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功化,李超
(1.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长沙410004;2.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075)
小孔扩张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桩基工程、注浆工程、地下工程和现场测试等。常采用不同的破坏准则和模型来研究和分析小孔扩张机理。岩土工程领域的一些小孔扩张分析如下:理 论 研 究[2−9,12,17,20−26,30,32−33];工 程 应 用[10,13,31];数值模拟与实验[11−19]以及其他。然而,上述发表的小孔扩张论文大多基于各向同性和不排水破坏准则,这与实践中的现场情况不符,由于土体的初始固结,天然土体初始应力可能是各向异性的[1,9]。另外,对于施工速度相对较缓慢的工程,尤其是对于渗透性高的岩土体,理论计算中采用排水假设,与实际工程中的现场情况更加相符。在饱和土体中,考虑初始应力各向异性和排水条件影响的理论解也很少。将基于K0-修正剑桥(K0-MCC)模型[9]应用于天然土体分析,提出了一种实用的近似闭合解,文中采用K0系数反映了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的影响。CHEN等[4]在考虑排水条件的修正剑桥(MCC)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圆柱小孔扩张问题的精确弹塑性理论解。RUSSELL等[14]提出了基于Mohr-Coulomb破坏准则的小孔扩张问题的相似解,以研究和分析砂土的行为。李林等[34−35]对初始应力各向异性黏土小孔扩张问题,基于临界状态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不排水解分析,并结合静压桩工程进行应用分析。同时,随着破坏准则和模型的发展,在更先进的土体模型(UST模型)中采用小孔扩张是必要的[28]。将统一强度破坏准则引入小孔扩张机理分析中,由于简单的数学表达式,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上所述,以上发表的小孔扩张论文大多是基于各向同性和不排水的破坏准则,对于施工速度相对较缓慢且渗透性高的岩土工程,理论计算可能产生较大误差。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统一强度破坏准则的基础上,考虑初始应力各向异性和排水条件的影响,针对施工速度相对较缓慢且渗透性高的岩土体问题,建立一个球孔扩张理论解。最后,通过发表的实例和参数研究来验证理论解的适用性,并用b系数反映了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的影响。
初始水平应力为σh0,初始竖向应力为σv0,随着内部扩张压力p的增大,小孔内壁首先出现屈服,随着内部扩张压力的增大孔壁周围岩土体逐渐发展成塑性区。小孔壁的最终半径为au,弹塑性边界半径为rb,相应的EP边界径向位移为urb,小孔扩张问题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小孔扩张问题的示意图Fig.1 Mechanical model for cavity expansion
一些假设表达如下:
1)YU[29]提出了统一强度理论(UST),由于统一强度理论概念清晰,数学表达式简单,将统一强度理论应用于小孔扩张问题,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黏聚力为c;内摩擦角为φ;b是反映中间主应力对材料屈服影响的强度参数(0≤b≤1),m是中间主应力的参数;m→1意味着材料趋向于塑性状态,在下面的塑性分析中假设m≈1[28]。
2)在弹性区,应力−应变关系可以表示为:
3)大应变理论的形式如下:
4)在弹性区和塑性区都满足应力平衡方程:
其中,σr和σθ分别是径向和切向应力。
5)平均应力p和偏应力q表示为:
其中,σz是竖向应力。
弹性区土体的应力和位移可以写成:
在EP边界,可以写出小孔周围土体的位移:
边界条件可以写出:
下面对弹性和塑性区的边界处进行分析。为了确定弹性和塑性区的位置(rb),根据YU等[28]的相似解,计算排水条件下的半径(rb)。
根据YU等[28]的理论:
孔周土体颗粒的速度可以表示出来:
因此,
根据YU等[28]的观点,微分方程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为了避免重复,没有对该微分方程进行详细描述。该微分方程的详细推导可参考文献[28]:
其中,ψ是剪胀角。
因此,
其中,
根据等式(11),
由式(22)也可以得到:
其中,
对于小孔壁r=a,V=da/drb,所以:
根据相似解技术可以表示:
半径(rb)与小孔壁当前半径(a)的比值可以表示如下:
a确定后即可得到半径rb。
下面对应力进行分析。联立等式(9),(10),(11)和(1),也可以得到,也可以求出rb处的总径向应力:
切向应力:
由于在塑性区岩土满足屈服准则和应力平衡方程,因此,将方程式(6),(1)和边界条件联立可以得到:
联立式(35),(33)和(13):
总径向应力可以得:
根据式(35)可导出极限膨胀压力:
土工材料的参数值参考YU等[27],内摩擦角φ在20°~50°之间,剪胀角ψ在0°~φ°之间变化。如表1 所示,本解的结果(rb/a)与YU等[27]的数据基本一致。
表1 本文解的结果(rb/a)与YU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rb/a)of the present solution and YU
如图2和图3所示,研究了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系数b对半径比和归一化内压的影响,半径比(rb/a)随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系数b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归一化内压(p/p0)随着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系数b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加,说明忽略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系数b对半径比和归一化内压的影响会导致计算错误。
图2 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系数b对rb/a影响Fig.2 Results(rb/a)of the present solution for different b
表2 本文解的结果(p/p0)与YU的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p/p0)of the present solution and Yu and Houlsby[27]
图3 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系数b对p/p0影响Fig.3 Results(p/p0)of the present solution for different b
1)与传统解不同,本文解同时考虑了岩土体各向异性和排水条件影响。
2)半径比(rb/a)随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系数b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归一化内压(p/p0)随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系数b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