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人民医院眼科 466000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眼科临床上较为常见,多无须治疗即能自行恢复,但仍有部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病情较严重,用药治疗后仍无法使眼压恢复至正常范围内,并引发持续性高眼压状态[1-2]。持续高眼压将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影响,建议尽早手术治疗,以控制眼压,恢复视力[3-4]。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观察对象,经随机分组后,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案,分析组间疗效差异,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院内经门诊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0例,采取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55.27±10.25)岁;患眼为左眼者31例,右眼者29例。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54.14±11.62)岁;患眼为左眼者27例,右眼者3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对。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及患者临床表现,明确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且均为单眼发病者;(2)精神系统正常者;(3)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外的其他眼科疾病;(2)凝血功能障碍者;(3)不耐受手术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且采用球后麻醉及结膜下浸润麻醉方案,缝合上直肌,并眼角膜向后分开,在上穹窿部、角巩膜的基础上分别做患眼结膜瓣、巩膜瓣。观察组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眼球上方角膜缘经月形隧道刀做一4mm×5mm、1/3~1/2巩膜瓣厚度的巩膜瓣;从巩膜瓣最下层至距角膜缘1mm处做一隧道状切口,保持巩膜平整,且巩膜瓣呈口袋状;切除巩膜瓣中央下方深处小梁组织(范围2mm×1mm)及其邻近基底虹膜,以巩膜瓣两角作为间断缝合点,缝合线为10-0;切除时注意保护邻近结膜组织,生理盐水冲洗;术后予以常规抗生素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滴眼,并包扎加压及眼球按摩。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d、7d、30d、180d不同时间点眼压值差异;(2)比较两组术后90d视力变化情况差异;(3)比较两组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差异;(4)比较两组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差异;(5)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包括前房出血、术后高眼压、浅前房、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眼压值比较 术前两组眼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30d、180d观察组眼压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眼压值比较
2.2 两组术后90d视力变化情况比较 术后90d,观察组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力不变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力下降率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90d视力变化情况比较[n(%)]
2.3 两组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比较 观察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比较[n(%)]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其原因在于前房角迅速关闭使得眼压在短时间内急速增高而引发本病[5-6],多见持续高眼压状态,且眼压多≥50mmHg,目前尚不清楚具体发病机制,患者多以剧烈眼痛、患侧偏头痛、消化道症状等为常见临床表现,需及时就医并接受有效的治疗[7-8]。患者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则很可能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持续高眼压不仅可对视神经产生压迫作用,还可造成眼组织损伤、视网膜静脉或动脉发生栓塞,视网膜缺血缺氧,进而造成视神经供血不足,视功能障碍,特别严重者可因此失明。
手术治疗是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眼压的有效治疗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对该类患者是否在高眼压状态下可采取手术治疗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近年来,也有不少文献报道在高眼压状态下成功经小梁切除术或联用药物治疗青光眼的病例[9-10]。
本文中两组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结果显示,术后3d、7d、30d、180d观察组眼压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90d观察组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在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方面均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张文炳[11]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分析其优势在于,巩膜瓣在保持液体空间方面的密闭性较好,有利于术后早期稳定眼压,而巩膜瓣在保持平整的状态下切出月形隧道状切口,能够使得房水外流速度下降,降低巩膜、眼球筋膜、球结膜之间形成的房水滤过通道愈合率,而且在小梁切除后,口袋状巩膜瓣及切口的支撑性较好,能够提升滤过作用,即使眼压增加也能够对滤过泡的产生发挥调节作用。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证明在减少浅前房发生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方面,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相对于常规小梁切除术而言,其临床效果更好。治疗后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基本相当。
综上所述,采取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在提升视力、降低眼压、减少浅前房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等方面均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