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明 李静
[摘 要] 我国已经进入服务业主导、服务型消费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新时期,为我国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然而,当前众多高校所开设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在授课效果和课程建设水平上均难以满足企业岗位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转型升级的需要。深入分析将“岗—课—赛”融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总结“岗—课—赛”融合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特点及优势的基础上,从“三个阶段十个环节来”设计“岗—课—赛”融合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实施方案,以期能够培养出既满足企业岗位用人需求,又具备创业创新理念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岗—课—赛”融合;国际服务贸易;创业创新;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基于‘岗—课—赛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SJGY20200649);2017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GBD1317097)
[作者简介] 刘黎明(1978—),男,山东平度人,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研究;李 静(1982—),女,辽宁宽甸人,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服务和贸易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068-04 [收稿日期] 2021-05-18
“十四五”規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确定了我国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做强国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一步完善内外贸一体化体系,加快推进国际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为重点的新发展格局。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工业主导转型升级至服务业主导的关键时期,在可预见的未来五年,我国服务业占比有望提高到60%,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工业农业相辅的产业结构。同时,我国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重大改变,逐渐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在可预见的未来五年,我国居民服务型消费将达到53%,消费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左右。随着计算机信息、5G、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行各业中的深层次应用,我国势必进入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百万亿元。这些都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必将带动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1]。
在以国际服务贸易为核心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具备从事国际服务贸易的人才需求激增,而当前高校专业教育同质化和人才培养单一化问题严重,缺乏培养能够胜任服务贸易一线岗位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当前,国内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高校均开设了“国际服务贸易”专业课程,其授课效果和课程建设水平对企业岗位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转型升级效果的影响巨大。
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定位不合理,重视程度不够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大多定位为专业选修课,学时仅仅为32学时,很难满足12个大类国际服务贸易课程讲授的学时要求,也因此造成教师和学生对此课程的不重视,甚至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本就未开设本门课程。同时,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开设偏重货物贸易方向,多数课程围绕货物贸易进行开设,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体系比较单一,仅仅开设一门课程,难与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相匹配,支撑课程体系亟待完善。
(二)课程内容体系偏重理论化,缺乏实践创新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学科,不仅具有理论知识体系,还具有实践能力体系。但当前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内容体系存在明显问题:一是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在理论知识上存在着质的区别,再加上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全球性和区域性贸易协议等内容过于理论化,课堂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国际服务贸易内容涉及12个大类,烦琐的门类划分直接导致类别服务贸易与区域服务贸易形成门户森严的不同行业。同时,学生对国际服务贸易相关行业仅止于一般性了解,对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热点问题“服务外包”知之甚少。三是高校缺少国际服务贸易实训室,没有设置实训环节,市面上更缺乏针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实训软件,对于毕业生也缺少针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实习环节和顶岗实习的机会[2]。
(三)专业师资实践培训不到位,缺乏教学创新
一是当前高校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工作,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在教授课程时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很难深入讲授服务贸易各行业实践操作工作流程,从而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完全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岗位实际相结合,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实用性、复杂性和创新性,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服务贸易专业知识储备和极高的专业综合能力,否则难以将国际服务贸易相关领域知识给学生讲深讲透。同时,当前专业研究服务贸易领域的师资极其匮乏,多数教师是从研究货物贸易领域转行进行服务贸易研究,相关成果也是在不断研究和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三是教育部和教指委针对国际服务贸易师资的培训相对较少,导致师资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均不到位,教学只能依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行业和企业现实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尝试[3]。
二、“岗—课—赛”内容融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必要性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发[2019]4号)强调发展以职业需求、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岗—课—赛”内容融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体系,就是将岗位需求、课程建设和实践动手能力三者高度融合,打造高质量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再次强调加快探索“岗课赛证”相互融合,利用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成熟标准,充实、改造和提升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将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岗—课—赛”模式进行重新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岗—课—赛”内容融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可以改变当前国际服务贸易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真正达到按照职业标准、企业需求去培养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