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凯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 201620)
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从建立以来就在不断摩擦中曲折发展。近些年来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更是愈加频繁。2018年7月10日,美国政府公布对华加征关税清单,拟对约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10%的关税,其中包括海产品、农产品、日用品等项目。2018年8月23日,中国在世贸组织起诉美国301调查项下对华160亿美元输美产品实施的征税措施,并在当日对约160亿美元自美进口产品加征25%的关税。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自2018年有逐步升温的趋势。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美国市场也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输出市场之一,中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的良性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福利的改善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制度因素正是影响两国贸易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中美两国贸易摩擦频发的现状,对中美两国在政府效能、监管质量、法治等方面的制度距离的研究就变得尤其重要。本文将利用2003年至2018年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标(WGI)项目构建的六大治理维度综合指标来测算制度距离,然后利用贸易引力模型来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的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进行估计。结论是:中美两国的制度距离与中国农产品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呈显著的反向关系。随着中美两国的制度距离不断缩小,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不断提升。本文最后就中美两国缩小制度距离提出相应的建议。
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它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人口规模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农产品对于美国的出口贸易潜力,因此在变量的选择上,仅仅选取美国国家的人口总量、美国国家的GDP总量作为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变量。本文在贸易引力模型当中加入制度距离这一主要研究变量和美国的平均进口税率、美国的贸易自由度这两个控制变量,从而研究制度距离对中国农产品对美国出口贸易潜力的影响。具体的贸易引力模型构建如(1)式所示:
在(1)式中Vt表示中国t年当年对美国出口的农产品贸易额,其以亿美元为单位。POPut表示美国t年当年的人口总量,其以亿人为单位。GDPut表示美国t年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其以亿美元为单位。insdcut表示t年当年中美两国的制度距离,tafut表示t年当年美国的平均进口税率,trafut表示t年当年美国的贸易自由度,ε表示的是随机扰动项。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分别为以上变量的系数。由于中美两国的制度距离insdcu通常为贸易非效率项中的变量,故其前面系数的符号为负。
本文在计算中美两国的制度距离时,采用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标(WGI)项目构建的六大治理维度的综合指标:法治、政治稳定和没有暴力/恐怖主义、监管质量、发言权和问责制、政府效能、控制腐败。本文使用上述六个指标,并根据kogut的制度距离测算方法,计算出中国与美国的制度距离。普遍认为,贸易阻力的大小与制度距离成正比。因此,贸易制度距离与贸易双方的贸易流量成反比。制度距离的测算公式如(2)式所示:
在式(2)中,sd,c表示中国在第d维度的制度得分,sd,u表示美国在第d维度的制度得分,vd为各国在d维度上的方差。
按照海关编码(stic rev.3编码)选择代码0食物和动物;代码1饮料和烟草;代码2原油,不可食用,燃料除外;代码4动植物油,脂肪和蜡这四种分类来计算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贸易额。本文的样本选择时间段为2003年至2018年,选择这一时间段的原因是,在测算中美之间的制度距离时所需要的六大维度的治理指标在这一时间段能够完整获取。这六大指标来自The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数据库,并利用这六项指标通过(2)计算得出制度距离insdcu每年的数据。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Vt的相关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美国的每年的总人口数据POPut和美国的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GDPut来源于World Bank数据库。适合所有商品的进口关税tafut的相关数据来源于WTO Data数据库。贸易自由度trafut的相关数据来源于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公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化指数。
本文使用stata16软件对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对数lnVt与中美两国的制度距离insdcut进行画图,使得这两个变量有一个直观的趋势表现,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农产品对美出口额与中美制度距离的比较趋势
由图1可以明显看到,中美制度距离与中国农产品对美出口贸易额存在反向关系。中美制度距离逐年减小可能是由于在这十几年的中美贸易当中,虽然美国的政府效能、监管质量、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控制腐败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中国的法律体系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进出口监管质量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国的反腐工作不断获得成功,中美两国在这几个维度的得分越来越接近,使得中美两国的制度距离不断缩小。从图1还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在2010年出现小幅度下跌之前,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而在2010年之后,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农产品贸易额增长速度变得缓慢,这与2010年之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以及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有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还使用stata16软件对(1)式进行有常数项的回归和无常数项的混合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常数项的回归和无常数项的混合回归结果
在表1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在有常数项的混合回归中,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lnGDPu是不显著的,故本文将对(1)式进行修改,将去掉(1)式中的常数项。在没有常数项的混合回归中,可以看到美国的人口总量lnPOPut、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lnGDPu、中美两国的制度距离insdcut、美国的进口平均关税tafut等变量的参数估计都是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其中中美两国的制度距离insdcut所估计出来的参数为1.614,由于(1)式中我们设定的其待估参数为负,故其就可以解释为:中美两国制度距离缩小一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将会增加1.614倍。中美两国制度距离的缩小对于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巨大。中国需要不断地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制度距离,例如通过健全法制体系和治理体系,提高政府的效能,加强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监管等方面,缩小中美制度距离从而实现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的稳定上涨。美国的进口平均关税tafut的被估计参数为-1.445,这表明美国的进口关税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也就说明了,中美两个经济大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以相互的关税减让措施替代单方面的关税制裁,对中美两国都有好处。中国应该不断地与美国进行经贸磋商,共同协商一个合理的关税水平,同时中国还应该积极完善对美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壁垒预警机制。
为研究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本文首先将表1中的无常数项的混合回归得到的显著的被估计参数代入(1)式中,然后代入2003年至2018年的相关数据得到预测值,然后将实际贸易值除以预测值得到中国向美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之间的关系为:1-贸易效率=贸易潜力。故得到贸易效率之后,自然可以得到贸易潜力。通过计算得到趋势图,如图2所示。
图2 2003-201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至美国的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
从图2可以看出,2003-201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至美国的贸易效率是不断上升的,贸易潜力是不断下降的。这说明中美之间的制度差距不断缩小不仅仅是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流量,而且提高了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不断开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潜力。这为中国在提高政府效能、提升监管质量、坚持完善法治体系等制度方面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制度距离、提高中国农产品向美国出口的效率、不断开发中美之间的贸易潜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中的国民生产总值、一国的人口规模,以及在本文所探究的中美两国的制度距离和进口关税水平都对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影响。利用回归方程估计出的参数求得的贸易效率在2003年至2018年间是不断提升的,贸易潜力是不断减少的。中美之间的制度差距逐年缩小是由于中国的法治体系和政府的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农产品出口质量的监管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国的反腐工作不断获得成功,中美两国制度的各个维度的得分越来越接近,从而使得中美两国之间的制度距离不断缩小。这表明,想要提高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不断扩大中国农产品对美国的出口份额,不断缩小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制度距离是重要的方法。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将从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提出缩小中美之间制度距离的相关建议。
1.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
一是健全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市场竞争机制。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市场竞争机制的建设是关键。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相继实施对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健全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一些造成市场扭曲的现象,比如垄断、假冒伪劣、歧视等也阻碍了市场竞争机制的运行。中国应该强化市场竞争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惩罚偏离市场竞争机制行为的法律法规,减少行政干预行为,保证相关农业产业政策有效、透明地公开披露,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是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明确区分应由国有企业所承担的公共政策领域和应由市场承担的市场竞争性领域,推动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将本就应由市场承担的竞争性领域交还给市场。促进国有企业所有制多元化,提高其市场活力。改变国有企业被其他发达国家所批评的依靠强大的行政资源进行发展的方式,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并维护好市场秩序。
2.提高政府效能
一是中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广泛合作,共同推动中美两国的经贸发展。建立一套囊括对于政府工作人员腐败行为惩戒、农产品质量监管、双方已签订合同执行力度以及政府的行政效率等指标的风险检测和管控机制。加强中美两国之间的政策交流,增进两国的互信与理解,对各自的农业政策变化进行及时的公布,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从而使得两国在互信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合作,减少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
二是中国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有针对与本国有着密切贸易来往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例如美国就有着成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中国政府不仅需要不断完善农产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而且还需要不断地推进和引导中国的相关企业全面地进行ISO国际认证标准,以防止中国出口企业受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三是加强中国农业产业的扶植力度。美国是一个对农业产业扶植力度很大的国家,几乎每五年就会有一个新的农业法案。新的法案都会得到相应的改进和增强,由此来保护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例如:针对本国不同作物实施了价格损失保障政策、农业风险保障政策、营销援助贷款、贷款支付差价等政策,中国政府可以借鉴其相关成功经验,出台与美国相对应的扶植政策。
3.提高监管质量
世界贸易组织有专门的农产品出口的质量监管协议——《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该协议有以下几个原则:科学证据原则、检疫国际标准相协调原则、区域化原则。中国应该从SPS 协定的三大原则出发加强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第一,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预警机制。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同时还应将中国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散户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形成一条能够全程监管的产业链;第二,健全质量安全体系认证制度,并与国际检疫标准相协调。通过行政命令或者法律法规将安全生产认证制度化。政府还可通过一些政策以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积极进行安全防疫认证,例如:提供减免税收、低息贷款、技术支持等;第三,通过设置“病虫害非疫区”和“病虫害低度流行区”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效率,并为病虫害的区域网络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对“病虫害非疫区”和“病虫害低度流行区”的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