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林
作文题目
閱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趋同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择同而交,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自己有较大差异的人来交往——择异而交。
某中学拟以“择同而交”(正方)和“择异而交”(反方)为题举行一场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由材料、引导语、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指出了人们的两种交往方式:择同而交和择异而交。“往往”一词说明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是择同而交;“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说明“择异而交”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交往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暗示反方辩手要联系当今社会来辩论这种交往方式。
辩论词(辩论稿)的格式:首先是称呼、问好,这个跟演讲稿(发言稿)相似。其次交代“我是正(反)方一辩”;主体部分还是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先开门见山摆出“我方”的观点,再充分有力地加以论证——可以以立为主,以破(驳)为辅,破立结合。最后是“我的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之类的结束语。“一辩”即第一辩手,是一方打头炮的陈词者,其陈词的内容就是本次考试的作文。“择同而交”和“择异而交”既是辩论词的标题,也是辩论词的观点,即所谓的观点型标题。
原作呈现
择同而交
古龙城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
我方认为:应该择同而交。
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也告诉我们,应该选择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进行交往,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东晋时期的祖逖与刘琨,我们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为国家收复失地的远大抱负,并且一直为自己的抱负而努力,每天闻鸡起舞,不忘初心。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北宋的王安石与苏轼,我们也非常熟悉。他们同位列“唐宋八大家”,皆是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是年轻有为的朝廷栋梁。但是,后来因为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却百般反对阻拦,两人便成了政敌,最终苏轼被贬离京城,饱受磨难。这是因为两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不同所致。
伯牙与子期都爱琴懂琴,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弹琴时不论想到什么,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伯牙所思所想。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知音的故事。
在当今社会,两个人如果情趣不同,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即便在一起,也很难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关于这一点,在座的各位应该深有体会,我就不多说了。
二战时期,德国失败投降之后,美苏两个国家各有野心,都想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于是两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不断地产生摩擦,最后成为最大的对手。
如今,中国实行“一带一路”,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本着各国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所以才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共谋发展。
总之,在我方看来,就应该择同而交。
我的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考场得分】40
【失分原因】这篇辩论词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事例典型而丰富,有正面的和反面的,有具体的和笼统的,有古代的和当今的,有中国的和国外的。然而,这些事例显得很零散,给人的感觉就是想到一个写一个,有堆砌事例之嫌,缺乏整体的布局和有机的组合。这样的议论文,即使事例再多,也只能得40分左右,很难上42分(总分60分),因为没有搭建起论述的整体框架,缺乏层次感,显得论证不充分——这也导致了字数严重不足,被扣3分。
升格指津
建一栋房子所具备的各种砖石,不能将其随便放置,而要事先考虑好哪种砖石放哪里更好看或更适合,在砌砖石之前还得先搭梁建柱,有了梁和柱的支撑和固化,才能使得各种砖石既好看又稳固,不至于崩塌摔碎,整栋房子看起来更加漂亮、大气、雄稳。
对于一篇议论文来说,那砖石就相当于各种事例,那梁和柱就相当于支撑起文章框架的观点句(总观点、分论点)、中心句、总起句、收束句(总结句)、过渡句,这样的句子可简称为框架句,我们要整体考虑,放置好这些“砖石”,搭建好这些“梁柱”,让事例充分发挥其雄辩有力的论证作用,让文章的框架感和层次感稳健动人,让阅卷者“眼前一亮”,而给出高分。
一、整体考虑,布局好各事例
对全文所用的六个事例进行梳理,发现共有两大类事例,第一大类事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祖逖与刘琨的交往、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伯牙与子期的交往、当今社会两个人的交往),第二大类事例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美苏两国的交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两者呈层进式关系,第一大类的事例应该放在第二大类的前面,这在原文中的位置关系是对的。再进一步梳理第一大类的事例,发现又有两个小类,第一小类是理想和抱负相同的人(祖逖与刘琨的交往、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第二小类是情趣相同的人(伯牙与子期的交往、当今社会两个人的交往),考虑到“理想和抱负”比“情趣”更“高大上”,所以将第一小类的事例放在第二小类的后面为最佳,也稍显层进式关系。到此,六个事例分成了三组,每组都包含了一正一反两个事例,可以按时间顺序放置这两个正反事例:第一组,伯牙与子期的交往、当今社会两个人的交往;第二组,祖逖与刘琨的交往、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第三组,美苏两个国家的交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这样一梳理,六个事例在全文中的整体布局就出来了。
(一)从个人层面来论证择同而交。
1.伯牙与子期的交往、当今社会两个人的交往:从情趣相同的角度来论证人与人之间应该择同而交。
2.祖逖與刘琨的交往、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从理想和抱负相同的角度来论证人与人之间应该择同而交。
(二)从国家层面来论证择同而交
美苏两个国家的交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
二、搭梁建柱,创设好框架句
将每组的正反两个事例放在一个段落中来写,酌情在每个事例的前后创设议论或分析的框架句。原文倒数第二段的总结段总结得不够到位,还可优化。(见下面升格文的画线语句)
升格佳作
择同而交
古龙城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
我方认为:应该择同而交。
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也告诉我们,应该选择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进行交往,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两个情趣相同的人走到一块,才能成为真正的知己。【分论点、中心句】伯牙与子期都爱琴懂琴,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弹琴时,不论想到什么,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伯牙所思所想。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知音之交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两个人如果情趣不同,也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即便在一起,也很难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关于这一点,在座的各位应该深有体会,我就不多说了。
两个理想和抱负相同的人,才能永远地走在一起。【分论点、中心句】东晋时期的祖逖与刘琨,我们并不陌生。他们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并且一直为自己的抱负而努力,每天闻鸡起舞,不忘初心。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相反地,两个理想和抱负不同的人,是很难走到一块的,即使走到一块了,最后也会分道扬镳,甚至成为敌对的双方。【过渡句】北宋的王安石与苏轼,我们也非常熟悉。他们同位列“唐宋八大家”,皆是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是年轻有为的朝廷栋梁。但是,后来因为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却百般反对阻拦,两人便成了政敌,最终苏轼被贬离京城,饱受磨难。这是因为两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不同所致。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择同而交是多么重要!【收束句】
择同而交,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渡句】二战时期,德国失败投降之后,美苏两个国家各有野心,都想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于是两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不断地产生摩擦,最后成为最大的对手。如今,中国实行“一带一路”,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本着各国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所以才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共谋发展。因此,择同而交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一旦利益上有了矛盾,两国便难以交往下去,甚至还会走向对立面。【观点句、收束句】
总之,在我方看来,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不管是个人之间的交往,还是国家之间的交往,择同而交都是彼此交往牢固可靠、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则。【优化后的收束句】
我的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这篇修改升格后的辩论词通过调整六个事例的位置关系,创设适当的框架句,从个人之间的交往谈到国家之间的交往,从古代的交往谈到当今的交往,谈个人之间的交往又从情趣相同的交往谈到理想和抱负相同的交往,层层递进,思路明晰,结构框架稳健大气,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为什么要择同而交”,令人信服,可圈可点。
(责编 / 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