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促教”的目标性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模式研究

2021-08-03 09:34刘缙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6期
关键词:目标性改革

刘缙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开展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教育的系统性,不注重受教育者的需求,以及教育措施单一刻板。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成果转化率低及教育者的教学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学生的特点、心理及对课程的需求,以期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及措施,以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性;改革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历史类通识课中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 (B21022)

[作者简介] 刘 缙(1980—),陕西榆林人,历史学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037-04   [收稿日期] 2021-04-2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一项重要的分支教学内容,课程涉及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且时间跨度长,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历史借鉴意义。但是,如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希望改变现有的教学面貌,解决课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学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1] (P4)。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难以实现既定目标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受教育者本身的感受,再加上教育措施的滞后和教育者积极性下降,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力求了解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心理、学习需求,以及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将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措施三要素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系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得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理论。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纲要”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开展及理工科高校学生特点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目标群体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级的在校学生,共发出问卷50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283份。问卷共设计30道单项选择题,采取匿名的方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信息和电子科学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理工科高校。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出学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学生性别比例严重不均,男女生的比例在6∶1左右。由于性别差异,对课程的兴趣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问卷调查中才会出现七成以上的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军事战争感兴趣。

第二,学生入学成绩较高,基本学业素养较好,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知识结构存在理重文轻的问题,虽然缺乏相应高度的文科知识体系,但自身对这些文史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渴求。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问卷题型设计是以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为出发点,以明确教育目标为核心。

第一,有关教育者的题目及分析。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指教师和其他参与学生教育的工作人员,他们会对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精神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产生影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尤其在高等教育中,教育者需要在更高的知识层面和意识形态领域凸显其指导意义。

以问卷中第13题为例:“你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課老师的印象是什么?”约4.8%的学生选择“A: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者”;约28.6%的学生选择“B:与小学至中学的政治科目老师一样”;约19%的学生选择“C:大学一门无聊课程的老师”;约47.6%的学生选择“D:文史知识的传播者”。

近半数的学生认为“纲要”课老师是文史知识的传播者,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过展示了一种照本宣科的能力,这有悖于高等教育的初衷。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与中小学老师没差别,那为什么要将同样的课程在不同年级重复开设呢?这不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吗?更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这是大学一门无聊课程的老师,究其根源,是课程的问题还是教育者本身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思考与反思。

第二,有关受教育者的题目及分析。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学习的主体,其获取知识、技能等相关能力的增长,以及他们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是衡量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此次问卷调查是从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对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收获三个方面入手设计题型。

譬如第9题:“你基于什么目的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52%的学生选择“A:考试需要”;有24%的学生选择“B:个人兴趣”;有19%的学生选择“C:教学内容”;另外有5%的学生选择了“D:其他原因”。由此可见,一半以上的学生是被动学习,这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有关,但在高等教育中如何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则是教育者和教育改革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学习收获的角度而言,学生还是对“纲要”课程有着较大的学习预期。从第12题“你最希望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中获得什么?”便可看出,有55%的学生选择“A:获取历史知识”;27%的学生选择“B:提高思想水平”;另外还有18%的学生选择“C:为考研奠定良好基础”。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从这门课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水平,具有很高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却有悖于这样的初衷,如第15题“你在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通常会做什么?”有50%的学生选择“B:学习其他课程”,只有32%的学生选择“A:认真听讲”,另有14%的学生选择“C:玩手机游戏”和4%的学生选择“D:睡觉”。如何将学生的学习预期和实际的课程学习收获达成一致,不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变成自习课,是我们另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猜你喜欢
目标性改革
目标性社区护理对预防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的价值
某三甲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改革之路
建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点构思
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策略之我见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