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英
尽管主流媒体对“食盐加碘”已宣传多年,然而近期在网络上又看到这种谣言:“住在沿海省市的居民碘足够了,不用再吃加碘盐”。不少人信以为真,认为:我每天会吃海鱼、海蟹、海虾等,肯定不会缺碘,买盐一定要买无碘盐。
事实上,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包括沿海地区在内)为碘缺乏地区,一般人群每天从饮水中获得的碘量约为10微克,从食物中摄入的碘量约为25~50微克(谷物、果蔬、畜肉中的碘含量很低),与我国对一般人群每天碘推荐摄入量120微克相比,摄入量明显不足。
沿海地区居民对海产品的摄入量的确可能比内陆居民多,但常见海产品中的含碘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每100克食物中可食部分含碘量检测结果为:小黄鱼5.8微克、带鱼40.8微克、鲳鱼7.7微克、梭子蟹33.2微克、基围虾16.1微克。不计其他食物摄入,一个成年人大约每天要吃2千克小黄鱼或300克带鱼才可以达到推荐摄入量。海带、紫菜等确实碘含量很高,100克冷鲜海带中含有2 950毫克的碘,每天吃4克就可以了。大部分沿海居民海带、紫菜的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较低。有调查发现:沿海地区居民的碘营养反而低于内陆地区,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居民认为,多吃海产品能够摄取足量的碘,自作主张减少或停用碘盐。所以除非是你每天吃足够量的海带、紫菜等富碘海产品,否则大部分沿海地区的居民还是需要吃碘盐。
有人会问: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缺碘呢?目前常用的人群碘营养的评估指标是“平均尿碘中位数”“甲状腺肿大率”等4种方法。以“平均尿碘中位数”评估法为例:根据对沿海地区的上海、辽宁、浙江和福建的成年人、哺乳妇女和儿童的尿碘中位数检测,在采取食盐加碘以后,这些地区人群碘营养状况总体上是适宜和安全的,但上海、浙江沿海城市、福建沿海城市和农村妊娠妇女尿碘中位数都低于国际组织推荐的150微克/升,所以这些人群尤其要注意补碘。不过,这4种方法均为地区人群碘营养的评估方法,不适用于个人。近年来也出现“血清碘”“甲状腺容积”等个体碘营养评价指标,但这些指标因为在个体内波动较大或缺乏标准检测方法、参考值范围等,如我国血碘值正常范围尚待确立,目前在应用时受到限制。
碘缺乏和碘过量均可引起甲状腺肿,现在通过高分辨率B超可以判定个体是否出现甲状腺肿,然后再进一步诊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如盐碘含量、合格碘盐食用率、水碘含量、甲状腺功能指标、甲状腺球蛋白、儿童智商等也能够为评价碘营养状况提供參考。所以说,评估自己的碘营养情况,还是要靠专业医疗机构的检测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还有一个在年轻人中流传很广的谣言,说是“我国实行了全民加碘措施以后,造成甲状腺癌发病率年年升高”。不少人听到自己的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中有人体检后发现有甲状腺癌,所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相信了谣言。如果我们跳出自己观察的小圈子,扩大观察范围,根据全球大数据统计就会发现,近年来全球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也都在增加。这些国家中有的根本没有实行加碘措施,而且无论碘摄入量增加、稳定或下降,甲状腺癌的发生率都增加。
可见,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在增加是事实,但由此得出“这是由于吃了加碘盐引起的”结论则没有根据。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食盐加碘与甲状腺癌高发的现象有关联。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国内外医学界都在研究,目前全球发现增加的主要以直径小于1.0厘米的微小癌为主,相当一部分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惰性进展、恶性度低、预后良好的特点。甲状腺微小癌在人群中患病率较高,隐匿性强且不易被发现,可能陪伴终身。很多发达国家的尸检报告显示,生前未被发现的甲状腺癌患病率高达5.6%~35.6%,其中微小癌占67%。
国内外学者分析认为,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公众就诊率和健康体检率明显上升,特别是高分辨率B超和细针抽吸细胞学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率;还有一方面原因是,甲状腺癌发生与电离辐射、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改变有关。有研究认为,碘摄入量增加可以改变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使恶性程度低的分化型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比例增加,而碘缺乏使恶性程度高的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和滤泡性甲状腺癌比例增加。
目前多数甲状腺结节病因还没有明确结论,而因碘缺乏导致甲状腺结节的患者应该保证适当的碘摄入量。