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康复训练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康复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1-08-02 10:21陈佳旭李克军胡敏杰黄桢袁海花
中外医疗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中下段微动活动度

陈佳旭,李克军,胡敏杰,黄桢,袁海花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康复科,广东深圳 518010

骨折术后康复一直以来是骨科及康复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十分重要的因素[1]。中医理念中的“动静结合”是治疗骨伤等疾病的重要指导方法,认为骨折术后诱发局部的微动能够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2]。然而,目前临床上应用微动理论进行康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研究较少,长期以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术后康复仅依赖于经验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功能恢复仍存在效果不佳的现象。该文方便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观察微动康复训练对患者术后临床愈合的影响,旨在为临床骨折术后康复锻炼寻找更为合适的新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方便选取在该院行手术治疗并获取了完整随访资料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64例,根据术后康复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3~54岁,平均(43.3±9.1)岁。观察组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1~56岁,平均(45.3±9.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单侧胫骨中下段骨折;②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③年龄在18~60岁之间;④所有病例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陈旧性胫骨中下段骨折者;②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0岁者;③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④骨质疏松症患者;⑤开放性外伤者。

1.2 方法

所有64例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胫骨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24 h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关节松动术、理疗等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五周开始加用微动康复训练。微动康复训练采用电体操理疗(1次/d,20 min/次)、按照超量恢复原则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肌群抗阻力训练(1次/d,10组/次)及术后站立静态平衡训练(1次/d,15 min/次)增加骨折断端适当应力载荷促进骨折愈合。以4周为1个周期,随访观察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告知所有患者术后定期复查,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X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12周内早期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康复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活动度及VAS疼痛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

VAS评分标准:疼痛分为10分,2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己感觉在横线上画上记号,用来表示疼痛的程度,2~4分代表轻度疼痛,5~7分代表中度疼痛,8~9分代表重度疼痛。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期愈合率、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得到良好愈合,观察组早期愈合率为67.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1.67%(P<0.05)。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10.17±4.41)周短于对照组患者(14.15±5.1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2,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早期愈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康复前、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及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康复前踝关节活动度均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疼痛评分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后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前后踝关节活动度及VA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康复前后踝关节活动度及VAS评分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24)t值P值康复前(°)背伸活动度 跖屈活动度12.34±4.23 11.92±3.89 0.396 0.693 20.31±10.12 21.21±9.89 0.347 0.730康复后(°)背伸活动度 跖屈活动度22.18±8.93 17.39±9.32 2.044 0.045 41.23±21.38 31.39±12.14 2.060 0.044康复前VAS评分(分)5.48±2.98 6.31±3.10 1.063 0.292末次随访VAS评分(分)1.23±0.39 1.31±0.43 0.764 0.447

3 讨论

骨折术后良好的愈合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起着关键性作用,术后康复治疗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的良好方式[3]。多项研究证实合理应力载荷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对骨折局部施加的应力存在不同,需顺应其相应部位的组织学变化特点,施加适当的刺激,避免出现过大或过小的刺激[4-5]。也有研究指出[6],在术后1周内避免活动,而从术后第2周开始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对其促进骨折愈合有良好的效果。而微动变化在骨折术后愈合中的变化往往是逐渐减小,避免因过大的微动影响骨折端的愈合。徐振东等[7]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得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动康复训练,患者的早期治愈率(70.12%)及并发症发生率(8.32%)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与该文所得结果中早期愈合率为67.50%,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结果相一致,具有临床意义。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用客观定量的数据指导患者术后进行功能康复,方便医师的操作,简洁明了地告知患者如何康复,易于患者接受。研究显示,骨折的动态变化中,适当的刺激最为重要,过大或多小均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且随着骨折端的不断愈合,适当的刺激导致的微动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愈合过程相应进行变化[8-11]。该研究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种类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电体操理疗、按照超量恢复原则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肌群抗阻力训练及术后站立静态平衡训练,增加骨折断端适当应力载荷促进骨折愈合。使患者循序渐进并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康复治疗方法,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12周内早期愈合率同样具有明显优势(P<0.05),验证了微动康复能够促进骨折愈合,是较经验康复治疗有显著优势的康复方法。

两组患者康复前踝关节活动度相近(P>0.05),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末次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患者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也再一次证明微动康复治疗对患者康复后功能恢复的优势。另外,康复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相近且评分较高,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维持在较低水平(P>0.05),主要考虑患者术后6周以后骨折愈合良好,疼痛感并不重,尤其是在静息状态下评估,患者多不存在显著疼痛,是本身创伤愈合的体现,并不能显著反映患者康复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患者采用微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愈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

猜你喜欢
中下段微动活动度
胫后动脉穿支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小腿中下段严重开放性损伤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小腿前外侧单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基于RID序列的微动目标高分辨三维成像方法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基于稀疏时频分解的空中目标微动特征分析
胫骨远端解剖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比较
微动桥桥足距离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
经皮微创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
基于DMFT的空间目标微动特征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