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绩效评价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实践

2021-07-29 20:35王晓璐周会娟徐亚辉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

王晓璐 周会娟 徐亚辉

摘 要:本研究以学生、教师和企业为对象,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各行为主体的主要关注点,构建了多方绩效评价下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提出了将学生创新创业四年一贯制培养框架与毕业后反馈相结合的中长期绩效评价模型。同时,本研究分析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与教学年限的倒U型曲线及后续演化趋势。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创新创业绩效量化评价模型,讨论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归纳出与企业相关的短期和中长期绩效评价指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量化模型

近年,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开展改革。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要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世界经济低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因此,我国需要打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

目前,我国正处在与西方发达国家争夺科技创新主导权的关键时期。人才资源始终是核心竞争力。现在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是已有岗位的求职者,而且是未来新岗位的创造者。由于现代科技主要源于西方国家,目前我国高校的理工科教学体系(专业、学科和课程等)主要参考西方高校设置。从新经济业态发展角度看,沿袭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胜出。只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奠定产业升级的人力资源基础。这也是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因之一。

创新创业的概念来源于商科。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普及所有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于时间和观念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实践探索—理论归纳”的迭代探索阶段,在课程设置、師资队伍建设和绩效评价方面存在若干问题。有研究指出,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机制保障、组织领导和课程体系;也有研究指出,需从管理学上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处理好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避免出现政府“越位”、企业“潜水”、高校“错位”的不利局面;还有研究指出,要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

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各行为主体进行分析,提出了一套基于多方绩效评价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改革方案,并进行改革实践,以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所帮助。

一、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绩效评价

根据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我国高等学校可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三大类,可分别对应于“双一流”高校、非“双一流”本科高校和高职(专科)学校。从数量和规模上看,应用型和职业型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主体;从人才培养层次上看,研究型高校研究生比例较高。根据教育部的规划,我国将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分别对应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应用型人才。

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从结果来看,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分为升学、就业和创业三类。目前,毕业生的创业比例远低于升学和就业。从过程来看,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生最希望挖掘出自己的潜力,通过创新完成挑战性任务,实现阶段奋斗目标并获得社会认可。显然,按部就班地听课,完成与标准答案一致的考卷无法给学生带来最高层次的满足感——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实践表明,创新意识的产生与环境(如校园文化、师生互动、不同学生的交流等)有紧密的联系。有研究将此类影响归为“隐形课程”。部分研究表示,高校应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开放式问题考核和过程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改造教室、宿舍和公共空间,为多学科融合创新提供硬件环境。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也是非常适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学方式。目前,各高校普遍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并组织学生参加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代表的各类竞赛。为避免学生出现“混学分”和“以赛代学”两种极端情况,本研究提出如下改革举措:第一,创新创业四年一贯制。学生入校时进入书院,选择学业导师。学校通过工作坊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第二,师生共创和学生联创。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传带合作可将创意、创新和创业相结合。项目成熟时入驻众创空间和小微企业孵化器。第三,学校汇总校内各部门和校外企业需求,建立项目池,以顶岗实习和项目制等方式检验学生实践能力。

针对应届生创业率低、不能体现较长周期评价的问题,高校应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引入学生毕业后的绩效。综合上述讨论,本研究提出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的绩效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二、教师绩效与评价体系改革举措

教师是高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对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创业意向有重要影响。因此,从教师的角度审视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与教师工作绩效相关的部门可以划分为专业院系、创新创业管理机构、教师考核管理机构(教务处、科研处和人事处等)。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其工作侧重点或精力分配决定了可能产生的绩效。

大部分高校将教师分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三大类。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体现,但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科研的牵引。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属于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工作范畴,与科研型工作的差距相对较远。

此外,有研究指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与其教学年限有关。随着教学年限的增加,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呈现倒U型曲线结构。依笔者所见,这是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的惯性导致的。經历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在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势必有一定比例选择从事高校教师工作。这样一来,新教师的起点和学习曲线斜率均将有明显提升。对于倒U型曲线右侧的高年资教师,学校可通过设定考核指标,促使其与曲线顶峰处的中青年教师合作,将科研成果或教学经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最终将使曲线的峰值点向左上方移动。

有研究指出,引入公式进行定量化考核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在评价教师创新创业绩效时,可设置基础项、拔高项和代表性成果三个层次的绩效指标。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学校可引导教师通过自选代表性成果来选择自己的优势和主要努力方向。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教师考核,又可以给予教师一定的选择权。

三、企业绩效与激励举措

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市场和企业。想要使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尽早被市场认可,企业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与政府、学校和教师不同,企业更希望将成果吸收后,快速转化为产品、专利和工艺等,以便在市场中获得优势。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与西方国家展开竞争。如果说教师和学生可能存在孤芳自赏的心理,那么企业就是一块试金石。从某种角度上看,企业扮演了第三方监管的角色。高校由于专业设置和服务区域经济的沉淀性特点,可以参考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以及校企合作对企业技术研发等的促进情况,采取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绩效评价主要由其负责人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确定,学校不适宜考核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绩效。上述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换位思考,以制定符合企业利益的创新创业管理方案。

四、管理机制改革难点和思考

上述讨论从绩效激励的角度分析了学生、教师和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诉求,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可依此设计创新创业管理机制,激发各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管理机制改革存在以下难点:

(一)必要项和加分项的判定

例如,教育部要求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要求教师提高在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高校是否在年度考核或职称评定时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可量化业绩?如果不加约束,势必造成部分教师重视度不够;如果设定为必要条件,则应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部分高年资教师在观念转变上的接受过程。

(二)基准绩效的标定

基准绩效是量化评价的基石。学生在创新领域的一些产出(如论文和专利)可直接借鉴传统教师评价体系的量化标准。对于创业产出定义基准绩效,并定量评价不同商业指标(如带动就业人数、总营业额和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在绩效上的差异也是一项有待研究的课题。

(三)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的权重设定

创新创业没有标准答案。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仍然较低,单纯用短期指标来考核相关绩效是不合适的。学校引入长期指标后,须对其时间周期和权重进行设定。在日常经济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期和发展期与所在行业和地域有较大的关联度,通过权重设定来体现这些差异也有不小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

[2]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9).

[3]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4.

[4]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5]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

[6]卓泽林,任钰欣,李梦花,等.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全国596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8).

[7]罗正业,刘定巧.困境与路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7).

[8]“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

[9]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20-07-09)[2021-

02-01].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

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

[10]郗蕴超,罗树明,周颖.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11]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12]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

[13]何岑,孙曼丽.英国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与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6).

[14]康棵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

[15]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

[16]杨建锋.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领导-追随行为理论视角[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

[17]向敏,许钊钿,谢琅,等.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模型建构:基于全国596所高校双创教师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8).

[18]陈思.中国高校推进双创教育的定位、分类及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

责编:红 茶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
翻转课堂下学习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