比分析,发现短视频平台通过发布接地气、亲民的短视频内容,可以改变政府以及官方机构刻板严肃的形象,展现维护法律、服务群众的工作宗旨、拉近政民关系。现有研究表明,政务新媒体平台能够客观反应出社会大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为进一步分析舆情动态、形成政策依据、提供信息预警搭建了桥梁,成为用户掌握政务舆情的可靠工具[11]。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学术界的一些学者对政务新媒体传播机制及其效果的研究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对于政务新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及其效果的研究中,典型的方法主要是基于用户网络结构关系,通过改进传染病动力学SIR 模型建立新的信息传播模型来对其进行研究[12]。后续的相关研究基本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并证明新模型确实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际数据以探究热点舆情信息传播机制[13-15]。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媒体平台自身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冯小东等[16]基于文本挖掘的度量方法对新浪微博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务微博发布机构的社会资本、社会信任和行为习惯会显著地影响其传播效果。邓喆等[17]选取6 组政府机构微博和党政领导微博为研究对象,基于LDA 模型的主题判断以及情感极性判断等方法,发现政务微博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舆论引导应当联合发声,利用官方微博和个人微博的差异化特征提升信息传播效果。此外,信息内容类型[18]、当事方回应[19,20]等因素都会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与公众情感产生影响。在政务新媒体的互动性方面,有学者通过利用扎根理论构建舆情传播行为参与机制理论模型来分析信息传播影响,发现用户转发以及点赞行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舆情传播[21]。

综上所述,针对政务新媒体的相关研究中多种不同研究视角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研究工作通常选取单一社交平台并基于社交网络用户结构关系测度平台信息传播力,而针对多种政务新媒体平台用户信息行为来探究其信息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则鲜有问津。国内政务媒体中,《人民日报》 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其主要职能是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信息[22]。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主渠道,《人民日报》 是国内最典型的政务媒体之一。本研究选取三大网络社交平台,重点通过用户转发、点赞、评论等信息行为考察 《人民日报》 不同政务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效果,从发文时间、信息内容、推送形式等多个维度对不同平台发布信息的影响力进行分析。

3 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3.1 用户信息行为与政务信息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日趋成熟与普及,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网络社交平台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民众了解和掌握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民众倾向于在网络信息空间获取信息、表达意愿,于是产生了许多迎合网络用户信息行为偏好的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这些社交平台注重信息的时效性,提供“热榜”功能,并且设置关注机制可以使得用户定向获得感兴趣的信息。这些贴合用户需求的即时信息平台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信息需求行为、信息分享行为、信息利用行为、信息交互行为4 个方面[23]。其中,用户信息行为在政务新媒体环境下对政务信息传播的影响如图1 所示。

图1 政务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对信息传播的影响Fig.1 Impact of user information behavior 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new government media environment

图1 中虚线部分的用户信行为对政务信息的传播产生直接影响,也是本研究中关注的主要内容。信息利用行为就是利用信息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行为,用户在各大平台浏览搜索信息都是为了利用信息[24]。社交媒体先天具备的点赞以及收藏功能便于网络用户整合碎片化的信息,提高了用户信息利用的效率。随着近年来网络实名制的实施,社交平台上的政务号的“身份”都经过官方实名认证,从而增添了平台发布信息的权威性以及可靠性。而信息受众从心理、行为上也表现得更加积极,从某种程度上表明用户更愿意接受可信度高的信息[25]。此外,社交媒体平台具备的评论、转发等机制,使用户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消息做出反应,这些互动功能使得信息交互更加频繁,甚至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舆论。其中政务新媒体平台的转发机制又涉及多个维度,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政务新媒体平台的转发机制Fig.2 The forwarding mechanism of new government media platform

图2 展现出政务新媒体平台的转发机制从范围维度上看有3 种情况,分别为转发至自身账号平台、转发至平台内好友以及转发至其他平台。从转发阶次维度上看,分为一次转发、二次转发、三次转发等。客观地说,这种转发机制扩大了政务信息传播的范围,并且会让更多的人及时获取政务信息,或者产生思想的启迪,达到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这些功能使得信息交互更加频繁,满足了现代网络用户想及时了解政务信息的需求。具体的研究工作中,考虑到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多种政务新媒体自身的信息传播影响力,而多阶次转发(二次转发、三次转发等)在很大程度上其传播范围受到用户社交网络结构关系与跨平台转发的影响。因此,为了更贴切地反映政务新媒体平台自身信息传播的影响力,本文仅选取第一阶次的转发行为作为研究数据。此外,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仅涉及传播范围还涉及传播活性(图1)。传播活性更注重政务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点赞、评论等互动行为,因此关于传播活性的考察也是政务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3.2 政务新媒体信息传播影响测度

在政务新媒体信息传播影响力的测度过程中,单条信息内容的所属领域、话题等因素都会对传播范围、活性等产生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重点关注政务信息在不同媒体平台所发布信息的传播影响力,即关注的重点在于新媒体平台之间的差异。因此,研究工作排除社交网络用户结构关系等干扰因素,专门从用户信息行为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政务新媒体自身(非用户社会网络)传播范围与传播活性的一阶次点赞、转发、评论行为,设置信息传播影响力指标(InfluVm,p)测量多种政务新媒体平台所发布信息的传播影响力。该指标通过以下公式进行测算:

公式(1)重点测度不同类型的政务新媒体发布信息后用户的信息行为。其中,m∈(wb,wc,tt),wb 代表微博平台,wc 代表微信平台,tt 代表抖音平台。p∈(F,C,T),F 表示点赞行为,C 表示评论行为,T 表示转发行为。i 表示政务新媒体发布的第i 条信息,N 表示某政务新媒体平台的发布信息总量,Pi表示用户对第i条信息产生的信息行为(包括点赞Fi、评论Ci、转发Ti)。Nor()为正则化函数,该函数将不同平台的政务新媒体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信息之间差距悬殊的用户信息行为数据,通过正则化(Normalization)[26]线性变换映射到单位1 之内,从而消除量纲的影响。由此,如指标InfluVm=tt,p=F即表示基于用户点赞行为的抖音平台的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此外,研究工作还按照时间、内容划分各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并结合信息发布形式进行细粒度考察,从而具体探究多类政务新媒体信息传播影响力。

4 实证研究

4.1 案例对象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考虑到各平台属性、用户特征和传播效果,选择最具代表性的 《人民日报》 官方媒体作为案例对象。《人民日报》 的政务新媒体群由网页、微博、微信、客户端及短视频平台组成。《人民日报》 法人微博于2012 年开通,微信平台于2013 年正式运营,抖音新媒体平台也在2018 年上线,成为全国政务新媒体的一个典型代表。研究工作分别采集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三大媒体平台 《人民日报》 官方号发布信息的相关数据,获得2020 年7 月1 日至7 月31 日期间微博平台发布信息1 524 条,微信平台发布信息524条,以及抖音平台发布信息124 条。根据每日发布的信息数量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得到三大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的分布情况如图3 所示。

图3 发布信息数量的时间序列Fig.3 Time series of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通过对所采集数据的初步观察可以了解到,《人民日报》 微博、微信、抖音官方号在信息发布频率上总体呈现出稳定同步的趋势。从总体信息发布量来看,《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平台每日平均信息发布量为49条,单日最高发布量达到了75 条,远高于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短视频平台,这与三大平台的不同发布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微博可以发布“短文本+图片”或者“短文本+视频”,并且微博中的直播广告链接介绍都可以直接作为一条博文发布,这种便捷的发布机制使得 《人民日报》 政务微博平台可以第一时间向广大民众发布实时信息。然而,其他两个平台在发布过程中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一般篇幅较长,且需要对文本进行分类、美化、排版、加工,并在官方平台审核通过后才能符合发布标准。同样,视频素材的采集和加工本身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从而使得抖音短视频发布更具有局限性,视频要经过较繁琐的剪辑、配乐等,才能形成符合 《人民日报》 发布标准的视频信息。通过抖音平台发布后的短视频完全可以应用到微博中,微信公众号的长文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转发链接共享,所以微博平台发布的信息数量必然在三大平台中占据主要地位。但由于平台、人力、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数量有所不同。

4.2 信息内容分类

研究工作进一步将 《人民日报》 三大新媒体平台报道的内容分别进行归类,得到各平台内容分类占比情况如图4 所示。

图4 显示微博(a)、微信(b)、抖音(c)《人民日报》 官方号所发布的信息共涉及九大类目:灾情、社会、政治、教育、广告、特色、科技、军事、经济。从图中可以发现,灾情方面的报道在三大媒体平台中都占据较高比重,数量分别为微博(a)525 条,微信(b)134 条,抖音(c)30 条。这一方面是由于灾情信息往往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与当前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相关。新冠疫情以及洪涝灾害在2020 年均为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人民日报》 充分利用新媒体途径即时发布疫情最新信息,全面普及防疫知识纾解民众情绪。经济和科技的相关内容在各平台均占比较低,这与 《人民日报》 的性质相关。作为宣传党和政府政策主张的主流政务媒体,《人民日报》发布的内容更侧重政治、社会类信息(图4)。但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大众百姓更倾向于收看贴近身边事的多元化新闻,所以 《人民日报》 也正逐渐向各类信息“百花齐放”的局面发展。另一方面,尽管三大媒体平台整体上较为近似的占比表明各自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具有交叉性,但依据平台特性,内容形式仍有所不同。研究中发现,微博(a)、微信(b)、抖音(c)各自占比最高的内容分别为灾情、社会、政治类别。微信公众号具有自己的特色板块,这源于其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以及微信社交的个性化特点。微信公众号不限制字数和图片数,其发布形式主要为长篇文章。发布时间在每日早上7:00 以及晚22:00 左右,该时间段一般为人们在上班途中乘坐公交工具以及夜晚忙碌后休息,非常适合大众阅读,所以公众号会推送新闻早班车和夜读励志文章,在文章的开头均配有音频朗读,便于人民在忙碌中直接听取音频了解当日时事,夜读文章也会在微博同时推送。而抖音平台中只能上传1 分钟的短视频,所以并没有特色板块。在微博中非商业性的直播广告类信息占比相较于其他平台明显居多,许多“脱贫攻坚”“抗洪救灾”的直播视频,更能直接牵动民众的心,便于更直观的了解灾情。许多高校学生因为疫情无法返校毕业,微博平台中还包括许多高校的毕业典礼的教育类信息,利用直播让学生们实现“云毕业”。由此可见,基于简洁的发布机制,微博平台以发布动态消息、为大众营造全面具体的信息环境为主要传播目的,逐渐成为政务新媒体在面对突发卫生公共危机时最大并且最及时的信息聚集地。研究工作基于所采集的数据计算各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指标(InfluVm,p),结合不同平台发布信息内容的类别,对政务新媒体信息传播影响力进行分析。

图4 各平台内容分类占比情况Fig.4 Proportion of content classification of each platform

5 政务新媒体影响力分析结果

5.1 影响力总体状况

由于依托不同政务新媒体平台发布消息,《人民日报》 官方号所发布信息的传播效果不可避免会受到不同平台机制以及报道形式的影响。研究工作基于前文建立的传播影响力指标(InfluVm,p),计算各个平台下不同用户信息行为的传播影响力,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中的数据显示,不同的政务新媒体平台用户的信息行为有显著差异。在调研周期内(2020 年7 月1日—2020 年7 月31 日),微博平台发布的信息量最大(1 524 条),微信平台次之(524 条),抖音平台最少(124 条)。尽管抖音平台的发布的信息量最少,但用户点赞、评论、转发行为形成的影响力(0.500,0.381,0.346)都要远高于其他两个平台。这有可能是由于其背后的大数据算法技术更便于搜集用户的偏好信息,从而给用户推荐感兴趣的新闻短视频,又或者是因为视频形式本身对广大受众就更具有感染力。当然,抖音app 简单便捷的操作机制,使得各个年龄段的用户更方便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互动。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影响力因子最低仅达到0.086,这一现象可能与微信公众号的评论需要平台后期核验才能发布的审核机制有关,但其转发影响力和点赞影响力(0.328,0.329)较为可观。虽然微博平台发布的信息数量最多,但各个影响力指标均低于抖音平台,甚至转发影响力指标比微信平台还低,说明信息数量并不会激发用户的互动热情。

表1 各媒体平台信息量及传播影响力Table 1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fluence of each media platform

5.2 基于内容的影响力分布

为了更细致地掌握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状况,避免出现与媒体平台整体分析结果相左的辛普森悖论(Simpson's Paradox)[27],研究工作基于前述信息内容的分类,分别对三大平台在政治、军事、经济、灾情、社会、教育、科技、广告、特色九大类目的传播影响力进行测算,结果如表2 所示。

从表2 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将三大平台所发布信息按照内容划分类别后,基于用户点赞、评论、转发行为形成的影响力各有侧重。从用户点赞行为看,各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最大的信息类别分别为微博平台的社会类信息、微信平台的军事类信息、抖音平台的科技类以及军事类信息。而比点赞行为更能体现传播活性的是用户评论行为。各平台基于用户评论行为表现出的传播影响力最大的信息分别为,微博平台的教育类信息、微信平台的教育类信息,以及抖音平台的科技类信息。与前两者相比,用户转发行为对传播范围的影响更大。各平台基于用户转发行为的传播影响力最大的信息分别为,微博平台的政治类信息、微信平台的军事类信息、抖音平台的军事类信息。

表2 不同内容的传播影响力Table 2 Dissemination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ntents

表2 中的具体指标值还进一步验证了前文表1 中数据已经说明的情况,即抖音平台所发布的信息数量最少,但总体上抖音平台在现有的信息类别上均表现出高于其他两大平台的传播影响力。随着5G 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凭借快速拍摄、格式化编辑、一键式发布的新型视频媒介形式,为广大媒体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使用体验。短视频成为了大众在茶余饭后、交通途中最好的休闲方式。加之抖音平台基于后台挖掘算法推荐“你关注的”或者“你感兴趣的”短视频,利用上下滑动、双击屏幕便可以点赞的简易操作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一定程度上说明基于智能推荐的短视频形式,所推送的信息很可能更受到用户的喜爱,并且用户更倾向于参与信息互动。结合前文图4 中的结果还可以发现,抖音平台3项指标表现最好的信息分别为科技类和军事类,而这恰恰也是抖音平台发布量较少的信息。这表明科技与军事主题的信息更适合通过视频形式感染用户增强效果,也进一步表明平台发布信息的数量不能决定传播影响力,二者并不存在线性关系。

5.3 细粒度个案分析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基于短视频形式的抖音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在用户中取得了更高的影响力。为了更清晰地挖掘推送形式对媒体平台所发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工作进一步将微博、微信中的推送形式加以细分,提取其中包含的短视频推送形式单独计算,并选取“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作为个案进行具体分析。计算结果如表3 所示。

“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属于社会类信息,发生于2020 年7 月7 日,三大平台同时进行跟踪报道。抖音平台一共进行了4 次报道,7 月7 日发布了3 条短视频,7 月12 日发布已查明的原因。微信公众号平台于7 月7 日发布了两条信息,分别以短视频与图文形式推送,在7 月8 日发布图文信息,7 月12 日以图文形式发布调查结果。抖音和微信平台报道的信息内容基本相似。微博平台在7 月7 日共累计发布博文23 条、7月8 日3 条、7 月9 日1 条、7 月12 日2 条,跟踪报道了从发生到中途搜救的全过程。形式包括图文与短视频。从外在的数据看,三大媒体平台对该事件的报道始于同一起点,止于同一终点,仅有发布信息量不同。但表3 中的数据则表明,抖音平台的传播影响力都远高于其他两个平台,从点赞、评论等指标看,基于短视频推送形式的抖音平台表现出更好的传播活性。此外,微博平台图文形式的各项指标都高于短视频形式。表明在推送形式多样化的微博平台中,短视频形式并没有提升该平台用户的交互行为与传播效果。微信平台短视频形式的各项指标略高于图文形式,对传播影响力略有影响。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微博平台发布博文比较方便,可以多篇博文持续详细报道事件的发生及走向。

表3 不同推送形式的传播影响力Table 3 Dissemination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ush forms

上述的分析结果表明,主打短视频的抖音平台在传播影响力指标上的领先优势,表明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更容易激发用户的信息交互行为。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限于编辑技术、审核制度、信息容量等方面的原因,短视频形式也并非在所有平台或者所有事件中都是最合适的。在当前阶段,综合利用不同媒体平台的各自优势,使报道内容和形式更加完整丰富,促进政务媒体成为连接民众与政府部门的信息主渠道,是政务新媒体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

6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针对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特征,对当前3 种主要政务媒体平台(微博、微信、抖音),以《人民日报》 为典型案例计算3 种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并结合信息内容、推送形式等展开分析。综合上述分析结果,研究工作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短视频政务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活性方面具有优异的表现。研究中的数据显示,无论是针对媒体平台的总体测度还是按内容类别区分的分类测算,采用短视频推送方式的抖音平台在基于用户点赞、评论、转发的传播影响力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表1、表2)。研究中针对平台所发信息的回溯检查发现,抖音平台不论是与其它平台发布同一视频,还是通过自身剪辑编辑过的短视频,其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都远超过其他两个平台。此外,《人民日报》 抖音平台的粉丝基数比微博平台还要少大约2 000 万。这进一步说明,短视频形式在政务新媒体中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参与互动。平台用户通过绑定社交账号联系好友便捷,并且基于后台大数据算法推荐的视频更受到用户的欢迎。显然,合理运用短视频推送方式对于政务新媒体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完善现有政务媒体平台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信息内容以及事件类型等差异使其适合不同的推送形式。尽管研究中整体分析与分组分析的结果都显示出短视频形式在政务新媒体中的优势,但针对具体个案的分析中仍取得了新的洞见。研究中发现,在针对同一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短视频推送形式对于微信平台的传播效果仅有较小的影响,而在微博平台中则没能提升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表3)。考虑到研究中采用的传播影响力指标已经消除了媒体平台信息发布数量与用户社会网络结构关系的影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微博平台组织信息的简洁性使其更适合突发事件报道。此外,抖音平台互动性表现最好的科技与军事类信息,反而属于该平台发布数量较少的一类信息。综合这些结果说明,不同的信息内容与事件类型适合于不同的推送方式,政务新媒体建设中并不存在唯一适合的平台。

(3)各类政务新媒体应该形成多平台渠道互补。短视频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在感染用户的同时也容易激发用户参与互动的热情。但不可回避的是视频制作、剪辑等后期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而且审核检测手段也不如文本信息方便。另一方面,较早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具有较大的受众群体。如果考虑用户行为的路径依赖以及用户形成的网络结构关系,较早出现的社交平台对于信息传播范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此,政务新媒体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该形成多种媒体平台的互补矩阵。结合平台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布形式,使得每一条信息都以其最合适的形式呈现,既保持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连续性,又注重推送形式的感染力,从而达到信息传播效果最优化的目标,进而促进政务新媒体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针对政务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影响力的分析,有助于各家政务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结合自身特点搭建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研究中得出的相关结论对于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与引导网络舆情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研究中也存在尚不完善之处,基于经典案例的实证分析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泛化与推广方面尚存不足。未来的研究工作将采集更广泛的数据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对政务新媒体建设取得更深入的洞见。

猜你喜欢
政务影响力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天才影响力
政务云上看政情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