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优化探索

2021-08-03 22:25张俊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

张俊伟

摘 要: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教学实践;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115-002

能源短缺是目前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核电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安全稳定供给问题的一个重要解决思路。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能源政策,根据《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研究》,预计到2050年,核电发展规模将达到3.35亿千瓦,发电量占比达到22.1%[1]。随着越来越多的核电机组投入使用,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需求。同时,我国也是核技术应用大国,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核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不同程度的辐射事故时有发生。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是辐射环境管理、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理及反核与辐射恐怖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是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2]。

“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重要课程之一,也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评价工作需要学习及掌握的重要课程之一。为适应我国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领域的快速发展,本课程需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培养理论水平扎实、动手能力强、能紧跟国际前沿的辐射环境工作人员。

1.课程主要特点

1.1综合性。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辐射防护、剂量学、环境生态学、辐射探测技术、核仪器、气象、水文地理、社会心理等学科,要求辐射环境评价从业者具有较广的知识面。

1.2应用性。根据我国法律要求,一切源项单位都必须设立或聘用环境辐射监测机构来执行环境辐射监测;一切源项单位都必须进行辐射环境评价。因此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3复杂性。需要进行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的项目多种多样,不同的项目涉及的要素也不同,这要求从业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以应对复杂的工作。

1.4时效性。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涉及的法律、法规、标准等较多,而这些内容随着时间在不断更新完善之中,需要从业者能够及时获取、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2.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政策导向、行业需求、学校定位以及毕业生就业趋势,本课程主要侧重于核工程、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就业时能够做到“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对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监测数据处理、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有深入明确的了解。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为满足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需求,适当增加该领域国际及国内发展前沿、最新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内容,保证学生具有国际化前瞻视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3.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本课程目前选用的主要教材是潘自强主编、于2007年出版的《电离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该教材全面系统的介绍了电离辐射环境监测与流出物监测、电离辐射环境影响和评价等内容。该教材涉及知识较多,正文部分接近750页,对于本课程来说太过于庞大和复杂。为保证教学质量,课堂内容设计上采用“抓住主干、精简细节”的方式,重新梳理安排该课程知识结构,重点讲述辐射环境监测内容、流出物监测内容、监测的物理及化学方法、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等内容,保证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对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有系统、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对于更深层次以及更细节的知识,如具体样品的采集、处理步骤,具体核素的分析方法等不再在课堂上讲述,而是通过给学生提供课外资料的方式,供学生课下参考及学习:一方面给出具体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便于有需求的同学快速查阅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收集整理了互联网上相关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以及评价工作的现场记录视频,作为学生的课外参考资料,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直观的了解该工作的流程及方法,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打好基础。

3.2教学与实践相配合。为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针对每部分的课堂教学内容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练习。实践项目以从各省市环保厅收集的各种类型的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模板,将里面的内容进行适当拆分,形成适合各部分内容的案例,每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后,将相应的基础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模拟练习,尝试编写相应的辐射环境评价文件,并与模板进行对比,最后分组讨论和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他们编写方案的不合理与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方法。该过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完辐射环境监测方案制定的内容后,给学生提供真实待评价项目的区域环境概况,如地形、气象、水文、行政区划、居民生活习性等信息,让学生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例如确定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布点、监测方法等。

4.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4.1分组讨论。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理论内容较多,单纯的教师讲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通過理论教学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针对不同核设施的流出物监测,让学生找出不同核设施流出物监测内容差异的原因,讨论适合不同设施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

4.2案例分析。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应贯穿整个理论教学之中,让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例如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设计原则要求监测方案应随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进行相应的改进,只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对该要求很难有深刻的认识,当以大亚湾核电站在海洋介质中监测到110mAg,并依次改进工艺,并修改监测内容[3]为案例进行讲授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辐射环境监测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5.优化考核方式

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课程成绩,不仅无法考察学生的总体能力和素质,也不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比重为6:4。平时成绩包括:(1)学生出勤情况(10%);(2)学生作业情况(10%);(3)学生课堂表现(10%);(4)学生实践成绩(30%)。该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本课程也有较深的理解和思考,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动脑与动手并重,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6.结论

实践性是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这门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考核方式等,注重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并能做到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中,有利于培养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改项目“刷分制在平时成绩评定中的应用探索”(华水政[2019]242号、电力政[2019]06 号2019DLYB03A)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华水政〔2020〕90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核电发展中心.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9

[2]潘自强.电离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3]张彩虹,任晓娜,沙连茂,胡逢全.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辐射防护,2014,34(01):5-10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