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科研,抓住沉下去的契机

2021-07-30 20:59王敏康
大学生 2021年7期
关键词:负极课题组本科生

王敏康

科研有风险,“沉潜”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探索很久,才抓住了真正“沉下去”的契机。

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下去,我们需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不要因为失败而放弃。

一个学期,六次失败

大一下学期,学院开展“科研育人”计划,我在辅导员的介绍下,加入了材料学院唐辉老师的课题组,唐辉老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是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电化学腐蚀,我对电化学的研究方向一直很感兴趣,也希望能够在电池或电催化这样的能源材料方面开展研究。

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自己只是个才上大一的本科生,真不知道能为“科研”做点儿啥。唐老师知道一个本科生愿意加盟他的课题组时很是高兴。在与唐老师交流后,我确定了自己的第一个小小的科研课题——利用水热法在泡沫铜上原位生长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由于唐老师当时正在国外工作,课题组其他师兄们每天的试验任务又很重,因此了解实验原理和确定具体实验方案就只能靠我自己了。可就在我查了很多文献,总结出一套详细的实验方案,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实验的结果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泡沫铜在经过水热反应后并没有任何二氧化锡生长在它的表面上,不甘心的我对添加药品的比例改了又改,可结果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在按原实验方案尝试了6次无果后,我意识到,原来科研是一件很艰苦和充满风险的事情。不过这件事情并没有击倒我,反而激发了我的求胜欲。为什么我按照别人提出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案无法重复出别人的实验结果?我坚信一定会找出之前没被我注意到的关键因素。

课余之外,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水热、原位生长和二氧化锡的文献。查到的文献打印下来,哪里不会就认真做好批注,看不懂的单词一个一个翻译,由点及面,尽可能了解知识框架下相关的内容。非常幸运,在大一暑假的时候,我终于合成出了目标产物。这其实只是整个实验过程的第一步,但却花了我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自己虽然在科研学习上走了一些弯路,但终归还是在一步步向前,跌跌撞撞地走进了科研的大门。

三点一线,三个项目

到了大二,我的实验工作开始慢慢踏入正轨,我已经可以按照不断修改的实验方案合成出目标产物,也会抽时间读相关文献,提升知识储备。大二暑假,唐辉老师交给我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生物质材料制备氧还原催化剂。相比于锡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来讲,这个项目的研究热度和研究难度更大,更加具有挑战性。同时,我们课题组之前没有人从事过这个方向的研究,甚至氧还原催化剂这一方向都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暑假,在完成了学院安排的实习任务后,我没有回家,而是回到了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打算利用假期时间多做些实验,多看些文献。我还记得那时很热,我们课题组搬到了新的实验室,实验室还没有装空调,我基本每天在接近30℃的实验室里工作,一步一步摸索氧还原催化剂的测试方法,搭建测试平台。从材料制备、仪器使用再到测试性能分析,以及进一步实验、测试方案修改完善等,我用了半个暑假的时间对整个氧还原催化的原理、流程以及标志性的成果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初步合成的样品性能还不尽如人意,但一切都是向上走的态势。

大三上学期,我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科研方面。我当时在锂电负极材料和氧还原催化剂两个领域一共有3个实验项目要做,因此,课程之外我基本都泡在实验室,高强度的生活让我倍感压力却也充满斗志。当我的第一篇一作论文按计划即将面世时,疫情突然暴发,我不能如期开展工作,有些做得还不完善的实验一时半会儿也不好弥补,就这样拖了半年多时间,我才完成了论文的初稿——原位合成碳包覆的二氧化锡和氧化亚铜复合物作为锂电负极材料。

11000词,350篇

疫情在家期间,虽然没法开展实验工作,但可以多看看文献,我开始尝试着写一篇有关二氧化锡负极材料的综述。我本以为写综述只是将别人的工作进行总结就好了,可没想到在读了很多文献之后,我依然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在与唐老师进一步讨论后,我决定从二氧化锡的形貌和复合物组分角度入手。写综述的过程是痛苦的,如何提炼其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为自己所用,如何总结出近些年来某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何提出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想法,这些都是我们在写综述时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情。我從5月份正式开始写一直到6月份回到学校,一个月的时间写了8000多字的初稿,罗列了200篇的参考文献,可看起来内容还是比较单薄。之后,我又断断续续改了将近3个月,从8000字扩充到11000字,参考文献增加到了350篇,唐老师也详细地帮我在语言方面大改了一遍。在经历了一次拒稿后,我的关于二氧化锡用作锂电负极材料的综述文章在12月份被正式采用了。

完成一篇综述让我对该领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虽然现在来看,那篇文章在科学性方面仍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但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让我自己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本科”心态利于科研

大四上学期,我以唯一本科生的身份参加重庆材料大会,那是我第一次在各位“大牛”面前做学术性质的报告,内心非常忐忑,自己只是一个本科生,在科研领域的理解上肯定不如专家,如何能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如何能站在台上不怯场才是我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为了能把这次会议报告做好,我私底下练了很多次,从内容安排到时间把控,争取把整个会议报告内容安排妥当。会上,我将《原位合成二氧化锡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的整个报告完成得非常成功,我的报告也被评为本次会议优秀报告之一。

这4年我将很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科研上,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7篇SCI论文,获得两项发明专利。虽然这些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使我在本科阶段对科研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某一个很小的领域有了自己的一知半解。我认为从本科开始就参与科研工作是很有好处的,这可以让我们提前对科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科研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我们可以触碰到的,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在做实验和读文献中感受科研的魅力。同时,科研工作可以很好地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本科生可以更加轻松地管理自己的科研时间和科研安排,不需要把科研当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对待,这种心态其实是适合科研的状态。

科研是一项有风险的“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下去,我们需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不要因为失败而放弃。对于本科生来说,其实不需要太在意做不做得出科研成果,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不断提升、养成科研人应具有的素质,成果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唯一目的。

另外,提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也很重要。之前我做过一组材料氧还原性能测试的实验,实验结果与参考文献相比很不理想,我开始怀疑是样品合成过程中的问题,可重复了很多次实验,结果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一度认为可能我合成的样品不具有该方面的性能。可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我使用的参比电极出了问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让我的实验拖了很久。所以,要认真观察实验中的细节,勤于思考,尽量少犯这些低级的错误。

科研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我们可以把过程变得轻松,变成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只是简单的实验重复,这样科研才会变得很有趣。

责任编辑:马春梅

猜你喜欢
负极课题组本科生
小小观察家
小小观察家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负极材料LTO/G和LTO/Ag-G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韩国三星开发出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做”与“作”的推荐用法“做”与“作”的用法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