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运用

2021-08-02 03:26周春媚黄熙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传统文化

周春媚 黄熙

摘 要: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繁荣,在文化自信的倡导下,国风潮兴起,促进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文章结合实际,阐述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二者结合运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二者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装饰艺术;传统文化;审美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逸审美观念流变研究”(20FZX005)、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0 年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培育)立项“传统文论传承创新与当代文论发展研究”研究成果。

德国大文豪歌德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并为建筑的造型艺术赋予了丰富的意象,使人们对建筑艺术产生强烈的审美旨趣。随着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在构成建筑物的各个空间中,增添了诸多具有文化意象的元素,提升了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功能。近年来,在文化自信的倡导下,国风潮在建筑装饰艺术领域的影响渐增,掀起了新一轮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我国建筑装饰艺术吸收并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提供了有利契机。

一、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建筑装饰艺术传承了传统文化

首先,在建筑装饰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各类理念,如“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可以吸收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象形文字形式、各类纹样等。其次,通过这种结合运用,建筑装饰艺术在吸收、重构等途径下对传统文化的运用,间接传承了传统文化,也在实质上使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征获得有效彰显,在艺术形式与审美传达层面,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

(二)传统文化丰富了建筑装饰艺术

我国建筑装饰艺术领域对于传统文化各类素材的运用从未间断,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建筑装饰风格、建筑艺术形式中,基本都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传统文化,以文化符号与艺术形象的形式呈现于建筑装饰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装饰艺术,使建筑装饰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关联,形成了一种“诗意栖居”的审美境界,不仅有助于丰富建筑装饰艺术,也使民众的生活具有审美情趣。

(三)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文化共通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意境是中国哲学中美学的独特范畴,各类艺术对美学的一致追求从未改变,从古到今,从书法、绘画到园林建筑,无一不围绕着这一审美文化进行创造与表达。装饰艺术在中国古建筑中的表达从来都不是剥离文化而存在的,中国建筑中的建筑艺术秉承了传统文化精神,无论是设计、构造,还是营建,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整体而系统的思维方式,与其他门类艺术是交叉渗透和相通综合的。

二、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建筑装饰艺术中的装饰语言,既有文字也有图案,汉字的象形特征与图案的图画性质基本属于同一类型。因而在实践中,将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运用,在根本上也需遵循共同的原则。正如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字美学层面的审美判断,它们具有“形美”“意美”“神美”等属性,因此,对二者结合的运用可以此为出发点。

(一)“形美”结合

象形文字、纹样图案,以及各类图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对文化意象的浓缩功能,如“天人合一”理念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突出建筑装饰之间的自然融合形式,从而體现出巧夺天工的形式之美。如,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对于汉字和纹样的形式化运用,往往会采用直接吸收元素的途径,并在形式变化中对其进行艺术处理,使其能够与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大众审美相得益彰。再如,传统文化中的龙、凤等形象,人们往往将具象的图像抽象为具有形式美的轮廓等。

(二)“意美”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言尽意不尽”的思想,并对其有一定的应用,既符合传统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神秘本质的敬畏心理,也通过“意美”层次传递事物深刻寓意。如,建筑装饰艺术中对于柿蒂纹、龙纹、兽纹等纹饰,以及朱雀、玄武、麒麟等形象的运用,突破了形式美的审美旨趣,为建筑赋予具有不同寓意的内涵,使人在进行审美判断时,通过近在眼前的、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图案、纹样等装饰艺术,建立起对于吉祥、祝福、长寿等意愿的信念,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

(三)“神美”结合

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运用,较多集中于对“神美”的坚持与运用。“形美”旨在通过构建艺术形式,为建筑赋予新特征,强化建筑的审美性;“意美”旨在借助“形美”传达装饰艺术的内在旨趣,使观看者能够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体会装饰艺术形式承载的传统文化内蕴;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接触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就会产生“个体化”现象,进而将审美主体带入一种新的境界,提升审美主体的精神境界,使审美主体享受建筑装饰艺术中传达的“神美”内蕴。

三、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有效运用

(一)直接运用

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是最为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主要集中于对传统纹样、雕塑、色彩、材料等的运用。如,回纹本身就具有装饰艺术的“形美”特征,能在回环相扣、往复循环中表达出人们对于自然的感受,进而传达出“意美”旨趣。审美主体与回纹装饰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审美主体感受到神秘、不可传达,但却十分真实的“神美”体验,进而提升对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感受。再如,回纹类纹样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相对多元化,既可将其用于门、窗等边框装饰中,也可使其成为踢脚线上的装饰语言,或应用于边角装饰中。这种多元化运用,也可根据不同的应用空间、功能,选择不同材料。如踢脚线可采用木材、金属材质,门、窗边框在镶嵌的玻璃材质上的纹样应用,既可起到装饰效果,也能通过玻璃进一步显示纹样的艺术属性,使不同纹样在不同的应用对象中显示出个性化的艺术效果。

(二)重构运用

直接运用只需将传统文化的装饰元素与装饰物进行对应选择,按照运用原则与装饰需求,做好形式转换、意念延续、空间流转,即可发挥装饰艺术的功能与审美意图。但在重构运用中,需对元素做细致的“形美”提取,对其“意美”宗旨进行集中强化,使其特征更突出,同时为其赋予现代建筑装饰的“神美”旨趣。

如,传统装饰元素的色彩、图案、造型,需进一步归纳处理,使其在建筑装饰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概括性。一方面,需对传统图形元素进行提炼,包括分解、选择、变形处理,然后运用造型规律,融入造型元素,通过艺术处理集中文化象征意义,进而通过装饰艺术的设计整合思路,使其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理念相契合,重构出能体现国风、国韵、国潮特色的现代装饰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在具体运用中,设计师需将传统的图案元素与现代审美进行比较分析,去除机械、堆砌的特质,运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思维,分析原图造型特征,抓取与现代审美相契合的特质,再通过独立化的元素处理,为其赋予现代审美意图的艺术性格。

(三)技术运用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开始出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建筑装饰艺术的表达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突破,充分利用新技术成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等技艺表现,可通过新技术更直观而快速地表达出来,有效促进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运用。

如,在园林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虚拟技术人为地设计和模拟自然山水中静谧幽深的丛林、涓涓细流的小溪、土石结合的山坡等,实现回归自然环境的理念;还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建筑小品造型、材质等进行装饰,或雕龙画凤,或绘制花鸟虫鱼、山水林木等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蕴表现;还可以辅以建筑布局的随形就势、开敞自由、通透实用,使人们感受到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协调、融合,展现传统建筑设计艺术的精妙所在。

四、结语

在我国建筑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式传承与创新式应用。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运用,受到二者关系的约束,也需要在满足结合运用的原则下,通过科学选择、合理提取,使传统文化元素转变为现代建筑装饰艺术中的装饰语言,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技术,凭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吸收与变形应用,重构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加强不同文化元素及几何构图与色彩寓意运用的传统装饰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史乃丹,李朝晖.传统建筑装飾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设计,2019(1):110-111.

[3]兰天美.建筑结构锅耳墙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19(6):131-132.

[4]黄思华.浅析现代建筑中的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2):658.

[5]高巧,陈鹃,潘桂芬,等.六盘水地域建筑彩画传承与示范性应用研究[J].农技服务,2017(2):127-129.

[6]施恒,张乘风.闽南古厝在室内装饰中的创新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8):120-121.

作者简介:

周春媚,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美学与艺术、建筑史与建筑理论。

黄熙,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传统文化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