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治国
(渑池县中医院外科,河南 渑池 472400)
胃癌属于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期间,北美胃癌新发患者约2万例,病死人数>1万人[1]。临床治疗胃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但胃癌术后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降低与营养不良,导致患者无法耐受术后持续治疗,从而影响预后[2]。临床现有胃癌术后干预措施为肠内营养制剂,可提高机体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但对于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善[3]。相关研究[4]显示,中药辅助营养治疗可有效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恢复。中医学认为:形成肿瘤的原因为“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而正气虚伴随着肿瘤形成、发展、治疗及预后全程,故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为扶正固本[5]。2018年1月—2020年3月,笔者采用健脾通里方联合西药治疗近端胃癌术后47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渑池县中医院接收的近端胃癌术后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47例,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46~76岁,平均(60.84±7.13)岁;病程1~4个月,平均(2.38±0.52)月;组织病理学分类为低分化20例,中分化17例,中低分化10例。对照组47例,其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46~75岁,平均(60.57±7.08)岁;病程1~4个月,平均(2.55±0.60)月;组织病理学分类为低分化18例,中分化16例,中低分化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经胃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近端胃癌者;②行手术治疗者;③有完整临床资料者;④知情本研究,并签署书面同意书者。
①术前接受放、化疗治疗者;②术前接受免疫治疗者;③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④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⑤伴有代谢性与营养性疾病者。
两组术后常规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干预,即先经术中留置的营养管滴注9 g/L氯化钠溶液(由河南双鹤华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2006242312,500 mL/瓶)100 mL予以冲管,再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T,由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80MM429,500 mL/袋),500 mL/次, 1次/d,经营养管滴注,持续用药7 d,将营养管拔除。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通里方,药物组成:陈皮5 g,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当归15 g,白术20 g,党参20 g,黄芪20 g。水煎,过滤,100 mL/次,经营养管持续滴注,滴速由40~60 mL/h逐渐增加至100~125 mL/h,液体温度在37 ℃左右。
两组均连续治疗7 d后判定疗效。
①两组治疗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状况,包括胃管放置时间、胃管总引流量、排便恢复正常时间、排气恢复正常时间。②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包括CD3+、CD4+、CD8+、CD4+/CD8+。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3 mL,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提供的CytoFLEX流式细胞仪和相配套试剂对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并计算CD4+/CD8+。③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2信使核糖核酸(mRNA)、IL-4 mRNA、IL-10 mRNA表达水平。取晨起空腹静脉血10 mL,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进行血清水平表达检测,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仪购自美国APPOLO公司的ATC 201型,试剂盒购自Promega公司。④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74)[6]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GQOL-74共分为74个项目,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差。⑤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转移侵袭相关指标水平,包括乙酰肝素酶-1(heparanase-1,HPA-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5(adenyl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RK5)、重组人S100钙结合蛋白A4(recombinant human 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4,S100A4)。取空腹静脉血3 mL,以12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8 cm,取血清。采用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酶标仪以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血清S100A4、HPA-1水平,经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血清APK5水平。
治疗后,治疗组的胃肠功能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近端胃癌术后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情况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均明显升高,CD8+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CD3+、CD4+、CD4+/CD8+均明显升高,CD8+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近端胃痛术后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治疗组治疗后的IL-2 mRNA、IL-4 mRNA、IL-10 mRNA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IL-2 mRNA水平升高(P<0.01),IL-4 mRNA和IL-10 mRNA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各项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近端胃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 mRNA、IL-4 mRNA、IL-10 mRNA水平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转移侵袭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血清转移侵袭相关指标水平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近端胃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转移侵袭相关指标水平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GQOLI-74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GQOLI-74评分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5 两组近端胃癌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对比 分,
胃癌患者本身就存在免疫功能异常,手术治疗等使机体产生损伤,导致免疫功能异常加重,增大了术后复发风险[7]。因此,需改善临床治疗方案以增强免疫功能。中医临床诊治显示,胃癌术后患者有脾虚症状且伴有腑实证候,即:有脉细弱、苔白、舌淡、面色苍白、乏力、气短及神疲等脾气虚弱的表现,同时还有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呕吐、腹痛、腹胀等腑实气滞的表现。故其属中医证型中的虚实夹杂(腑实与脾虚共存)证。临床治疗应攻补兼施,其中补为健脾和胃以补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攻为通里攻下,并荡涤六腑,推陈出新[8-10]。
笔者立足于中医辨证理论,采用健脾通里方辅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近端胃癌术后。健脾通里方中陈皮性味温、苦、辛,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大黄性味寒、苦,补气固表;枳实性味微寒、苦、辛,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厚朴性味苦、辛,下气除满,燥湿消痰;当归性味温、辛、甘,补血活血;白术性味温、苦,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党参性味平、甘,温中止呕,补中益气;黄芪性味温、甘,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之效[1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党参中的多糖可提高胃黏膜与胃壁厚度,加快胃蛋白酶分泌,进而改善胃肠功能[12];白术可降低炎性反应,同时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达到修复受损胃黏膜的目的[13];陈皮提取物可增强胃肠运动[14];黄芪可调节免疫功能[15]。因此,健脾通里方运用于近端胃癌术后患者,可改善免疫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胃管总引流量少于对照组,胃管放置时间、排便恢复正常时间及排气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GQOLI-74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其原因可能是胃肠道功能恢复、免疫功能提高,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中药制剂用于癌症术后可调节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同时对IL-2、IL-4等炎性因子及其受体存在调节效果,但目前临床对于系列抗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研究较少[16-18]。基于此,本研究针对两组血清抗炎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予以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2 mRNA、IL-4 mRNA、IL-10 mRNA水平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其原因可能是健脾通里方可调节免疫功能与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还可保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防止肠内细菌和其内毒素进入血液中,进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提高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调控其基因转录。
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从转移侵袭相关指标分析健脾通里方作用机制。S100A4在细胞运动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癌症中普遍呈高表达状态,同时表示肿瘤侵袭转移度高;HPA-1编码蛋白能降解细胞表面跨膜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广泛存在恶性组织内;ARK5是AMP所激活蛋白酶亚家族的成员之一,在肿瘤发生和抑制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19-2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清S100A4、APK5、HPA-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健脾通里方可下调血清S100A4、APK5、HPA-1水平,抑制肿瘤转移侵袭,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健脾通里方增强免疫功能、恢复胃肠道功能有关。但本研究并未对健脾通里方与血清S100A4、APK5、HPA-1水平的关联性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采用健脾通里方联合西药治疗近端胃癌术后,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下调血清S100A4、APK5、HPA-1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