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淼
摘 要:本研究基于Liddicoat et al.(2003)提出的关于跨文化教学的五大原则,融合思政,将构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几个层面。在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设计,梳理各单元课程的前提下,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 跨文化教学五大原则; 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181-002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国家人群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趋密切。加强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朱勇,2018)。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到,跨文化交际课程与通用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同样重要,而人文性教育目标也在跨文化教育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相关问题时,提到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队伍(习近平,2017)。英语目前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发展高端前沿教育、国家友好交流等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最基本判断。然而语言是传达文化的符号系统,承载着某种意识形态(杨文雅,任霏,2014)。语言教学往往牵涉到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英语教学有时不可避免地向学生输送英语相关的西方价值观(王芳,国文,2007)。这样在不经意之间,英语承载着英美文化,融入了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推广了英美人的意识形态,造成了文化入侵的现象。这一现象必然导致学生淡化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本国文化,而西方节日的商业化,也加速了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传递,使得民族文化被认知弱化后渐渐出现认同忽略,而使得习以为常的本国文化在民族无视和漠然的前提下面临传承危机,也造成大学生乃至社会群体的文化失语现象。
二、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高校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尤其是随着国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需要更多高素质国际治理人才参与国际事务,日益凸显了我国这类人才的匮乏(文秋芳,202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在外语教学领域,《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标准》等纲领性文件已从国家教育决策和导向层面强调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彭仁忠等,2021)。跨文化交际课程不仅要增进学生对国外社会与文化的了解,也要强化本国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更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为他们未来跨文化交流中保有爱国情怀、弘扬中国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思政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路径探索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而因研究意义重大而发展态势迅猛,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意义(王诗颖,2020)。本课程将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设计,梳理各单元课程,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目前跨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由于欧美文化入侵和节日商业模式化,使得学生群体不断接受并习惯外来文化,逐渐淡化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本国文化,民族文化被认知弱化后渐渐出现认同忽略,造成大学生的文化失语,最终造成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低,缺乏文化自信。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每单元加入文化对比和辩证分析的设计环节,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然后通过学期论文和反思的发表,让学生自主构建文化知识认知,通过建立关联加深理解并记忆,再通过分析、辩论、访谈等互动形式形成辩证思维模式,再提炼反思形成理论。最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日益进取的革命文化融于教学内容当中,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的熏陶下,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意识,这也是本课程思政化改革的关键。而文化自信提升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也随之提升,这四种自信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孙洋,2020)。
四、跨文化课程框架构建设计
本研究基于Liddicoat et al.(2003)提出的跨文化教学五大原则:主动构建、建立关联、社会互动、反思和责任,融合思政,将构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几个层面:
(一)教学目标
在思政视域下,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下,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形成跨文化沟通的思维、辩证分析跨文化沟通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了解和领悟自己文化的内涵、认知中华民族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提升文化自信。
(二)教学原则包括五要素:知识构建、建立关联、社会互动、反思和责任
(三)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对比-思辨-内化
(四)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线上学习混合线下学习模式。线上资源众多,优中选优后选择一门结合蒙古族文化和红山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结合配套练习题,巩固所学,最终线上课程的总成绩占比期末成绩的30%,既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也能让学生自主构建跨文化的基本理论。
第二,成果导向结合引导启发式教学。在课程第一节课,明确告知学生在学期末需要提交的成果形式,即形成对跨文化理论和本国文化辩证认知思维的论文,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学习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理论体系,服务于每一个章节的知识构建,这就要求学生对跨文化理论有一定认识,阅读包括论文在内的相关科研成果,在不断构建知识框架的同时,建立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再通过论文等形式建立理论与社会的互動关联,整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反思,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而本项内容占比期末总成绩的20%,并实行一项否决制,如果论文不能通过考核,期末成绩记零分,在此严格的要求和压力下,学生通常会严肃处理课程的每一个环节。而课程在设计方面需要每一节课都结合线上内容进行导入,启发式提问,检查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结合经典案例分享,询问学生的理解和解析,让学生在半懂半疑惑的情况下接受章节理论学习。
第三,自主学习和组间合作学习相结合。学期末学生需要就自己对跨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结合本国文化再进行3分钟发表演说,占比20%。这项内容要求学生在每章自主学习后有东西可说,有想法可分享后,再进行组间分享,听取来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笔记,而在一次一次的组间打磨的过程中,形成成熟而熟练论文的发表,最终展现在每一位同学面前。组间活动需要同学们记录笔记,拍摄照片和视频,在学期末制作成小视频,分享给大家,最终评选出两组优秀小组,在平时成绩上予以奖励。
第四,语言强化和文化对比相结合。本环节需要学生在完成每单元线上学习后,找到相关的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带着想法来到课堂,老师将提问三位同学进行分享。用英语分享的过程中语言得到强化,也加强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跨文化思维逻辑辩证对比文化的不同,最后内化精华。
(五)教学活动包括
跨文化案例分析、经典案例组间辩论、跨文化访谈、情景剧表演、反思发表等。跨文化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理论应用于案例中,也是教师把握学生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用案例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多用理论分析,让学生达到理论掌握的目标。组间辩论是让学生在拿到多样性的案例后,分组分析,每组阐释自己的观点,其他组进行不同角度分析或反驳,让学生能够使用理论辩证分析案例和同学对案例的解读。跨文化访谈是课下活动,需要学生访谈留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提问留学生,并做成访谈小视频,最后把访谈得到的答案形成自己的跨文化心得,在小视频最后阐述,并进行视频评比活动,评选出最优秀的两组,奖励平时成绩。情景剧是组间活动,要求学生找最感兴趣的跨文化话题设计情景剧并演出,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体验跨文化环境和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并促进学生思考。反思发表是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综合一学期所学、所感,结合自己的学期论文,呈现出来的过程,是内化理论后,能否形成跨文化思维的考核途径之一。
(六)教学评估包括
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组成。形成性评估结合教学活动,随堂给出评估成绩;终结性评估通过课堂反思发表和学期论文构成。
(七)跨文化内容与思政内容结合点
第一,融入国家历史和爱国主义:在讲解文化背景影响交际的过程中,节选专题片片段,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历史和成就,在拥有自豪感和归属感的同时,了解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并且对比美国从殖民地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很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在拥有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理智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和“美好”。之后再对比几个文明国家的建国历史,可以让很多由于无知导致的盲目崇洋不攻自破。
第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文化价值的章节里。
第三,增强学生对国家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石淇萌,2020)。在讲解相关知识点,例如高语境和低语境,男性权利和女性权利,个人主义社会和集体主义社会等内容时,可以融入各国对待新冠疫情的案例、中国扶贫工程的案例、十个全覆盖工程案例,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第四,融入丝绸之路内容,了解古时候的跨文化交际;加入郑和下西洋案例,对比五月花號;再加入美国派英国使者失败案例,让学生也能知道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从来不只是语言障碍,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判断是跨文化适应最难的部分,需要跨出自己的认知圈,理性构建交际文化认知并停止判断。第五,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出口新冠疫苗为例,结合新冠时期中国派往世界各国医护人员的案例。
五、结束语
本研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合进跨文化交际课程课堂,基于跨文化教学五大原则融合思政,构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几个层面。并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梳理各单元课程内容,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形成准确理论框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回顾总结、不断借鉴最新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设计进行深入挖掘,理论再升华,设计再调整、再改进,直到构建完成整个跨文化交际课程。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六个维度的能力:即具备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认知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和意识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群英.论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广泛性与深厚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2):1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王芳,国文.英语“渗透”对中国语言文化影响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7(03):153-155
[4]杨文雅,任霏.全球化视野中的英语传播与传统文化冲突[J]黑龙江史志,2014(03):352-353
[5]朱勇.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文秋芳.“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J]外语界,2021(203):2-9
[7]孙洋.后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提升国家认同为目标[J]文教资料,2020(17):176-178
[8]石淇萌.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探究[J]英语广角,2020(142):114-116
[9]王诗颖.贵州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思政元素渗透与融合路径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79-82
[10]彭仁忠,付蓉蓉,吴卫平.新时代背景下跨文化外语教学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型研究[J]外语界,2020(199):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