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洪芬 ,牟润慧 ,王吉祥 ,李金侠 ,宋向前
(1.烟台南山学院 工学院,山东 烟台 265706;2.徐州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3.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部,山东 烟台 265706)
随着现代服装流行趋势的演变,人们着装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主要趋向于追求服装的多功能性、高舒适性与个性化[1―3],消费者追求造型简约、穿着舒适的服装,同时强调符合人体结构以及活动规律[4―5]。西服马甲常与衬衫、西服搭配穿着,其最早随着西装传入我国,也可称之为“西服背心”。西服马甲作为一种无袖的上衣,最初与西服搭配穿着,主要考虑其对人体具有护胸、防寒、保暖作用[6]。虽然在现代日常西服套装中,马甲已不再是必须的配套服饰,但因其造型简单、穿着方便、着装易于组合变化等特点,仍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7]。当代西服马甲的功能性逐渐减弱,消费者穿着马甲更多的是考虑其符号性。一是在现代正式商务洽谈场合或者在较为隆重的宴会、典礼中,西服马甲仍常作为不可或缺的服装品类与男西装搭配穿着,以显示着装者身份的尊贵与出席场合的庄重;二是作为特殊职业工装单独搭配衬衫穿着,常被空乘人员、银行职员等特定职业人员选择作为本行业特定工装,此类马甲无需搭配西服穿着,其款式通常有所变化,设计元素更加时尚化、多元化。随着西服马甲朝时装化、职业装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师开辟西服马甲设计的新思路,以“双面可穿着”为研发切入点,在保留其款式特征前提下进行差异化细节设计,改良其加工工艺、优化其结构设计方案,从而研发出新的西服马甲产品,使得一件马甲正反面均可外穿,以一件马甲为载体实现两件马甲的价值,此设计扩大了西服马甲的适用性,增加了其内在附加值。双面可穿服装在款式上虽然可以实现多正反面的多样化,但在工艺和结构设计方面要求甚高,本文旨在保证其工艺可操作性的前提下从结构角度着手,优化其结构设计方案,以保证双面可穿西服马甲的双面美观性与舒适性。
周敏通过对马甲发展历史的梳理,进而延伸到对马甲结构、工艺及材质等方面的比较,探索了马甲的使用价值。谭凤姣等对合体女马甲的省道创新设计与运用进行了研究,指出省道在满足合体马甲功能性的同时,还能在马甲造型中起到重要作用[8]。
以上研究为双面可穿西服马甲的结构设计优化方案提供了一些思路。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目前部分学者只着眼于西服马甲的款式设计与基础结构设计规律的探讨[9―10],也有学者从职业防护马甲的功能性与舒适性方面展开研究[11―12],而关于双面可穿西服马甲结构设计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仍较为罕见,供从业人士可参考借鉴的技术参数较少。因此,本文着眼于双面可穿西服马甲结构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西服马甲款式特征明显,在较正式的商务场合,常搭配衬衫、领带、西服外套、西裤、风衣穿着。其廓形基本为无领、无袖的紧身款式,内层配有里布;后衣长不宜过长,常取腰围线以下10 cm;前衣身底摆与止口交接处常设有撇角;领型一般为鸡心领,女式马甲领型可适当做曲线设计,以体现女性的柔美气质;男式搭门右压左,女式反之;男式前中常设置五粒扣,女式常设计三粒扣也可取五粒扣、七粒扣进行变化设计;腰侧有两挖袋,男式左胸有手巾袋,女式可免去手巾袋设计;后衣身可采用面料亦可采用里料,若采用里料时,后腰处常配有腰带设计,女式可根据款式需要来决定是否保留腰带;男式前后衣身需借助腰省来实现紧身效果,女式则通过分割线来实现收腰款式;男式腰侧缝底部可设计3 cm 的开衩,女式由于其“X”廓形无需做开衩设计。综上所述,男式西服马甲款式较固定单一,女式西服马甲设计元素较多,款式可呈现多样性。
本文将这种正反两面均可外露穿着且双面均具有西服马甲款式特征的服装命名为“双面可穿西服马甲”,以下简称为“双面马甲”,将此马甲的两面分别命名为“A 面”和“B 面”。以男式双面马甲为例,图1、图2分别为男式双面马甲A 面、B 面式样图。A、B 两面的细节设计可进行差异化设计,以实现马甲的款式多样性。
图1 双面可穿男式西服马甲A 面式样图
图2 双面可穿男式西服马甲B面式样图
双面马甲内外两层在满足具有马甲款式的前提下,还需同时具有美观性与舒适性,以实现两件马甲的穿着价值,这就要求制版师要充分考虑设计初衷和工艺可行性,调整结构设计方案,以攻克技术难关实现设计效果。
双面马甲采用的是双层面料、双层衬料组合,内外两面均呈现马甲外观。双面马甲的外观款式特征必须与普通单面西服马甲具有统一性。比如男式西服马甲中的左胸手巾袋、腰侧两挖袋、后衣身的腰带、五粒扣等因素;女式西服马甲中的腰侧两挖袋、前后衣身分割线等因素均要保留在双面可穿西服马甲的内外两层款式要素之内。不可牺牲马甲的款式特征来实现结构的可行性和服用的舒适性,应针对具体款式制定具体的结构设计方案,使得结构改良服务于款式的统一性。
为了简化结构设计流程,双面马甲A、B 两面用料的回弹性、缩水率等指标应一致,防止因回弹性、缩水率等差异导致马甲两面在服用后或者水洗后产生止口外吐、吊角、丝绺等弊病。尤其对于A、B 两面采用异色面料的款式,若出现止口外吐在外观上是显而易见的。考虑到双面马甲需与外层的西服色系一致,故A、B两层应尽量采用同色系面料或里绸[13],以保证双面马甲A、B 两面均可搭配同一件西服穿着,实现马甲“一配二”的服用价值,双面同色系面料设计能较好地掩饰止口外吐这一弊病。若必须采用异色面料制作双面马甲,建议AB 面均使用微弹面料,如棉氨混纺、毛氨混纺等织物等,如此,即便面料的回弹性、缩率有一定差异,面料的弹性亦能够很好地将外吐量中和,使得双面穿着时均不会出现止口外吐的弊病。
依上所述,双面马甲的基本款式特征不可改变,则应从内部细节结构设计入手,使得一件马甲承载两个不同的款式效果,实现双面款式多样化。无论男式还是女式马甲,其廓形均为合体收腰款式,衣身上的挖袋、腰带、省道、分割线等可通过宽窄、长短、左右、前后的变化以及省道转移原理实现A、B 两面细节设计差异化,以满足消费者对双面马甲的多样化款式需求。
款式多样化设计不但提升了双面马甲的内在附加值,而且将衣身的分割线、省道、袋口、腰带等产生错位,如此可以减少因同部位的缝份过厚导致成衣外观出现臃肿、不服帖的弊病。
双面西服马甲多穿着于西服外套内,由于采用双层面料、双层衬料,前衣身厚度有所增加,此时应在结构设计角度着手改进,免去不必要的零部件设计,使用较轻薄透气的有纺衬,旨在减小衣身厚度,提高透气性与柔软度,以趋于整体轻便、舒适。
虽然舒适性是成衣质量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但为了保证马甲的整体款式统一性,一些零部件仍须保留。比如A、B两面腰侧两挖袋、后背腰带的存在势必会导致马甲外观的臃肿,对其成衣散热性也会有一定影响。如何协调多部件导致的衣身散热性差、外观不平服与外观整体款式统一之间的关系,成为结构设计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制版师在保证款式统一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良结构与工艺,最终达到外观良好、结构与工艺可行、舒适性较高的三者统一。
双面马甲在围度尺寸的设计上需进行适当增加。一般合体西服马甲的胸围尺寸在净胸围的基础上增加4 cm 即可。单面马甲前衣身外层为烫有纺衬的面料,内层为里绸;但对于双面马甲,内外两面的前衣身均需采用烫有纺衬的面料,前衣身的面辅料厚度大于单面马甲,前衣身围度应在胸围尺寸基础上增加1~1.2 cm,增加量的大小随面料和衬料的厚度增加而增加。后衣身若双面均采用里绸,由于里绸较薄,其厚度增加量可忽略不计;若后衣身双面均采用面料,后衣身围度尺寸亦要另增加0.5~0.8 cm,增加量随面料厚度适当调整。
另考虑到双面马甲前中心内外双面均有纽扣,内外双面均设计有挖袋或手巾袋,后腰处可能有双层腰带与双钎子的设计,为了使双面马甲穿着后避免在正面出现反面纽扣、钎子、口袋的凸起痕迹,其衣身围度不可过于紧身,其围度要前后衣身加量的基础上另加1.5~2 cm,以保证穿着后马甲外层的美观性。
普通单面穿马甲外层为面料,内层有里布、褂面,面料在底摆处常放缝份4 cm,里料四周放缝为1.5 cm,目的为在底摆处或后中、侧缝等处形成眼皮量,里布弹性较小,眼皮量设计可防止马甲内层围度因运动、呼吸等发生微增长时缝份绷开。
由于双面马甲双面均外露,故其底摆无折边,与里布缝合处无眼皮量设计。因此双面马甲所有裁片放缝均取1 cm。缝合时两面均无吃量,以保证内外两面均不会出现止口外露弊病。
普通单面穿马甲搭门量一般设计为3 cm。如图3所示,纽扣中心距里襟止口为1.5 cm,扣眼外侧即圆头锁眼一侧距门襟止口1.3 cm,扣眼大为1.7 cm,纽扣系上后由于钉扣缝纫线占约0.2 cm,如此可得纽扣中心距扣眼非圆头一侧为1.5 cm,所以普通马甲的搭门量为3 cm。
图3 普通搭门截面示意图
若要实现穿着双面马甲两面时均能系扣,则需将其搭门量加宽至5 cm,如图4所示。由于双面马甲需在内外两面钉纽扣,为防止穿着后内层纽扣外露,需将纽扣钉至扣眼非圆头锁眼一侧,即扣眼远离止口一侧。考虑到钉扣工艺的可操作性,扣位需距离扣眼边缘0.25 cm,以防止距离扣眼过近导致脱丝现象,钉扣位置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内外两面系扣后外观均与普通马甲一致,双面马甲内外两面的扣眼大均取1.7 cm,扣位距止口均为1.3 cm,计算可得双面马甲的搭门量为5 cm。
图4 双面马甲搭门截面示意图
西服马甲左胸上部常设计有单嵌线手巾袋,腰侧设计有双嵌线挖袋。既然要保留马甲的这一款式特征,内外两面则均要设计袋位,共计6个挖袋。内外两面的左胸手巾袋恰好在马甲的两侧,不会出现在马甲的同一部位,其大小及上下的结构无论是否相同均不会影响马甲外观及舒适性,结构设计仅需符合其审美需求即可。
腰侧的四只挖袋若大小及上下位置结构设计一致,两袋口则处于重合位置,在工艺上不便操作,同时其舒适性亦较差。众所周知,由于袋口处设计有嵌线,嵌线制作工艺决定了袋口处面辅料层数较多,因此穿着后此处不易服帖,尤其袋口处需加无纺衬以防止开袋时面料脱丝,这一工艺使得袋口处更加厚重、硬挺。对于双面马甲,若内外两面的袋口在同一位置,则此处面辅料层数最多可达14层,而衣身只有2层,面辅料层数相差悬殊,在熨烫环节容易出现极光现象,且在穿着时袋口部位稍显厚重,从而影响马甲的美观性和舒适性。
若将内外两面的袋口大小及上下位置进行错位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弊病。袋口大小可在0.5~1 cm 浮动设计,袋位上下可在1~2 cm 浮动设计。双面口袋可分别采用双嵌线和单嵌线两款式,总之使得内外两层袋口大小、上下、样式实行差异尺寸设计,如此使得袋口处的面辅料实现层数过渡,错位前后袋口处面辅料层数对比如图5所示。在保留口袋的前提下,有效地避免了熨烫极光现象,提高马甲的美观性和舒适性,同时实现双面马甲口袋款式的多样性。
图5 错位前后袋口处面辅料层数对比图
由于西服马甲均为较合体款式,其衣身结构需设计省道或者分割线来实现其合体效果。男式马甲设有前后腰省,女式马甲前后常采用曲线分割以达到收腰效果。
分割线错位不但能够使双面马甲外观呈现多样化,同时能够较好地解决双面马甲缝份处较硬挺、相互摩擦易起空、熨烫易出现极光的弊病。分割线错位设计将同一部位的缝份分离开来,实现了双面马甲分割线处内部缝份的互不干扰;同时还避免了成衣后整理熨烫分割线处过程因面料层数较多而出现极光的弊病;错位后的分割线内外两面均较服帖、透软,因此,此错位设计是一举三得的结构改良。
针对男式双面马甲,前后衣身只设计腰省,腰省的大小和左右位置可在0~1.5 cm 范围内调整。针对女式双面马甲,常用分割线自袖窿至腰围线再至底边,在保证成衣造型不变的前提下,只要恰当使用胸省的转移原理,分割线便可在原位置的基础上可左右移动0.5~1.5 cm,分割线在袖窿部位的起始点也可移动0.5~1.5 cm。女式双面马甲的胸省亦可进行省道转移,实现内外两面分割线设计差异化,如图6所示,女式双面马甲A、B两面前衣身采用差异化曲线分割,如此可避免内层缝份重合,同时又实现了款式的多样化。
图6 女式双面马甲前衣身分割线差异化设计
西服马甲的腰带由腰带和钎子组成,钎子订在左边腰带,右边腰带头部可以设计为尖头或者平头样式,固定腰带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固定在省缝或者分隔缝中;二是固定在腰侧缝中[14]。女式马甲经过款式改良后,其后腰可免去腰带设计,若作为马甲款式特征的一个因素,亦可保留腰带。男式马甲在传统马甲的款式基础上变化不大,除了廓形变得紧身之外,一些款式特征因素仍需保留。
腰带由双层里绸缝合而成,虽然里绸较薄,即便内外双面的腰带缝合位置重合,亦不会觉得厚重,但钎子的质地较硬,且每一面的腰带在钎子处要互相穿插固定,若双面钎子位置重合,在后腰处势必会形成钎子和腰带的多层重合,穿着后腰部的服帖效果较差,甚至会出现凸起的弊病。为避免出现此弊病,内外双面腰带的上下位置需做适当调整,上下位置要错开2 cm,以保证双面的钎子不在同一位置。为了达到款式多样性,内外双面的腰带可设计为尖头和平头两种样式;腰带的固定位置亦可进行差异化设计,选择腰侧缝、省缝、分割缝等部位来固定。腰带的多样化设计既可以实现双面马甲款式的多样性,又可减少腰带处面辅料的层数,保证马甲穿着时后腰处的平服性,错位前后腰带处面辅料层数对比图如图4所示。
双面可穿西服马甲结构设计优化,在保留了马甲基本款式特点前提下,结合西服马甲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从舒适性和美观性角度着手,对衣身结构设计优化,使双面可穿西服马甲向轻便、时尚方向发展,拓展双面可穿西服马甲适用范围。因此,对双面可穿西服马甲结构设计优化进行的深入研究,是对当下西服马甲结构设计优化相关理论的重要补充,也为相关服装生产企业在双面可穿马甲结构设计与产品研发方面提供思路与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