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容
在小学阶段,小学低年段写话,中高年段习作,“写”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二年级是学习写话的重要阶段,学得好即为三年级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低年段学生写话的问题,笔者记录在教学生活中的心得体会,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低年段学生在写话中出现共性的问题
低年段的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识字量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写话常随意而无序,存在较多不足:
1.观察能力不足。看图不细致,缺乏深入的观察。总是看漏图中信息,无法掌握图中出现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2.不审题。低年段的写话一般会给出提示,如“图中都有谁?他在哪里?做了什么事情?”部分学生一句话就把这三个问题给交代了,完全不管要求写“几句话”。
3.没有逻辑。句子不完整、不连贯,观察顺序混乱,不能从整体到局部去观察。
4.思维定势,缺乏合理想象。学生只会把看到的东西直接写下来,缺乏思考画面背后的含义。
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尝试过多种方法,实践证明没有哪一个办法是完美的,还是得多路并进。
二、有目的地听
“倾听、表达、阅读、写作”是语言发展的四个重要领域。“倾听”是所要掌握的第一技巧。
“倾听是一种能力。”是笔者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写话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它一定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倾听技巧。低年段学生专注力低,获取的信息零碎而片面。但“倾听”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的,一年级并没有写话的要求,但笔者从一开始就有意训练学生该项能力。
首先,要专注。当别人发言时不能乱插嘴,也不能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笔者的班级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于一年级爱说爱闹的学生,小组长的约束力很重要,小组内自我监督,小组之间相互监督。哪个小组最安静、最认真听其他人的发言就会得到表扬。哪个小组有学生没有认真倾听,整个小组成员就要站起来背诵一次“倾听是一种能力”这句话。
其次,要带着目的去“听”。带着什么目的去听呢?听读音是否正确、听停顿是否有误、听是否有添字漏字、听回答问题的声音是否洪亮、听语速是否恰当,听说话句子是否完整……有目的才有动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地思考。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不能一次性提出所有的要求,可以每次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比较容易做到,而后再慢慢增加难度。
最后,学会迁移运用,检验学生是否“有效倾听”的最佳方式就是“复述”。有时是教师说,学生复述;有时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小组在班上交流;有时是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复述。这种有意识的“模仿”会影响学生写话的能力。他会下意识地把听到的词语、句式、句子结构反馈在文字中。我们都知道,“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不能割裂而存在的,反而应该是相互缠绕螺旋上升的。
三、有条理地说
要大胆说。写话无非是“我手写我心”的游戏,但低年段学生往往心与手各有想法。笔者认为在“写”之前有一个重要的步骤——“说”。笔者利用口语交际课、堂上回答问题、平时的交流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说话机会。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说,举手就能说。答对了的学生就大力表扬,答错了的学生下次有机会可以优先回答。“我回答”“我补充”“我有不同意见”“我评价”这几种模式可以任意选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为了能争取回答问题自然就会集中注意力,为了反驳其他人就会主动思考,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事实证明,学生把自己说过的话写下来的文章是比直接书写的文章语言上是更通顺的。
说完整的话。一是要求学生说话前先组织好语言,按一定顺序,说话有始有终、条理清晰、表达完整、声音响亮;二是要及时表扬。用词准确、表达流畅、合理想象都是值得表扬的地方;三是坚持进行循序渐进的说话训练。成绩好、胆子大的学生先说,带动想说而不敢说的学生;对于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要鼓励其发言,哪怕只说一句完整的话。笔者对学生的要求只保底,不设上限,平时在教材中也会捕捉说话的训练点。比如,让学生每学完一课谈谈体会,在课文以“一带多”引入课外阅读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写话,那自然是事半功倍。
四、有思考地读
重视大声朗读。朗读可以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小学是人类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大声朗读,熟读成诵是最好的培养语感的方式。低年段的课文理解要求不高,主要仍以识字为主。如果学生能把这些优美的文字背下来,在写话的时侯名家的语言会变成自己的词汇储备库。
广泛地读。多方面涉猎,本着开卷有益的目的,除了让学生阅读课本的文章外,笔者还坚持“以一带多”,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拓宽学生的视野。巧借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推进大阅读。
有思考地读。自二年级开始,笔者就开始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读书:“你在阅读中认识了哪些生字,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在阅读中圈点勾画,读完后做好读书笔记。班上也会定期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交流,使阅读散发思考的魅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有机会成为现实。
五、有技巧地写
连词成句。把起点设低,让学生观察一幅图,可以让他们把观察到的图上出现的事物用词语写下来,再添枝加叶把词语变成词组,最后连词成句。一定要让学生多写“四素”句,即:“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让这种训练成为日常,学生写话时就会按这种模式去观察,反复练习,可为写话添色不少。
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或时间或空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整体和局部特征,学习如何更有条理地描写事物。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笔者有意渗透表达顺序的训练,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把“称象”的过程按照顺序说清楚,这也是写话的铺垫。
善用教材,仿写起步。教材文质兼美,是引导学生练习写话的现成素材。仿写可以仿句式、仿顺序、仿结构、仿修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如,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生动有趣,笔者鼓励学生用文中一样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写一写其它植物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学生也能写出不少有创意的小诗。
发散思维,续写精彩。低年段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瑰丽,只是需要有人打开他们的想象之门。比如,学习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后,可以讓学生想象一下老虎知道狐狸骗它之后会发生什么事。
如此多路并进,低年段学生写话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