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路径选择

2021-08-03 01:48周熠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6期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路径选择心理健康

周熠

[摘 要] 艺术类高校承担着凸显时代气质、塑造时代性格、弘扬时代精神的责任。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艺术类高校学生在学习、就业、职业发展及社会认同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重视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预防预警机制,加强朋辈互助教育,完善心理育人机制,充分发挥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专业优秀、身心健康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 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路径选择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新时代浙江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融合机制研究”(M21YD004)

[作者简介] 周 熠(1983—),女,浙江东阳人,硕士,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4-02

艺术类高校是文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和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报考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数量呈现了不断增长的态势,各大艺术类高校变得炙手可热,要重视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心理的健康和精神的富足。开展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考虑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也要充分了解艺术类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注重分类指导,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使艺术类人才更好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一、当前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覆盖面不广

艺术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心理咨询老师和部分辅导员教师开展,专职师资配备不足,对专业知识缺少系统的持续的学习,“时时抓,刻刻讲,处处渗透”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内容,课程教授中形式单一,开放性资源较少,授课教育成果很难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常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包括防治心理疾病,也包括完善心理调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等几方面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往往只聚焦在部分“名单学生”,对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障碍咨询较多,发展咨询较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了局限。

(二)艺术生为易发群体

艺术类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个性鲜明,自尊心强,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文化课学习投入不够,知识面窄,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遇事容易钻“牛角尖”,是心理问题的易发群体。第一,学业问题。在大学生压力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业压力,学习目标不清晰,可走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大学和想象中不一样,等于重新站上了起跑线,许多安排由自己掌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课余生活,很容易迷失自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第二,适应问题。从中学升入大学,从一种学习环境进入了另一种学习环境,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老师管的相对少了许多,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制,学习上更是要自律,直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不能适应这种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三,情感问题。情感是每个大学生求学期间要面临的重要人生课题,大学生处于青春冲动期,社会阅历尚浅,爱情观尚不成熟,在感情发生波动或失恋后,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和忧郁等消极情绪,若是长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问题。第四,经济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各不一致,进入大学以后,健康消费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物质上容易产生攀比,这也是严重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

(三)心理育人态势没有形成

2017年心理健康教育被正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心理育人”也成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一部分。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虽拥有相关证书,但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教材理论内容的传递,缺乏实践的经验,较难围绕授课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课上内容与学生关注点不一致,学生兴趣不大,授课的效率不高[1]。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密,二级院(系)的心理辅导站还没有配齐,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的建设还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和授课教师的事,艺术类高校青年教师比例较高,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专注于在技能上的培养,对于学生发生的心理隐患很难做到及时发现和及时反馈[2]。学校领导、任课教师、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学团组织、学生干部之间的互动不够,联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效果不明显。

二、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与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而众多,社会风气、学生个性特征、原生家庭情况等因素都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除去单独设立的30所艺术院校外,各類师范类院校及大多数综合类大学中也都设有音乐、美术、传媒等艺术类专业,艺考生的报名人数也一年高于一年,突破100∶1录取比例的专业也在增多,竞争十分激烈。规模增长必然带来就业挑战,虽然艺术类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较高,创新创业比例也位居前列,但仅2021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达909万,大学生“人才”的金名片已不再,“高期望”“慢就业”逐步加剧。目前,国内受疫情影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国际政局也不稳定,艺考带来的热度已经远超社会的实际需求,接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中小企业在2020年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同比降幅达到了60%以上。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新时期的各项考验,更要学会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全面正确认识自我。

猜你喜欢
艺术类高校路径选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艺术类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