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SR方法论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模型解析

2021-08-04 13:52任娟娟张峰程钧谟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制造业

任娟娟 张峰 程钧谟

【摘要】绿色创新是制造業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源, 但目前对此尚未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认知框架。 基于系统论的角度梳理制造业绿色创新研究现状, 提出以“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为指导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三维模型。 其中: “物理”层面重点阐释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是什么”的问题, 即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协同运行状态; “事理”层面剖析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提升过程中“怎样做”的问题, 即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关键调控机制; “人理”层面解释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发展过程中“最好怎么做”的问题, 即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的管控立法机制。

【关键词】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WSR方法论;复合系统

【中图分类号】 F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08-0133-8

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 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 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 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问题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 要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引领。 绿色创新可以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展不平衡以及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 引导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进一步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制造业的成功转型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可为其他产业升级提供经验借鉴。 绿色创新的质量和速度是影响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因素, 因此需加快建设以制造业绿色创新为核心节点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不断突破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增强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本文运用“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 分析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内在联系, 构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框架以及决策支持路线, 为推动国内经济和制造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一、制造业绿色创新研究综述

制造业绿色创新分析是从产业的视角对绿色创新系统进行研究, 其概念来源于绿色创新。 而绿色创新也被称为“可持续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创新”等, 其产生是为了应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 确保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创新自产生至今仍然没有一个被公认的概念界定,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概念阐述有:Saunila等[1] 认为绿色创新是由经济和制度压力驱动, 企业越注重经济、制度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越有利于绿色创新活动的开展;El-Kassar等[2] 认为绿色创新是指将绿色产品创新与绿色工艺创新相结合, 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进行绿色产品设计;Lin等[3] 认为绿色创新是指产品或过程的改进, 以及产生新的想法或行为, 以减少环境负担或实现生态指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朱承亮[4] 认为绿色创新是在传统创新的新颖性和价值性特点的基础上, 再加上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特征, 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甄志勇和毕克新[5] 认为绿色创新是企业持续不断地推出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绿色创新项目, 并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徐建中等[6] 认为绿色创新是企业应对环境挑战的一种方式, 具有其他传统创新所不具备的双重外部性特征, 绿色创新更加注重污染的防治, 降低企业的环境负担, 并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和竞争优势。

由上述文献可知, 当前学者们对绿色创新的认识和定义基本一致, 但是对绿色创新系统的认识较少。 本文将绿色创新系统定义为:为了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相互关联的主体构成,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创新和绿色供应链创新等重要手段完成低碳经济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标所构成的一种复杂网络关系系统。

对绿色创新概念的界定是辨析制造业绿色创新内涵的前提, 尤其是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作为绿色创新系统的子系统, 其概念会随着绿色创新概念的演变而改变。 而目前学术界针对绿色创新在制造业方面的研究较少, 还没有形成共识。

1. 环境规制视角下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阐述了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能力的关系。 Makkonen等[7] 讨论了创新政策和环境规章之间的联系, 将部门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之间的概念联系起来;Ramanathan等[8] 考察了环境法规、企业创新和私营可持续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企业在改善其可持续性的私人利益方面的环境行为受其与政府关系的影响的机制; Chakraborty等[9] 检验了国内环境规制对具有创新活动的国外上游公司和国内下游公司的影响; 刘章生等[10] 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门槛效应, 发现当环境规制的强度处于中等程度时, 对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是最优的;张峰等[11] 探讨了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对全国层面以及三个不同经济带地区的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谭德庆等[12] 深入研究了在环境规制地区FDI对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知识的传导效应, 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2. 基于低碳视角的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分析了低碳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程度。 Moktadir等[13] 在可持续制造实践和循环经济的背景下, 采用图论和矩阵方法来检验孟加拉国皮革行业可持续生产实践的驱动因素, 并进行评估和排序;Moreno等[14] 研究了如何利用最新的数字制造技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及如何利用再分布制造和产品服务系统方法来实现这种新经济模式的转变; Fang等[15] 探讨了在低碳经济约束下, 以能源消耗为衡量指标的环境变量对中国制造业不同产业部门绩效的影响; 唐静等[16] 分析了低碳经济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并从政府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屈晓娟等[17] 分析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双向关系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周婷婷等[18] 分析了低碳经济下制造业各行业的能源利用率和能效差异, 发现我国制造业总体能源利用率偏低, 冗余值过高。

3.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剖析。 Antonioli等[19] 讨论了产业关系是否以及如何在绿色经济中发挥作用, 并以计量经济学的方式评估作为环境创新驱动力的产业关系的质量; Lafuente等[20] 在假设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活动的增长与制造业初创企业创造就业之间存在积极的共生关系和双向联系的基础上, 研究分析了产业之间潜在的互联性;Kinkel等[21] 基于欧洲制造业企业数据, 探讨了制造业企业产品、相关服务和服务创新的相关性;张媛媛[22] 对我国两类科技服务业和不同层次的制造业的关联性进行了动态和静态分析, 并得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强度差异;王红杰等[23]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 分析了北京市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一般规律;卫颖[24] 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动态异质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两者的行业异质性明显, 并提出了优化措施。

可见, 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理解和研究视角各不相同, 制造业绿色创新理论产生的时期较短, 绿色创新能力发展也处于摸索前进阶段。 总体而言, 现有文献对绿色创新的概念、影响因素、发展方向等的研究较多, 但没有从产业内部绿色创新的角度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和探析;从产业创新角度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系统分析较少, 而且多呈现出零碎性、不规范性, 缺乏全面性、整体性的研究分析;如何把握绿色创新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并高效地解决问题, 提升绿色创新的效率, 是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关键, 也是现有研究所未涉及的方面。 市场环境不成熟、社会公共意识不强、政府政策的局限性, 使得大多数制造业绿色创新技术和绿色产业处于探索阶段, 尚未形成具有系统功能的绿色创新活动。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作为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转型的关键一步。 唯有以系统的视角, 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深入挖掘产业绿色创新管理新机制, 提出推动绿色创新的新战略、新方案, 才能满足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系统、全面研究。

二、WSR方法论及其在制造业绿色创新中的应用

(一)WSR方法论

WSR方法论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论的简称, 是由系统科学领域的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在20世纪末于英国赫尔大学系统研究中心共同提出的, 该方法论融合了许多中国元素,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学派的系统工程内涵。 该方法论自提出至今, 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创新、环境安全和能源安全等领域, 但尚未被应用到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研究中[25] 。

WSR方法论是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三方面出发来研究如何巧妙、高效地解决问题的一种系统方法论, 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26] 。

WSR方法论中的“物理”是指物质实际运动中所涉及的机理和原则, 一般和自然科学相结合, 主要回答“物”是什么, 如物理学科中所涉及的牛顿定律、生物学科领域对基因密码的探索以及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转换等, 它们需要的是客观存在和真实性[27] 。 “事理”是指做事的道理, 即运用管理科学和运筹学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如何去安排所涉及的人工、材料和机器等, 主要回答“怎么去做”。 “人理”是指做人的道理, 即运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来回答“应该如何做”和“最好怎么做”。 人是把理论与方法付诸于行动的核心, 是完成物和事以及检查其是否得当的操作者, 所以在系统的事件活动中必须考虑人这一因素。

系统工程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系统组织和人的动态有机结合, 由此可知, WSR方法论对系统过程进行了全面想定。 WSR方法论的时间准则是“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 从而可以系统、完整、条理清楚地对复杂多样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WSR方法论在制造业绿色创新中的应用

WSR方法论对于具有复杂特性的系统更能体现出其独特性, 它可以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条理化、层次化, 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 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分析不仅要体现我国制造业的总体特点, 还要表现出产业创新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特性。 利用WSR方法论对制造业绿色创新进行整体探索, 有助于从产业创新的角度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分析, 包括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内涵、事实方法、相关政策方针等, 同时可为国家绿色创新、区域绿色创新、产业绿色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制造业绿色创新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创新指数”这一概念, 这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反映制造业创新水平和趋势的综合指标, 主要包括制造业绿色创新的范围界定、趋势预警以及调控机制的修订三方面的内容。 由上文对WSR方法论的论述可知,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工程恰好与其“物理”“事理”和“人理”相对应, 所以WSR方法论可用于回答制造业绿色创新“是什么”“怎么做”和“最好怎么做”等问题。 通过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现状, 本文提出了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发展的前提条件: 明确制造业绿色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物理”内容; 创建制造业绿色创新的预警机制——“事理”内容; 制订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具体实施方案——“人理”內容, 主要是通过市场、社会、政府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来建设符合制造业绿色创新生长的环境, 以及调整和完善相关法规, 以求达到制造业绿色创新健康持久发展的目标。 利用WSR方法论构建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三维模型见图1。

1. “物理”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研究对象, 搞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 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制造业绿色创新进行内涵界定、本质探索以及对象研究, 进而确定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基本内涵及其外延。 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关键在于绿色创新, 所以要从分析绿色创新的本质以及实现绿色创新的路径出发, 确定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内涵以及基本特征, 最终完成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内涵及概念的科学界定。 制造业绿色创新是从产业流程创新的角度来解析制造业内部创新主体与资源、环境、生态、效益之间的内在关系, 即通过绿色创新活动来满足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的均衡发展。 在对制造业绿色创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将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的“物理”部分设定为复合系统的整体辨析、各子系统的内涵及特征分析、绿色创新的本质剖析、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定义及内涵等。

2. “事理”关注的焦点:怎么做。 对事理的研究建立在以流程创新为驱动的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科学识别的基础上, 实现对制造业的复合系统运行趋势的预测分析、警情预报以及合理控制, 找寻契合制造业绿色创新特点的复合系统关键调控机制。 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的调控需要选取合理的方法, 构建有效的机理模型, 对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运行中所涉及的要素、指标等信息进行充分分析, 提前对复合系统可能出现的偏离正常运行轨道的风险进行预测, 根据预测的情况发布相对应的警报信息, 并对所发布的警报信息采取相对应的调控手段, 优化不符合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的要素, 降低制造业绿色创新中风险发生的概率, 提高制造业绿色创新的水平。 提前发现影响制造业绿色创新水平的风险要素, 掌握风险要素影响下的具体反映状况并进行警情辨识, 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就是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调控的目的。 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的“事理”部分可以从明确警义、确定警情、寻找警源、识别警兆、预报警度、分析警况、消除警患等方面, 提前掌握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实际发展方向, 动态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 探寻主要制约因素, 及时布置防控措施。

3. “人理”关注的焦点:最好怎么做。 制造业绿色创新最终要实现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四部分的协同发展, 这就需要社会公众、组织机构以及国家政府等共同努力来完成, 而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预警体系的构建, 就是为保障制造业健康持久发展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唤醒社会公众意识、实施有效的市场配置奠定基础, 制造业绿色创新的“人理”指数就是研究以“市场—政府—社会”多主体有机联动为核心的制造业绿色创新调控机制。 从市场、政府、社会三个层面来规范制造业绿色创新过程中的行为, 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发展, 使制造业满足国家绿色经济发展要求, 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提升人类生活水平, 为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也就是说, “人理”的基本内容就是从人理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市场—政府—社会”多主体有机联动, 其是如何对制造业绿色创新进行调控的。 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的“人理”部分主要包括市场如何调控、政府决策如何实施、社会公众如何参与等。

三、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的WSR方法论分析

(一)物理: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

从制造业本身的能量物质转换需要和绿色创新的本质特征来看, 制造业绿色创新需要资源的支撑、合适的环境、生态的保护以及效益的均衡, 而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目的就是从产业的角度出发, 实现制造产业内部“資源—环境—生态—效益”四方面的共同发展。 因此, 要在流程创新的基础上研究制造业主体与资源、环境、生态、效益之间的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 通过绿色创新主体与复合系统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达到一种满足绿色发展要求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制造业绿色创新主体子系统与整个复合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相互依赖性。 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制造业绿色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以在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发展道路上, 必须实现制造产业内部“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的同步发展。 因此, 制造业绿色创新过程被理解为制造业绿色创新主体必须同时实现产业内部“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的绿色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复合系统在制造业绿色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 所以对复合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资源在制造业流程创新中起到支撑作用, 绿色创新资源子系统的设立是为了研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运用和废物排放量的最小化;环境在制造业绿色创新过程中起到保障和培育的作用, 可以将其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主要是指影响制造业绿色创新的设备设施、研发机构等, 软环境是指相关的政策支持等, 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修正是绿色创新环境子系统的组成基础;绿色创新的发展减缓了生态破坏带来的压力, 而生态治理的好坏也影响着绿色创新绩效, 绿色创新生态子系统可以作为制造业绿色创新效果的指示灯; 绿色创新效益子系统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遵循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

本文从流程创新的角度来研究制造业绿色创新, 其本质是指制造业产品从研发、生产、包装到使用、回收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中的绿色创新行为。 通过上文对“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内涵、各个子系统内涵以及绿色创新本质的分析, 可从流程创新的角度来定义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 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是反映产业绿色创新能力和发展趋势的综合指标体系, 绿色创新要求从产品研发到终端销售整个过程都体现绿色行为, 所以绿色创新指数是关乎产品、技术、制度、工艺等各方面的指标体系。 构建有效合理的绿色创新指数, 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前提。

综上所述, 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使制造业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同时实现制造产业内部“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四部分的动态平衡、共同发展, 其具体内涵为: ①制造业绿色创新的提出是为了整合产业资源,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对于如何识别制造业绿色创新水平的高低, 需要选取并完善评价指标, 即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 ②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产业资源、改善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生态、实现经济环境双重效益, 所以选取以流程创新为核心的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构成指标体系。 ③通过对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的分析以及调控机制的研究, 使其朝着更加协同的方向运作, 最终实现复合系统的平衡发展, 提升制造业绿色创新水平,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④判断制造业绿色创新的最终标准是:人类社会能否健康持久地发展, 制造业生产活动是否不受环境限制和资源的制约, 经济发展是否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

(二)事理: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趋势调控

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属于复杂系统的范畴, 对于复合系统运行趋势调控的研究可以利用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及方法论进行分析, 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作为构建制造业绿色创新体系的实现手段。 该方法论的实际运用过程通常是: 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与专家判断相结合, 提出经验性假设, 再将实际状况与假设状态进行比对分析, 得出相应结论, 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政策性建议, 同时做好反馈工作。 上述过程離不开人工智能、仿真模拟、计算机技术的辅助。 因此, 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的调控过程包括信息诊断、状态预警、措施调控以及构建保障体系等。

运用霍尔三维系统方法论, 将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调控划分为三个维度, 即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27] 。 其中: 时间维是指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调控的工作进程, 主要包括界定警素、寻找警源、识别警兆、预报警度、排除警患、预防保护;逻辑维是指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调控所需要的基础性工作, 主要包括对出现状况的某个子系统的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系统建模、诊断分析、警阈划分、警况公示、修正措施的制定等;知识维是指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调控的相关专业科学知识, 包括所涉及的各种技术、学科理论及前人经验等。 利用系统工程理论来研究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的调控模式, 可确保以流程创新为驱动的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 为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探寻最佳的趋势调控模式。 按照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调控三维结构模型, 可以建立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调控流程, 如图2所示。

1. 前期准备。 该阶段的设立是为后期指标体系(警素)的构建以及警情分析等工作做好准备。 具体准备工作包括: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内涵进行辨析并分析其现状, 探寻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对阻碍复合系统均衡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 还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和历史数据, 借助专家经验完成定性分析。

2. 警素建立。 该阶段所需完成的工作是建立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调控的指标数据库, 这就需要借助国家及区域统计年鉴、专家及社会调查等方式来搜集制造业绿色创新领域的现有文献资料、数据信息等。 同时, 对复合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现存问题以及阻碍因素进行分析, 以此形成复合系统趋势调控的预警信息。 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及反馈信息, 使预警信息达到因时而变、因事而定的状态。

3. 预警分析。 在进行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预警分析之前, 需要确定预警方法以及构建预警模型。 针对具体的制造业流程创新过程, 利用已定的预警方法和预警模型进行复合系统运行趋势分析, 进而确定复合系统运行的状态水平, 识别威胁的来源、类别、区域以及反映的阻碍因素, 为后续的趋势调控措施提供基础支撑。 常用的预警方法有建模仿真法、预期调查法、专家分析法等。

4. 警度预测。 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 选择相应的警兆来预报警情的严重程度。 可以利用不同颜色来区分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的状态差异, 一般选取红、橙、黄、蓝、绿等颜色, 分别表示复合系统运行趋势调控的剧警状态、重警状态、中警状态、轻警状态、无警状态。

5. 防控措施。 通过上述对警度预测情况的分析, 制定不同警情状态下的防控措施, 消除影响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运行趋势的潜在威胁。 虽然针对不同的预警等级制订了不同的修正方案, 但为了满足复合系统趋势调控的准确性、全面性, 还应该按实际情况对防控措施做差异化调整。

6. 预警反馈。 对所实施的防控措施进行跟踪调查, 以统计不同威胁等级下采取的对应防控措施是否能够真正解除风险, 实现以流程创新为驱动的制造业复合系统协同绿色发展这一总目标。 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追踪, 将监测结果反馈到信息收集中心, 积极更新原有数据库资料, 不断提升复合系统的趋势调控水平, 加速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进程。

制造业“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具有复杂巨系统的特性:开放性、整体性和动态性。 为了实现制造业绿色创新, 需保障“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协同发展, 探寻优化复合系统的途径, 从复合系统趋势调控入手, 挖掘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制约因素, 并提前采取相应调控措施降低威胁的伤害程度, 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人理:制造业绿色创新“市场—政府—社会”联动管控机制

在提出制造业产业转型、绿色创新之初, 国家会制定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来约束整个产业、企业、相关创新主体及市场的行为, 主要由政府主导, 政府干预的调控模型被称为传统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模式, 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之初, 必须由政府引进高端绿色技术以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 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发展, 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有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 仅靠政府调控将失去全局意识, 阻碍产业绿色创新的发展, 应适当地控制政府干预程度。 结合上述对“物理”“事理”的分析可知, 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复合系统管控机制的研究离不开不同群体的协调联动发展, 因此本文从“市场—政府—社会”三方面来研究提升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的管控机制。

1. 市场。 制造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实现依赖于市场大环境, 市场需求主要指绿色需求, 其是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动力源泉, 并且良性的市场竞争会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发展, 市场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活动起拉动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制造业绿色创新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所以政府引导和政策制定必不可少。 制造业绿色创新所生产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广大社会公众, 换言之, 社会公众的偏好决定了某个产品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留存, 可见社会公众在制造业绿色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 “人理”从市场优化、政府政策、社会公众角度出发, 提出提升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的调控机制。

为了加快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发展, 市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优化? 首先, 市场的环境应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以保证制造业绿色创新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同等的机会, 在市场资源分配上做到与实际的权利义务和贡献水平相匹配, 提升绿色创新理念下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存活率, 实现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 其次, 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 不同行业的制造企业生产过程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资源的消耗存在着差异, 需要建立“高污染、高消耗”的产品目录, 根据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 再结合行业消耗、排放、资源过剩等情况, 形成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 这有利于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市场向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从长久来看将加速其发展进程。 最后, 培养市场拉动力。 市场拉动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市场需求的增加, 具体为绿色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因为市场需求的操控者就是消费者), 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精准定位特定目标消费群体, 增强市场拉动力。

2. 政府。 与传统制造业绿色创新管控机制不同, 本文从不同群体角度出发完善管控机制, 减少政府过分干预。 政府不可代替的、最有效的手段——立法的合理性是制造业绿色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 应积极地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法规条例和立法程序, 并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和新创相关草案, 抓好反馈工作, 探析法律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建立良好的反馈渠道、查缺补漏、确保立法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以此推动制造业绿色创新工作的开展,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确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 综合运用专家评定、问卷调研、资料查询、定性分析、建模仿真等方法, 借助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多个领域专家的力量, 运用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对其进行研究, 研讨解决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法律保障问题的对策。 制造业绿色创新立法决策支持实现过程如图3所示。

3. 社会。 社会公众应如何对待制造业绿色创新以及如何参与其中? 一是, 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低碳意识、绿色意识。 社会公共作为制造业产品的消费者, 要使其充分了解环境现状、资源紧缺等问题以及这种情况下带来的严重后果, 使社会公众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进而有利于其接受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 增加市场需求, 推动绿色创新发展。 二是,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用户访谈、用户信息反馈等手段, 使社会公众参与到制造业绿色创新过程中, 给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定位社会公众的喜好偏爱, 实施相对应的制造业产品绿色创新, 提高绿色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四、结语

当前制造业绿色创新被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纷纷从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出发, 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战略。 本文在分析制造业绿色创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展开研究, 建立了基于WSR方法论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三维模型, 并从制造业绿色创新“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复合系统及其趋势调控、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市场—政府—社会”联动管控机制进行分析, 分别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物理”“事理”“人理”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分析。 考虑到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影响要素的复杂多样性, 本文提出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指数三维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可为制造业创新发展与绿色转型升级搭建系统性的研究体系, 并提供有效的理论方法支持, 为解决当下制造业绿色创新研究存在的多领域、零散化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对新时期推进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Saunila M., Ukko J., Rantala T., et al.. Sustainability as a driver of green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exploitation[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79):631 ~ 641.

[2] El-Kassar A., Singh S.. Green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The influence of big data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ment commitment big data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ment commitment and HR practices[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44):483 ~ 498.

[3] Lin H., Zeng S. X., Ma H. Y., et al.. Can political capital drive corporate green innovation?Lessons from China[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64):63 ~ 72.

[4] 朱承亮.中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绩效及其行业差异[ 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1):73 ~ 84.

[5] 甄志勇,毕克新.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政府行为优化——兼论对日本核事故的教训吸取[ J].学习与探索,2011(4):176 ~ 178.

[6] 徐建中,貫君,林艳.制度压力、高管环保意识与企业绿色创新实践——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高阶理论视角[ J].管理评论, 2017(9):72 ~ 83.

[7] Makkonen T., Inkinen T.. Sectoral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The case of marine scrubber system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200):110 ~ 121.

[8] Ramanathan R., He Q., Black A., et 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A revisit of the porter hypothesi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55):79 ~ 92.

[9] Chakraborty P., Chatterjee C.. Do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directly induce upstream innovation?New evidence from India[ J].Research Policy,2017(5):939 ~ 955.

[10] 刘章生,宋德勇,刘桂海.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门槛效应[ J].商业研究,2018(4):111 ~ 119.

[11] 张峰,薛惠锋,史志伟.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会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 J].科学决策,2018(5):60 ~ 78.

[12] 谭德庆,商丽娜.制造业升级视角下环境规制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J].学术论坛,2018(2):86 ~ 92.

[13] Moktadir M., Rahman T., Rahman M., et al.. Drivers to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and circular economy:A perspective of leather industries in Bangladesh[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74):1366 ~ 1380.

[14] Moreno M., Turner C., Tiwari A., et al.. Re-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to achieve a circular economy:A case study utilizing IDEF0 modeling[ J].Procedia CIRP,2017(63):686 ~ 691.

[15] Fang K., Hong X., Li S., et al.. Choosing competitive industries in manufacturing of China under low-carbon econom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Strategies & Management, 2013(4):431 ~ 444.

[16] 唐静,余乐芬,杨爽.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J].宏观经济研究,2017(4):136 ~ 147.

[17] 屈晓娟,纪树东,王彦飞.低碳经济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藕合关系及其对策分析[ J].当代化工,2013(9):1277 ~ 1279.

[18] 周婷婷,唐晓华.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 J].生态经济,2016(5):58 ~ 62.

[19] Antonioli D., Mazzanti M..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through innovations:The role of trade union involvement[ J].Ecolo-

gical Economics,2017(131):286 ~ 299.

[20] Lafuente E., Vaillant Y., Vendrell-Herrero F., et al.. Territorial servitization:Exploring the virtuous circle connecting know-

ledge-intensive services and new manufacturing business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7(192):19 ~ 28.

[21] Kinkel S., Kirner E., Armbruster H., et al.. Relevance and innovation of production-related servic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1(3):263 ~ 273.

[22] 張媛媛.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J].统计与决策,2018(5):135 ~ 138.

[23] 王红杰,鲍超,郭嘉颖.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 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8(3):336 ~ 344.

[24] 卫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动态异质性[ J].江汉论坛,2016(8):42 ~ 48.

[25] 董勋,孟凡生.基于WSR的企业集成创新知识转移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12(6):53 ~ 56.

[26] 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M].上海:上海科教出版社,2006:1 ~ 185.

[27] 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 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6):51 ~ 60.

[28] 庄彩云,陈福集.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政府网络舆情知识需求分析[ J].图书馆学研究,2015(6):53 ~ 58.

猜你喜欢
制造业
2019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房地产业与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7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多分一点爱给制造业吧
2016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排行榜
2016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